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過為什麼你的數字化轉型失敗了?

你可曾想過為什麼你的數字化轉型失敗了?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不能生搬硬套,依葫蘆畫瓢。”

——荷蘭國際集團網上銀行和全渠道IT經理Jannes Smit


企業需要快速交付軟件才能有競爭能力。

但就像所有一切事情一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為什麼數字化轉型會失敗?

據McKinsey所說,最重要的原因是,“企業對數字化的含意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McKinsey的研究紀要指出,願景是導致數字化轉型失敗的最常見原因:

“ 當我們與領導者談論他們認為數字化的含意是什麼時,一些人表示,他們認為數字化是一個升級的術語,表示IT功能的作用。還有一些人把注意力放在了數字化營銷或銷售上。但對於數字化的真正含義,很少有人能給出一個廣義而全面的解釋。

我們(McKinsey)將數字化視為一項近乎即時的、免費的且完美的功能,它能將任意地點的人員、設備和物理對象連接起來。”

我們來思考一下McKinsey對數字化的定義,如果“connect”意味著為應用編程,那麼必須迅速且高質量地開發出軟件以實現近乎“即時”。

明確實現高效軟件生產的願景

大部分軟件開發改進工作都不盡人意,失敗的原因往往是相同的:有太多的困惑和爭執。企業不清楚可以實現什麼樣的目標。DevOps、敏捷、雲原生都是這個願景的組成要素。但是,還有很多IT領域外的問題需要解決。不要將工作侷限於技術範圍內和流行領域。獲得非IT人士的支持和理解也是至關重要的。

還有其他一些經驗教訓需要從先鋒企業那裡吸取。Cloud Foundry採用者已大幅提高了開發人員的工作效率。

“[我們]今年交付的功能數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

“開發人員用於編寫代碼的時間從佔工作時間的20%增加到佔80-90%。” 這樣的引述很常見。

但促使工作效率提高的因素是什麼呢?對於任何願意進行改進的企業來說,它是否是可複製、可傳遞的?

Allstate、Citi、CoreLogic、Liberty Mutual和其他許多企業在行業活動中講述了各自的故事。領導者和工程師們都詳細介紹了他們是如何將開發人員的工作效率提高到原來的3倍和4倍的。主要成果和一致性都實現的不錯。

這些示例還有另外一點相似之處。那就是,每家公司都與Pivotal攜手將軟件開發方法改變的更加高效和可預測。

如果您的公司想要實現這些成果,我們是否可以實際籌劃好所需的改進並解釋為什麼需要做出這些改進?

我們是否可以預測在“銷售就緒時間”方面的成效?

我們是否可以指明有助於您確定進展基準的關鍵前瞻性指標?

事實證明,我們可以!

將價值流程圖(VSM)和精益理念引入到軟件交付領域

“價值流程圖(VSM)”與“精益生產”這一術語在90年代廣為人知,這兩個術語都源於豐田生產體系,可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50年代。

如果您將價值流程圖和精益理念應用到業務流程,將會發揮兩點作用:

  1. 將活動分為兩類:對客戶而言重要的 vs. 對客戶而言不重要的。這可以幫助您明白哪些東西是有價值的,哪些是沒有價值的。
  2. 讓您知道如何改進流程。流程的障礙是什麼?特定開發流程的瓶頸在哪裡?

大多數Cloud Foundry採用者都熱衷於提高軟件交付速度,從而縮短銷售就緒時間。他們希望縮短髮布週期,將每隔數月發一次貨加快到每隔幾天或幾周投入生產。

Humana為Apple Watch提供的“Cue App”背後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四位Humana開發人員在五週內向Apple App Store交付了一款運行正常的應用,也就是“Cue”。該應用是按計劃時間發佈的,及時趕上了Apple Watch的發佈會。該應用實現了公司設定的使用率目標(300%),被MacLife.com評為“十大應用”。

如果我們未來能夠實現其中一個目標:“...即時連接人員、設備和物理對象”,那麼,縮短銷售就緒時間並提高響應速度是我們可以採取的最重要的業務行動之一。

高速度、高質量開發團隊的五項實踐

  1. 開發人員自助服務
  2. 小型項目和小型版本
  3. 跨職能的自我管理型團隊
  4. 提高缺陷的可見性
  5. 降低可變性

這五個小步驟結合起來可加快轉型速度、增強領導層信心,以及輕鬆消除異議和企業阻力。

價值流程圖:學習瞭解“流程障礙”

如何從價值流程模型中獲得大量信息?

它為什麼會有如此廣泛的相關性?

主要原因在於,它可將任何流程建立模型成為一系列活動並進行映射,然後結合延遲分析前置時間和流程時間。現在,這項分析開始強調由於延遲、交接、質量不一和批次規模過大所帶來的全部成本。此外,它還可以輕鬆地將上游延伸到財務部門以及企業外部,以瞭解所存在的全部流程障礙!

我自己也在這一主題上投入了滿腔職業熱忱。多年來,只要技術和實踐發生變化,就需要重新思考流程和成效之間的聯繫:

  1. 在Procter & Gamble工作時,我經歷了公司採用全面質量管理的過程。我見證了對工廠機械進行的看似微不足道的清潔和維護工作是怎樣大幅提高工廠效率的。結論:小問題會積小成大!
  2. 大約在2000年的時候,我對一個失敗的軟件項目進行了研究,當時,該項目正處於訴訟期。實施該項目時採用的是經典的瀑布式方法,所以您可能會猜到:定會存在許多問題。要求和設計存在缺陷。但是,導致項目失敗的真正原因卻是軟件質量。(即便在當時,質量、成本和時間之間的關聯已經開始變得清晰。)我們都聽說過著名的“成本、時間、質量”鐵三角,意思是說,其中兩個要素有所改進,第三個要素也會改進。但是,Capers Jones和Steve McConnell等研究人員發現,僅僅提高質量便可以在時間和成本方面實現卓越成效。針對任何其他維度(成本、時間、開發人員技能水平等)進行優化都會適得其反。質量對於工作效率、銷售就緒時間和成本而言都非常關鍵!結論:小問題會積小成大,帶來更大的問題!
  3. 現在,我在Pivotal任職,我發現自己能夠很熟練地考慮精益和質量問題並從精益和質量的角度來了解Pivotal方式和Cloud Foundry的機制。結論:延遲和“流程障礙”也是問題!


作者簡介

你可曾想過為什麼你的數字化轉型失敗了?

Matt Gunter在Pivotal擔任高級平臺架構師,負責幫助企業改變構建、部署、運行和操作應用的方式。他經常受邀就雲原生的趨勢、Pivotal客戶的採用情況及地區行業活動發表演講。

Matt Gunter寫了一本白皮書:“Crossing the Value Stream: Improving Development with Pivotal and Cloud Foundry”,詳細介紹了各種實踐以及將精益流程改進和價值流程圖應用到軟件開發領域的精妙之處。如果這份白皮書有助於您就數字化轉型與我們達成共同觀點,那麼您的流程改進之旅可能會更富有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