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看完西医糟糕透了,而看完中医精彩极了?

摘要:有人说,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病的人,如果你去看中医,问完诊后,大夫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西医吧。”那说明你是真的有病了。相反去看西医,问完诊后如果大夫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中医吧。”那说明你的病真没救了。

本文大概罗列和分析了看中医和西医的心情、情绪影响不同的三点主要原因,不是表达中西和西医究竟哪个好,为了抬高或者贬低哪一类,而是为了尽可能全面认识二者,坦然接受看完中医和西医的各种情绪。

近期运动之后身体某部位一直间歇性疼痛,忍耐数天之后 依然没有缓解,终于跑到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去了。

一去医生就建议我去拍个X光片子,再具体下结论。我问他一定要拍片子才可以看病吗?他说是。

我问他拍片子是为了排除什么病呢?他一脸严肃地说为了看是否股骨头坏死?这个病虽然概率只有万分之一,但是不排除可能性。如果真的确诊了,治疗方法也比较复杂。

我马上上网搜了关键词“股骨头坏死”,一堆意料之外的信息扑面而来。“股骨头坏死还可以活多久?“股骨头坏死可以治好吗?”

脑袋被一堆信息蒙圈了,同意拍片,第二天才拿到结论骨头完整,中间郁闷了半宿,虽然事后,自己再分析,我只是按压才疼痛,不按压就不疼。如果是骨头坏了,是不是不按压也疼啊?这是个是基本的逻辑判断啊。

骨头确定没问题,第二天疼痛继续,于是我换了一家三甲中医院。老中医把我按得两眼冒星星之后,不紧不慢地说,骨头没问题,肌肉损伤,回去多休息,再涂点膏药会好起来的。

虽然老中医没有明确安慰我,告诉我不要担心,但是从他的神态和语气中,我明显感觉我不需要再做其它检查,排查类似“股骨头坏死”的“绝症”了,恢复就在眼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回顾这两天的看病经历:第一天看西医,看完之后天都要黑了;第二天看中医,看完之后天都亮了。两种类别的医学为什么会给人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体验呢?

一、起源不同: 人类诞生VS人体解剖

1、中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起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从人类是如何诞生的主题出发。

《中国医学史》记载,中国医药的起源追溯到伏羲、神农和黄帝三位。伏羲是谁呢?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创世神,传说中的八卦祖师,《易经》的创始人。神农就是传说中的炎帝,华人自称炎黄子孙,炎即是神农,黄即是黄帝,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奉为中华民族人文的始祖。

神农传说是现存的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的作者。而黄帝传说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的作者。

如果说伏羲作为中医医神,同时作为《易经》的创始人之一,其基本哲学思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尝试着用八卦解释着世界和人类的产生。神农和黄帝传说各自著有中医最早的药学著作,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的始祖。

为什么有时候看完西医糟糕透了,而看完中医精彩极了?


2、西医全称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起源于解剖学等,从研究人类解剖结构出发

虽然,西医作为西方医学,医学属于科学,科学起源于哲学。从这种意义理解,广泛的西医也是起源于西方哲学。但是,中国人日常一般意义理解的西医,通常指的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它起源于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

西医的产生是人类摒弃了黑暗的中世纪,以及中世纪以前的古希腊相对笼统的传统医学之后,在解剖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基础现代学科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一门学科。


为什么有时候看完西医糟糕透了,而看完中医精彩极了?

有人调侃说中医是研究活人起家,西医是研究小白鼠和尸体起家,顺着起家不同的逻辑,看完西医,你可能想到的是我要不要吃药,打针或者更吓人的手术,而看完中医,你可能依然嘻嘻哈哈地没事,因为你想到我不会挨刀子。

两种起源传统不同, 影响了看病方法论的不同,也决定了医患看病的氛围和患者感受。

二、方法论不同:整体辩证哲学VS个体具体哲学

1、中医理论基于整体观与辩证哲学的理论

(1)整体哲学观

正如中医理论是从观察世界,解释世界的源头开始,中医理论是一项系统的整体哲学观。中医的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是在患者的生理功能还是病理变化方面各个部分都是相互影响的。

例如,患者眼睛不舒服,如果去看西医,极大可能直接看五官科或者更细化的眼科,但是中医,基于其整体的哲学观点看病,医生可能会说“肝胆相照”,认为眼睛不舒服也有一种原因是身体内脏的影响,建议看肝和肾。

再如,头疼不是头的问题,有可能是肝的问题,还可能是肾或脾的问题。脚疼也不是脚的问题,可能是其他地方的问题,比如颈椎增生、膝关节增生、腰椎增生等。增生就是多了,多了就会疼得厉害。

中医的整体观不仅表现在中医会以病人本身这个整体来看待病人,还有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人与社会的统一。例如,中医常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看完中医,当医生给你从全身系统,人与自然的系统,人与社会的系统讲解一遍病情之后,你之前的身体的某个部位的不适可能会被这个系统论冲淡,感觉它似乎不疼了,我还有调节的机会,我的病还有的治。

