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书》的出现到说理散文的定型、哲学观在其中的体现

导语

在我眼里先秦时期的文学发展一直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对于先秦之后的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先秦时期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等在内的多种文学形式都有着较大的成就。这样一个像封建社会过度的时期,文学的发展受到政治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小的,即便是后世以开发著称的唐代,也无法企及,唐代的开放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上的开放,在文学思想领域依旧有着较大的干涉;而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控制可以说是两千年来之盛,对比先秦时期的文化的蓬勃、诸子百家的争鸣,在明清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从《尚书》的出现到说理散文的定型、哲学观在其中的体现

《尚书》

从《诗经》到《楚辞》,从孔子周游列国到儒墨道法争相辉映,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潮可谓辉煌冠绝古今。先秦时期的文一直比较发达的,例如像《战国策》、《春秋》、《左转》等众多叙事散文,以及《孟子》、《荀子》、《论语》等说理散文,都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具体而深刻的展现了儒墨道法各个学派的相关思想,同时也展现的作者例如像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世界观以及哲学思想,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认识到孔庙、老庄等人的文学思想的演变。

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约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尚书》的出现是先秦说理散文的开端,已经开始具备议论的语言特色;《论语》中率先出现了语录体,《论语》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和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对话,在对话中阐述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相关思想特征等。这种语录体的形式说理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尤其是其在对话中进行说理的方式,影响了之后众多说理散文的创作形式。而且这种语录体的这种表达形式使得《论语》的语言含蓄隽永、感情充沛,在对话之中表达了深刻的道理。并且在《论语》中表达了儒家的基本待人接物的观点,既所谓的忠恕观,也是儒家仁的理念的外在展现。

从《尚书》的出现到说理散文的定型、哲学观在其中的体现

儒家圣人·孔子

《老子》中的文章大多以韵文出现,采用韵散结合的方式,是说理文的另一种形式。在《老子》之中阐述了其宇宙观以及政治观念,在老子眼里道既为自然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衍变万物的根本;在政治观念上,来自强调无为而治,拒绝过多的干涉,这种思想影响了西汉建国初期的治国理念,但是在今天看来是不适用的;老子希望通过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最终达到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种社会状态。老子这种思想是一种消极的出世态度与儒家积极入世形成了鲜明的态度。

从《尚书》的出现到说理散文的定型、哲学观在其中的体现

老子·道家创始人

《孟子》是第一部对话体论辩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代儒学大师,倡导仁政的理念,在《孟子》中反映了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在继承以及新的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以及主张。孟子在其思想之中提出了鲜明的性善论,并且强调仁义礼智,对人的德学做出了先天的规范,是继孔子之后有一位对人的行为做出规范的人。而且孟子是较早的提出民本思想的人,他强调君王要施行仁政,以民为本,而且在孟子的观念中认为民贵君轻,君王只有以百姓为出发点才能做到长治久安,并且与民同乐,国家才会安定,孟子的思想可谓晴天霹雳,这里承认了百姓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尚书》的出现到说理散文的定型、哲学观在其中的体现

亚圣·孟子

《孟子》中的散文长于论辩,经常采用各种逻辑推理进行论辩,例如采用类比推理来不断证明之际的结论;而且长于譬喻,经常将极其抽象的事物采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采用简单的比喻等方法进行证明,如缘木求鱼便是出自《孟子·梁惠王》;而且《孟子》中的语言朴素无华,明白晓畅,简单易懂,但是却字字准确,直达要点,对于艰深晦涩的道理,往往采用简单的语言将其解释的很清楚。《孟子》在说理散文的发展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极大的影响了之后说理散文的创作。

庄子以及《庄子》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有一位影响较大的道家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担任过漆园小吏,庄子的文学思想以及哲学理念,均是源自老子,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发展了对道的认识以及理解。《庄子》是庄子及其门徒所作,共有三十三篇,主要记载了庄子的言行以及思想理念,以及其哲学观点。在其中《逍遥游》、《庖丁解牛》等都是其代表名篇,彰显了其齐物论的观点。在《庄子》虽然延续了老子的思想但是并没有像老子那样消极避世,但是也没有过于像儒家那样直接入世,保持着一种中庸的态度。

从《尚书》的出现到说理散文的定型、哲学观在其中的体现

庄子

在《庄子》中其理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主要包括卮言、重言为、寓言。所谓卮言是指那些无心的自然而然所流露的言语;而重言则是在阐述自己的道理的时候引用前代名人或者尊者的话来为自己的道理进行证明,提高自己道理的真实性;而寓言则是将一些道理虚拟的寄托其他人他物之上,使得自己的理更加的有可信度,而这三种表达方式又淑寓言在《庄子》中占比最重。

