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茶也有清涼感,是科學還是玄學?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儘管氣溫總體回升,也給人一種溼冷的感覺,配上陰天,此時,泡上一壺大紅袍,禦寒暖胃,應景當下。

前段時間瀏覽到一片文章,關於巖茶的清涼感,小官也算是品飲巖上好茶無數,卻也顯少專注此類命題。於是收集了很多資料,才逐漸弄清,所謂的“清涼感”是怎麼一回事。

巖茶也有清涼感,是科學還是玄學?

曾有清代品茶大師梁章鉅在《歸田瑣記》中,把武夷巖茶的“巖韻”歸納總結為“香、清、甘、活”四個字。這個標籤當是迄今為止也無人超越的經典。其中,“甘”便意指“回甘”。而“活”字比“甘”更上一層樓,“生津”亦是“活”的表現之一。

尤其回甘和生津,兩者都是用以評判巖茶品質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好山場的巖茶總是回甘迅猛,而且生津明顯。

然而,巖茶的“回甘”和“清涼感”很多人會混為一談,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據說,武夷巖茶中的“回甘”常常有,“清涼感”卻是可遇不可求的。為什麼會如此講呢?

巖茶也有清涼感,是科學還是玄學?


回甘的具體表現是?

甘是指苦味在口中轉化消失過程中產生的甜。

它產生的現象過程主要是因為,

⑴ 口腔味蕾對呈苦味、甜味的敏感度有差距;

⑵ 茶葉內含物質的溶解度有差異;

⑶ 部分內含物質起到調和、弱化苦味的作用;

⑷ 唾液分泌,稀釋苦感,產生回甜的作用等。

主要參與了回甘這個過程的物質是,

主要參與了回甘這個過程的物質是,

一些呈苦味的物質:花青素、咖啡鹼、多酚類等;以及一些呈甜味的物質:水溶性糖、果膠、部分氨基酸、部分茶色素。

回甘與否及強弱與山場、品種、工藝是息息相關的。然而,“回甘”對山場並沒有苛刻的要求,好的高山茶、半巖茶甚至是環境相對優越的都可以有回甘。

巖茶也有清涼感,是科學還是玄學?

清涼感具體表現是?

這裡說的清涼感,是喝茶以後,你的舌尖甚至整個口腔都不自覺的發涼,有些類似吃了薄荷一樣的感覺。

能夠產生清涼感現象的原理很簡單:薄荷腦和樟腦刺激口腔的神經末梢,產生一種“冷”的感覺。

參與的物質是:茶葉中的芳香物質有一大類屬於萜烯類化合物,而歸於萜烯醛類的香草醛在特殊的條件下能夠產生薄荷腦;另外,萜酮類能夠產生樟腦。其中,薄荷腦和樟腦都是能夠產生清涼感的物質!但是這必須要有一定的山場來支撐它的清涼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正巖茶的“巖韻”的一種表現。

巖茶也有清涼感,是科學還是玄學?


因為清涼感的產生對這泡茶的山場和工藝要求很嚴格,通常坑澗,日照比較少的環境更能產生清涼感的茶,牛肉之所以風靡巖茶市場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牛欄坑較容易產生清涼感,這也是牛欄坑山場味裡明顯的一個標誌。

巖茶也有清涼感,是科學還是玄學?

清涼感產生與陰溼的環境有關比不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想當然,而是與前面提到的產生清涼感的物質有關,萜烯醛和萜烯酮是β-胡蘿蔔素的初級氧化產物,適當的遮陰會增加茶葉中β-胡蘿蔔素含量,當然,清涼感的產生還與土壤等因素息息相關,光照並不是單一影響。

另外,工藝上發酵過重、焙火過高的巖茶也較難產生清涼感,這可能跟芳香物質會隨著工藝以及後期精製慢慢的轉化、減少而導致產生清涼感的香草醛和萜酮類物質也隨之減少有關。總之,清涼感就像巖韻一樣難以很系統的科學解釋清楚,更多的是一種個人體感和喝茶數據庫多了之後得出的經驗。

巖茶也有清涼感,是科學還是玄學?

據說清涼感可以說是巖茶高級感的一種比較極致的體現,甚至可以說是千里挑一,

此刻,茶友是不是又要感嘆,以往的茶都白品了,其實不然,俗話說,茶路無盡,學無止境,讓我們在更多茶事實踐中,感受茶空間帶給我們寧靜的力量.多一份理性的探討和思量,包容與理解。

那麼,喝杯茶吧,無所謂結果,讓自己停下來便是最好的理由.

大家好,我是介茶官,專注於中立、客觀的分享當代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