(2)辩证哲学观

中医理论的辩证哲学观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易经,正如易经的太极生两仪,万物分为阴阳一样,中医哲学看病也是要求达到一个阴阳平衡,认为万事万物存在一个矛盾的相互转换。比如说肺炎,西医是抗菌消炎,对症处理。中医乍看之下也是对症处理,但是却有所不同,强调的是抓主症,是宣肺解表,发腠理,开太阳,清肺胃等等。

再如,中医的“阴虚火旺”病症诊断,对于火的判断分为“真火”和“虚火”,“真火”可以指病人出现炎症发热,而“虚火”病人不一定是有炎症,而是潮热盗汗。一个真,一个虚,即是阴阳对比,可以互为矛盾相互转换。

看完中医,身体再不舒适,想着阴阳平衡和矛盾变化,你也许会感觉到身体即将会好转的,因为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说不定,明天我的疼就好了呢。

2、西医理论基于局部专业分工的理论

相比,中医的系统整体认知,西医则是对系统的分区式认知。前面提到西医一般指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从近代到现代可以说是一部分工和专业化不断走向精细化的历史进程,分工和专业化产生了效率,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科技的快速进步,西医就是分工产生的一种科技体现。

西医的局部分工理论对于患者直接体现在,如果患者生病了去挂号看病,他可能只是感觉臀部疼,但是疼在哪里,应该看哪个科室,到了医院,听了导医现场讲解,他还是蒙的,因为西医的科室划分实在是太细,尤其是综合医院,患者一般第一次生一种病,去了医院就容易傻傻地分不清楚。

西医的局部分工理论还体现在西医的基础学科,西医的基础学科是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等。西医的专业分科细致也表现在一名西医博士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八年读下来,他的研究方向是小分子核酸调控、心脏发育、及重大心脏疾病机制。而普通人对于什么是“小分子核酸调控”这个专业术语估计是听完完全摸不着头脑。

所以,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位“好中医”和“好西医”的要求是有差别的,“好中医”一般要求全才,这位中医能够基于患者全身来定性判断。

而一位“好西医”可能要求的是在其领域专业化程度达到极致,能够完成高难度的病症判断,能够挑战高难度的极精湛的技术。

看完西医,尤其是第一次去一个陌生科室,身体不适的条件下,因为分类专业细致,突然一下子接受了若干个与自身疼痛相关的若干专业名词,他们是身体器官名词,疾病名词,诊疗手段专业名词,如果医生采取排除法看病,需要你逐个做检查排除的过程中,因为不懂,所以一顿上网乱查,尤其是某网,这时候再跳出几个莆田系出来。恐惧来源于未知,心中不免产生不适。

三、治疗手段不同:

1、中医采用药物、食物、针灸、膏药等治疗方法

看完中医,医生传达给你的一般是敷药、推拿等,再严重一点,就是针灸,但是也不会动刀子。

医生给你开药,开推拿、理疗等,你一般都比较平静地接受治疗方案,因为这些治疗方法压根不会勾起你的疼痛神经,但是,同时,你的内心也许会质疑它的有效性,当一个人处于信与不信之间的时候,可能真的不会太多影响他的心情,这是一种淡然处之,平常过好每一天的状态。

2、西医采用抽血、摄片、手术等诊断治疗

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体系中的诊断技术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

看完西医,医生传达给你的一般是抽血、化验、检查、打针等立马勾起你的疼痛点的名词,因为你可能只比小白鼠强一点,打针都治不好的话,能微创算是万幸,微创也治不好,就是动刀子,成为大白鼠了。


为什么有时候看完西医糟糕透了,而看完中医精彩极了?


想到疼痛的抽血、打针、动手术,想到辐射的排片,这些都是有代价的治疗方式呀,你不仅会本能地痛一下,同时,默默地在内心期许一下,希望下次不要生病了,希望自己早日康复。

四、结束语

有人说,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病的人,如果你去看中医,问完诊后,大夫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西医吧。”那说明你是真的有病了。相反去看西医,问完诊后如果大夫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中医吧。”那说明你的病真没救了。

本文大概罗列和分析了看中医和西医的心情、情绪影响不同的三点主要原因,不是告诉你中西和西医哪个好,为了抬高或者贬低哪一类,而是为了帮助你、我、他正确认识和坦然接受看完中医和西医的各种情绪。

看望中医,回来哈哈大笑豁然开朗,心情好固然有助于病情恢复,但是也要记住不能盲目自信,轻视病因。看完西医,回来愁眉苦脸,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大病,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西医带给你的情绪可能就是越究越细,让你浮想联翩。学会正面看待看完西医产生的负面情绪,从科学的角度,坦然处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