从《尚书》的出现到说理散文的定型、哲学观在其中的体现

庄周梦蝶

在《庄子·齐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对于人生宇宙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的生命变化无常的豁达或者说对生死的豁然。庄周梦蝶是庄子对生命的体验,究竟是蝴蝶为庄周,还是庄周为蝴蝶,这种变化,在庄子眼中是为物化,其实是蝴蝶为庄周也好还是庄周为蝴蝶也罢,其实这不过是生命的不同体现罢了。

从《尚书》的出现到说理散文的定型、哲学观在其中的体现

庖丁解牛

在《庄子·外篇·至乐》中讲述了庄子妻子去世后,庄子却鼓盆而歌之的故事。面对生死庄子没有将其简单的看作为消失与否,反而将生死的看法上升到了宇宙的高度。在他看了人生的从无到有,就如同四季变化一般,人从婴儿到垂垂老矣,从生到死,如同四季变化是自然的规律,既然是自然的规律那我们又何必因为生而欢乐,因为死而悲伤呢。因为不论生与死只是自然宇宙的规律,只是一种生命形态的变化。就如同庖丁解牛一般所体现的养生理念,庄子认为养生要善于寻找嘈杂世界中的宁静,而这种宁静实则是自己赋予自己的,要学会放下,放下功名利禄让自己的心中的杂念都出去,以一种虚心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才能是自己在世界中肆意的遨游。

逍遥游——游于天地

马叙伦曾言: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谈南华三十篇,可见《庄子》中《逍遥游》的重要性,以及"逍遥"精神在庄子的思想中的重要性。逍遥游,何为逍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可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振翅而飞,南去数千里。逍遥否?这样的鲲鹏应该已经是人间最逍遥的了,可遨游大海,翱翔九天。然而即便如此依旧无法做到真正的逍遥,振翅而飞依旧需要借助风的力量才能翱翔九天,依旧是有所依靠。

从《尚书》的出现到说理散文的定型、哲学观在其中的体现

《庄子》

何为真正的逍遥,在我看来,身处嘈杂世界中的我们,都无法做到真正的逍遥,正如庄子所说,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是真正的无所谓,才可以正真的遨游天地之间,于世间之间无穷无尽的去享受"逍遥"。而我们平常人被各种事情所拖累,无法做到真正的无牵无挂,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无法摆脱世俗功名,甚至说我们无法摆脱的是身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我们有亲人、有朋友,这也是人的存在的价值。

从《尚书》的出现到说理散文的定型、哲学观在其中的体现

天地之逍遥

而圣人、神人为何无所待,无所牵挂,在我看来他们所放下或者抛弃的不仅仅是世俗功名,还有亲情、友情,这是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的基础,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结构中,每一个人才得以凸显出其价值。而一旦抛弃了这些,便不能称之为人,或者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所以他们被称之为圣人、神人。虽然他们具有着超越世俗功名的高尚品质,但是真正原有去模仿的人却屈指可数,虽然在《逍遥游》中展现出一种世俗功利无功用的思想,但是设身处地而想,我们又是否正真可以做到,相反让我们看到了身为人的本质。

从《尚书》的出现到说理散文的定型、哲学观在其中的体现

宇宙之规律,自然之变化

在这里庄子依旧延续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以及那种淡泊功利的态度,这是道家一脉相承的思想理念,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在那个动荡的社会虽然这种态度是消极,但是何尝又不是代表了一类人,他们厌恶战争,祈求和平。而且道家的哲学观或者说世界观是非常庞大的,面对生死也好、生命的变化也好,老庄均表现出一种豁达的观点,甚至于站在宇宙的角度进行阐述。

这种世界观在那个时代是难以想象的,老庄没有局限于个人世界甚至没有局限于人类这个集体,而是直接面对自然,面对宇宙进行对话,率先站在自然规律的角度来审查人生的变化。

总结

在《庄子》中有着丰富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在浅显易懂之中向我们阐述了众多的深刻的道理,而且庄子还擅长采用奇崛的想象来表达其较为抽象的哲学观点。在其中不仅仅有庄子的思想观念而且有着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映,具有较为强烈的批判精神。而且在艺术表达上文字语言瑰丽奇异,使得散文如同诗一般,语言跌宕跳跃,音调和谐,在阅读是如同诗歌一般。说理散文于同一时期的叙事散文不同,叙事散文主要有着记叙历史抒发作者对相关事件的看法的作用,有着一部分的史书的作用;但是说理散文不同,说理散文之中大量的表达了作者本人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哲学观以及世界观,因为在我国哲学的发展并没有形成鲜明的流派或者是脉络,一直处于一种相对零散的状态,分散在古代学者的众多著作中。而说理散文的出现可以看作我国古代哲学发展上的首次相对系统而且集中的出现,其影响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艺概·文概》

马叙伦《 为成率题绝句》

《庄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