《三國演義》裡為什麼感覺諸葛亮晚年智謀退步很多?

知小乎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我也認為,諸葛亮晚年的一系列做法,加速了蜀漢政權的滅亡。

首先,他晚年為了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數次北伐曹魏,勞師遠征,寸功未立,虛耗國力,對蜀漢政權的穩固沒有絲毫好處。

其次,他用人不當,把不該信任的人委以重任,比如馬謖,讓他去鎮守街亭,導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敗。該信之人又信不過。在蜀漢末期,魏延是不可多得的有勇有謀的戰將,又對蜀漢忠心耿耿,就因為諸葛亮信不過他,總覺得他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就在他臨死時設計將其除掉。魏延一死,蜀漢的武將徹底枯竭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講的就是當時的情況。

經過諸葛亮的這些操作,蜀漢在他死後就陷入了無人可用的窘境,在後來司馬昭伐蜀的戰役中,他們就只能投降,別無選擇!


中國雄風


這個問題,可以從“破”和“立”這方面來思考。

諸葛亮年輕時,正是劉備集團打江山的時候,自己一無所有,地盤,土地,人口,都是別人的,能搶過來就是佔到便宜了,搶不過來,都毀壞了,損失也是別人的,所以,這個事情幹事情就大膽,徹底,什麼招式都可以用。就好比美國現在是共和黨執政,民主黨就啥壞點子都出,啥壞招都使。反正是你共和黨執政,事情搞不好,老百姓就認為是你能力不行。

到後來,蜀國建立,有了自己的土地,人民,有了自己穩固的江山,也有了自己的利益,這時候行事,就必須講究穩妥,不能太冒險,不能講大開大合,不能輸的太厲害,很多險中求勝的法子就不能用了,只能採取相對平穩的辦法。所以,後世才有“諸葛一生唯謹慎”的說法。大家都知道,富貴險中求,風險越大收益越大。如果一味求穩,必然收益有限。所以,人們才覺得,諸葛亮後期的智謀,好像不如原來了。其實,這是地位,身份變化帶來的結果。

還拿美國為例,你看現在民主黨鬧得歡,一旦它上臺,說不定採取的措施還不如共和黨,身份地位不一樣的結果。


夜話堂主


具體回到諸葛亮北伐中原失敗的原因:

1.可用之將才殆盡。

2.用人不當,錯失良機。馬謖失街亭,亮無功而返。

3.糧草軍需不足,無法保障北伐大軍。

4.上主昏庸,聽信讒言。

5.蜀國內部已經分化成若干集體,各自打著“小九九”。

6.天意註定蜀不可入主中原。上方谷一把火,怎奈天公一場雨。。。

7.代表中原勢力的司馬懿用“拖”字訣耗盡了諸葛亮的心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