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深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美媒:這件事沒那麼簡單

早在疫情蔓延前,中國就已在生產全球一半的醫用口罩。中國也是目前短缺的藥品和防護用品的主要來源。曾撰文研究美中供應鏈的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威利·施說:“在製造業方面,全世界都依賴中國。不僅是醫療用品,還有電子、紡織、傢俱、玩具等等,加起來約有5000億美元進口。所以說說容易,但若真要走(割捨中國)這條路,必須準備面對後果。”且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的核心地位牢固,其國內供應鏈遠比其他可能替代者更先進。因此,事情絕非把供應鏈遷出中國那麼簡單。

西方深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美媒:這件事沒那麼簡單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如果說西方對中國應對疫情的不滿目前更多停留在言語上,仍可能預示著一些長期變化。但現有證據表明,各國即便在公開言語上也擔心惹惱北京。

法國同美國一樣,深度依賴中國供應鏈。這不僅是在應對新冠病毒所需的醫療設備方面,還有法國的製藥和汽車業。馬克龍不久前宣佈法國將通過加強自己的口罩和呼吸機生產,爭取完全獨立。但這不可能一蹴而就,實施起來成本也不會便宜。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歐洲與亞洲項目客座高級研究員菲利普·勒科爾說,這場危機令法國公司面臨巨大壓力,需從其他國家轉回部分產品,中國會是個明顯選項。但他警告,若法國減少對華依賴,可能導致北京也這樣做,這會對法國一些最賺錢行業如葡萄酒和旅遊業產生不利影響,“對這些行業中的許多人來說,中國市場舉足輕重。”

在英國,外交大臣稱對華關係不可能“一切照舊”。這種表態同樣值得懷疑。與其他國家一樣,英國也在尋求從中國獲得檢測盒和呼吸機等救命用品。且儘管中國不屬於英國最大貿易伙伴,但在兩國交往的一些領域如科技、金融等,英國不太可能想要顛覆雙邊關係。英國前駐北京外交官克里·布朗認為,“在經濟受到如此巨大沖擊之際,這些大概都是英國希望儘可能保持不錯的增長的領域。”

中國是英國的一個關鍵經濟盟友,英國外交部高官西蒙·麥克唐納本週對議員們說,“過去幾年,中國的重要性有增無減。”還有脫歐問題。布朗說:“英國要在歐洲傳統夥伴關係之外尋求巨大的新經濟機遇。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在其列,那就太奇怪了。”

從美國的例子看,要擺脫對華依賴絕非易事。美中貿易戰已近兩年,新冠疫情顯然表明兩國經濟仍互相交織、難以分開。

問題在於,企業總想削減成本,沒有足夠投資應對危機。打造穩健供應鏈需要花很多錢,但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益。最終還是要由消費者來決定,是否願意為此埋單。假設有兩種一樣的口罩,一種是中國產,另一種是美國造,美國口罩售價是中國的兩倍,如果是你,你會買哪種?

本文系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4月24日文章,原題:西方真的能割捨中國嗎?

延伸閱讀:

海關總署:3月以來中國出口211億隻口罩,1.09億件防護服

26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海關總署綜合業務司司長金海稱,從海關統計的數據來看,3月1日到4月25日,全國共驗放出口主要防疫物資價值550億元,包括口罩211億隻,防護服1.09億件,護目鏡3294萬副,病人監護儀11萬臺,紅外測溫儀929萬件,外科手套7.63億雙。

我國主要防疫物資出口從4月初的日均10億元,到中旬的20億元,再到近期的25億元以上,說明我國主要防疫物資出口呈明顯的增長態勢。

某些西方政客挑起“口罩外交論”:小人之心永遠不懂“命運與共”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防護物資成為生命保障。本著“以人為本”“守望相助”“團結抗疫”的精神,中國力所能及地向許多國家提供幫助,捐贈了包括口罩在內的大量物資。然而,這卻被某些西方政客和媒體指責為“口罩外交”。

