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

陳煥銳


其實很多時候變法成功與否最直接的證明關係就是變法以後的國家打仗輸贏。為什麼我們說洋務運動失敗了?因為甲午戰爭戰敗了。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成功了?因為日本擺脫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傳統弱勢地位。打贏了甲午海戰。也成為了列強之一,所以成功了。

這並不僅僅是對此件事情所說的。檢驗變法成功的唯一條件就是這個國家的恥辱能否被洗刷。或者收復失地,或者奪回地區統治權力。所以兩場改革和變法在甲午海戰之前其實不分輸贏。

因為甲午海戰戰敗的影響,我們總認為清政府的洋務運動自始至終都是非常保守的,而日本則代表其先進。但實際上這種想法完全錯誤。在當時西方甚至更看好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因為清政府有更多的資源,並且在對外方面與各列強的接觸也遠非日本能比的。

甚至包括在軍艦的購置上,清政府也豪擲千金。日本緊衣縮食也拿不出來幾個錢。當時清政府的工業建設包括輕工業,重工業和軍事建設都讓西方的那些列強感到對自己存在危險。在當時即便中法戰爭中國戰勝法國戰敗。雖然西方表面上不承認當時清政府的強大,也慶幸當時清政府他的統治階層比較軟弱,但實際上是內鬥嚴重。但是他們也知道清政府在當時,已經近乎於崛起。

從戰爭的角度來看甲午海戰,確切的說不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而是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與日本這一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你最多也只能說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輸了。此時的李鴻章不僅也得不到內部的支持,反而還被保守派彈劾。

在當時清政府如果舉國之力想要打贏這場戰爭,即便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也贏不了。畢竟當時清政府並不只有這一個水師。而日本卻只有那一個,而且日本的國力在當時已經強弩之末,非常害怕清政府不認輸。

所以總的來看,兩者之間的變法更多的是體現在國運上。清政府戰爭打輸了,宣告變法失敗。但也並不意味著變法一點兒作用也沒有。甚至在此後的100多年時間裡,歷屆政府的工業基礎工業體系都是當時打下來的底子。所以我們可以說他失敗,但不能說它徹底失敗。


人類文明史鑑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19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期,面對西方工業列強的殖民侵略,東北亞幾乎同時出現了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一敗一成,令人唏噓,催人反思,予人啟迪……

日本明治維新從1868年——19世紀末,中國的洋務運動從1861——19世紀末,兩者都是自上而下、學習西方、救亡圖存的自強新政,兩者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的國際形勢:西方列強完成工業革命,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對外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全球範圍內展開殖民擴張……(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

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化、民主化即近代化成為時代潮流……

不同的國際環境:

西方工業列強集中精力侵略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大的中國,客觀上使日本發展資本主義有了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

歷史背景的相似之處:內憂外患……國門洞開,民族危機,專制統治,人民反抗,統治危機。……

歷史背景的不同之處:

日本明治維新前,通過武裝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將軍的軍事封建專制統治,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權(1868年),基本上掃除了改革障礙……

日本明治維新前的社會階層……天皇(傀儡)——將軍(幕府,掌控實權)——大名(地方諸侯)——武士(幕府統治的擁護者)……形成士農工商的社會階層,等級分明……

中國洋務運動受到強大的頑固勢力的阻擾,慈禧太后掌控實權,雖然默許支持了洋務派但並不真心改革,只關心自身的權力利益……

中日社會環境相比較而言,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十分穩固,傳統頑固勢力更強大,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改革的阻力更大……整個體制的腐敗程度更高……

比如: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的《海國圖志》1842年出版後,在中國無人問津,幾乎絕跡……卻漂洋過海,在日本廣為流傳,幾乎人手一冊,雖有誇大,但是,卻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社會思想基礎之一……

相對而言,日本資本主義經濟比中國的要發展一些,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始終處於萌芽狀態,這也說明中國傳統社會結構要比日本穩固的多,向近代社會轉型也就困難的多……

目標目的的相似之處:學習西方,富國強兵,救亡圖存,挽救鞏固統治……

目標目的的不同之處:

日本明治維新,鞏固以天皇為首的新政權,不僅富國強兵,民族振興,還要建立獨立的近代化國家,發展資本主義,指導思想是和魂洋才,脫亞入歐……(雖然帶有盲目西化的特徵)

中國洋務運動,求強、求富,師夷長技以自強,挽救維護清王朝統治。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關鍵是維護業已腐朽落後的君主專制制度,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

主體領導者的相似之處:都是當時統治集團的一部分……原有的統治者成為改革的領導者……

主體領導者素質的不同之處:

日本明治維新的主體領導者是以中下級武士為核心的倒幕派以及從事工商業的西南四強藩(大名),形成了以天皇為首的新政權……(中國缺乏相應的政治前提)

