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智慧,行由第一,萬般法相皆從心生

在喧囂的環境中品味智者的哲思鉅著,學習經典中的知識,於現實生活中運用,提高自己的認知,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這不是吹牛,理解這部經典,好好揣摩其中的智慧,會發現一個非常大的寶藏,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壇經》開篇,行由品,講得是六祖得法的經歷,過程很曲折,面臨著種種問題。六祖一邊解決這些問題,一邊感悟自己的人生方向,明悟了自己原本的心,從而見到最真實的本性。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敢胡亂講,且從這部經中揣摩一二,試著理解六祖的思維方式,以六祖獨特的方法論去看待這個世界,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六祖經中講道,不是我惠能在度大家,我給大家做出一些指導,大家自己上了路,明白了自己的本性,是在自度,非我度。

《壇經》智慧,行由第一,萬般法相皆從心生

六祖是怎麼度自己的呢,行由品當中有講。惠能大師家境貧寒,也沒讀過書,只能靠出賣體力生存。當時流行佛法,惠能雖然不識字,但在耳濡目染下,掌握了佛教的基本內容,最起碼聊起這些東西不生疏,從這裡可以知道,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一個基礎,什麼基礎都沒有,平白無故的就明白,這太不切實際了。頓悟前提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漸修,而惠能大師賣柴為生的這段時期必然浸淫佛法,從別人那裡聽來的法,加上自己的感悟,在現實中加以實踐,有了一定的基礎。

話說有這麼一天,惠能(六祖的名字)和往常一樣到集市裡賣柴火,聽到有人在誦讀佛經,惠能聽了一兩句便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於是上前請教這部經是什麼,那人說到是《金剛經》,黃梅縣五祖弘忍大師在東禪寺主持教化道場,大師勸說大家要經常讀《金剛經》,只要堅持唸誦《金剛經》,就自然能夠見到自己的自然本性,也就直下了悟成佛了。達摩祖師到四祖都是用《楞伽經》教化眾生,印心,到了五祖一改作風,用《金剛經》印心。之後六祖也是如此,六祖就是在五祖講《金剛經》印心,傳法時,講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惠能明悟了自己的天然本性,成佛作祖了。

《壇經》智慧,行由第一,萬般法相皆從心生

惠能聽了這位客人的話,於是到家中安頓好母親,便隨著他去拜訪五祖。與五祖第一次交流說道“人雖有南北,但佛卻無南北”,可見惠能根性非常飽滿。之後在五祖道場那幹雜活,一日五祖要傳法,讓大家都做個偈子,當時在場的神秀大師對佛法理解最好於是寫了一首《無相偈》,如下: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五祖一看,雖然不是很透徹,但也算一腳步入自性大門了,本打算就傳法給神秀了,讓大家多多傳頌這個偈子。某日惠能聽到了這個偈子,知曉神秀並未見性,於是讓人帶他寫了一首《無相偈》,如下: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壇經》智慧,行由第一,萬般法相皆從心生

五祖見後,趕忙用鞋擦掉,怕別人加害惠能,心裡卻歡喜的很,知道自己找到可以傳法的人了,於是半夜叫來惠能,給他講解《金剛經》,授予衣缽袈裟。完事了,讓他趕緊走,不然別人惦記袈裟,會傷害惠能。這裡也可看出,不是學了佛法心一下子就能“善”的,得有個慢慢修的過程,如此才能頓悟。惠能大師接下來的苦難正是在驗證自己心中的法。於獵人隊伍相伴十幾載,算算時間,覺得該出世了,所以來這世間傳授善知識,過程雖然坎坷,但利人利己,我們當領悟這種精神,讓自己不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