進入3月以來,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福布斯》雙週刊、法國《世界報》《費加羅報》等接二連三挑起“口罩外交論”,批評中國用對外捐贈的方式收買人心,宣傳自身制度優勢,乘人之危爭奪地緣政治影響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能無視基本事實,在此時此刻拋出如此冷血論調之人,抱著的顯然是功利狹隘的小人之心。

就供應鏈來看,中國口罩年產量約佔全球的50%。疫情大流行後,全球85%的醫用口罩產能集中在中國。中國工廠夜以繼日、加班加點,終於實現了口罩日產能與產量雙雙破億,扭轉了國內醫療物資供需緊張的局面。此時,如中國毫無動作,既不捐贈也不出售口罩,某些人恐怕更要炒作“中國自私論”“中國無義論”吧?

更何況,中國在抗疫的“至暗時刻”,曾接受過國際社會的暖心援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故事,“拿出全國醫院庫存口罩捐給中國”的故事,都讓人感動。所謂“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在朋友有難時中國自會伸出援手。2月上旬,日本豐川市向中國無錫市捐贈了4500只口罩等物資,3月下旬,無錫十倍奉還;武漢疫情暴發時,意大利向中國捐贈4萬隻口罩,中國回贈100倍;韓國釜山曾在1月時向友好城市重慶捐贈了1萬隻口罩,重慶3月下旬回贈6萬隻……這也正應了那句網絡流行語,“You滴答滴答me,I嘩啦嘩啦you”。

往深層次看,中國的支持也是“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全球戰疫中的生動實踐。“唯有團結協作、攜手應對,國際社會才能戰勝疫情,維護人類共同家園。”“我們願同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一道,為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作出貢獻”……中國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捐贈一些防護物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疫情全球流行之前,中國一直向世衛組織等提供信息、不斷預警。其後,向需要幫助的國家派遣醫療隊,提供線上專家交流,無私分享抗疫經驗。4月中旬,我國科技部表示,中國科研團隊到現在為止一直持續高頻次地與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交流和學術研討,據不完全統計,交流和學術研討的國家和地區已超過140個。

簡而言之,從全球供應鏈分佈來看,中國有能力幫,從人類共命運的角度來說,中國願意幫。以“口罩外交論”看待中國對全球戰疫的支持和貢獻,只能顯示出某些人內心的“小”與“惡”。有學者表示,以某些現實利益贏得人心,“概括了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百多年前英國和法國殖民者首先在亞洲實施的手段”。

對於某些人來說,但凡為別人提供些許幫助,必想著自己能有所獲,“無私”是不可能的;若別人處於困境,多落井下石,更遑論支持。這些人當然不懂什麼叫“青山一道,風雨共擔”,也不會明白什麼是“疫情面前正確的事”。而自己狹隘,還以此揣度別人,只會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焦慮中。

這些年,國際輿論場中對中國的短視誹謗不少。無論是中國倡議成立亞投行,還是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又或是在他國進行正當投資建設,某些西方政客和媒體一定會跳出來,高喊“中國重畫世界地圖”、“圖謀地緣政治影響”,還拼命提醒某些國家不要掉進“中國陷阱”。諸如此類的荒謬論調,既是不理解中國,也是不懂歷史。

從古至今,即便最為強盛的時代,中國也從未以實力侵略別國。明朝時,鄭和率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七次出海,到過亞洲和非洲許多國家,但沒有奪取一塊殖民地,沒有建立一個軍事基地。再看所謂的“文化輸出”,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四大發明”傳到國外,為西方國家的文明啟蒙、經濟發展等提供了巨大支撐,可有看到中國的陰謀?在過去落後的時代,世界各國尚能互相欣賞彼此的發明創造,共同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貢獻,難道今天還要開倒車?

當今世界,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不只是一次疫情,越來越多的挑戰以及治理議題,都需要全球一起應對,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也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零和博弈”“損人利己”不會讓自己強大,“合作共贏”才是人類發展的未來所在。少數人執意製造對立,對中國造成不了多大威脅,但這種陳腐的行為模式,對他們自己的影響才可能是致命的。

來源:綜合環球時報、中國新聞網、長安觀察

流程編輯:TF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