新政權的領導者,既有舊的傳統思想,更具有近代化意識,成為日本近代化的真正領路人,其指導思想是和魂洋才,脫亞入歐,適應了日本邁向近代化的時代需要……

當然,也使得日本明治維新具有濃厚的專制色彩和軍國主義色彩……保留了近代天皇體制和武士道精神……

中國的洋務派是以曾國藩、李鴻章等地方實力派為代表,與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勢力,沒有本質區別,都不具有真正的近代化意識,只不過是在維護君主專制的手段和方法上有差異而已

其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也不過是採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來維護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固守業已腐朽落後的專制體制是沒有出路的……

當然,中體西用也具有歷史進步性,有利於減少阻力,有利於西學傳播,有利於近代化……

中國的洋務派最終也沒能與後來的維新派相匯合,沒能把君主專制體制轉變為君主立憲制,說明洋務派不是中國近代化的真正領導者……

中國洋務派的主要代表李鴻章主辦洋務運動,功不可沒……但是,在1872年創辦上海輪船招商局時,卻憑藉政治權力禁止國人十年內創辦類似的近代企業……

甲午戰爭中,手握實權的李鴻章,卻為了一己私利,為了確保在清庭的地位,一再命令北洋艦隊“避戰保船”,其錯誤的戰略指導思想是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主要原因……

內容的相似之處:向西方學習,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建立一批近代企業,近代學校,翻譯外國書報,增加自然科學知識,派遣留學生等……

內容措施的不同之處:

日本明治維新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生活等,更加全面具體而且行之有效……

政治上,廢舊建新……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廢除武士特權,君主立憲(1889年,制訂《大日本帝國憲法》確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經濟上,殖產興業……改革幣制,統一貨幣,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引進技術設備,建立官辦樣版近代企業,建立近代交通通信事業,政府大力扶持私人企業……

文化上,文明開化,和魂洋才……以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舊的文化,建立近代教育體系,實行中小學義務教育,大學近代教育等……

軍事上,……軍事改革,建立新式軍隊,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常備軍,武士道教育(忠義、尚武、孝忠天皇)

社會生活上,……衣食住行等西化

日本明治維新中,政府大力創辦近代企業,先是官辦樣板示範,在大力鼓勵私人創辦近代企業,甚至把官辦企業低價轉賣給私人,大力扶植私人企業,推動民族工業和民族經濟發展……

中國洋務運動,以求強為旗號,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以求富為旗號,建立近代民用工業,……組建近代海軍,南洋、北洋和福建水師,……建立新式學堂學校,派遣留學生等……(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

相同的影響:近代化的起步……

不同的結局: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並逐步擺脫了民族危機,發展成為近代亞洲唯一的獨立的近代強國……

中國洋務運動失敗了,沒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狀況……

因此,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洋務運動的一成一敗,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取決於國際環境、基本國情(歷史背景、社會環境)的差異,取決於改革的目標目的的差異,取決於改革內容深度、廣度的差異……

更取決於主體領導者的素質和指導思想的不同……能否承擔得起歷史賦予的實現民族獨立和近代化的歷史任務和歷史使命……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和中國洋務運動的失敗,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和啟迪……


順應時代潮流,站在時代前列,面向世界,學習借鑑,近代化是多樣化的,不能照搬,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科教興國,科學發展,和平崛起……



逛一逛3


民治維新是日本帝國奮發圖強勵精圖治崛起的一次偉大事件,它們從惡夢中驚醒,在奮進中堅定,制定了脫亞入歐的戰略,從政治體系上和教育入手到187O年左右逐漸強大起來,制定了稱霸亞洲走向世界的雄心壯志,意稱霸亞洲必先呑並朝鮮,欲拿下中國必先霸佔滿蒙的邪惡野心,第一步先鯨吞了琉球王囯,琉球公使在大清政務司衙門口跪了七天七夜,腐敗無能的大清帝國僅視而不見,公使心恢意冷撥劍自刎,到1878年左右美國艦隊強壓日本帝國,他們屈辱的鑑了不平等條約。也堅定了他們入歐脫亞的決心。到1888年大清帝國從英國德國引進了7500多噸的鐵甲艦,及護衛艦十餘艘,一次友好訪問中大清水兵玩藝妓不給錢想吃霸王歺,大清艦隊十幾支艦炮威逼長崎市也令日本國座立不安,咬牙切齒。自那日起日本帝國就咬定大清不放鬆,終於在短短六七年驚天逆襲,十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叫一鳴驚人。而腐敗無能的晚清政府,此時正被太平天國攪著局,無力迴天,舉步維艱。再加上二次鴉片戰爭,更是雪上加霜無力自撥。隨然有識之士提岀了以夷治夷,發展中國民族工業的宏圖偉願,但他們並未意識到中國的最大問題在於封建體制,和腐敗無能的行政管理機構,但勿庸致凝洋務運動澱定了中華民族的現代工業體制,和民族工商業,義意巨大向漢陽鍊鐵廠,和漢陽兵工廠,江南造船廠,招商局,電報局,各大煤礦,和新式學堂,和大批的留學生為中華民族積累了人才和力量,可以這麼講洋務運動是失敗了,但從洋務運動中中華民族積累了許多化了錢也學不來的經驗,為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積蓄了力量和初步的工業底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