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曼荼羅宇宙圖式佈局,說說藏傳佛教桑耶寺建築

藏傳佛教在西藏擁有行政權力、文化教育的職能,故藏傳佛寺建築的內容組成與漢傳佛寺有很大不同。

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內包括有如下三大主要部分:

1.信仰中心---佛殿、佛塔;

2.宗教教育建築學院(藏語為扎倉);

3.管理機構----活佛公署,以及辯經場、僧舍、庫房、廚房、管理用房等。

達賴、班禪經常駐錫的寺院內尚有宮室建築(藏語稱 頗章)。有的寺院內擁有數個學院及佛殿,故一般藏傳寺院的規模皆較大。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廣泛的分佈在我國的西藏、青海、川西、甘南、內蒙等藏傳佛教傳播的地區,極大的豐富了中國宗教建築的多樣性。

藏傳佛教寺院建築是多元文化與建築技術融合的產物,其建築風格隨其建造的歷史時期不同而略有變化:

1.最早期是仿印度式樣的,代表是西藏拉薩大昭寺的覺康主殿。其平面佈局上沿著方形大殿的四壁內側,規整地建置多個類似僧人祈禱室的房間,位於後壁正中的佛殿面積僅較一般僧房略大,不很突出,這些都是與中古印度佛教寺院的精舍型制非常相似的,梁枋上的獅形挑頭也體現出了印度石造建築的淵源。

2、尼藏結合式樣,這是在西藏與尼泊爾(NEPAL)接壤處多見的建築形式,是將尼瓦(NEWAR)樓閣建築風格與藏式碉樓式建築很好地結合起來而形成的樣式。如著名的西藏扎囊的桑耶寺中央的三層烏策大殿,下層按藏族建築模式建造,上層則仿尼泊爾的尼瓦式形象,中層還加入某些漢式建築特徵,烏策大殿的平面佈局已和後來的都綱殿樓基本近似。

3、基本藏式,這是藏傳佛教建築的核心類型,源於西藏民居的碉房體系,即磚石外牆、平頂、小窗的外觀風格;外牆有明顯的收分。牆頂以藏族特有的刷成赭紅色的白麻草作為女兒牆的裝飾,外牆塗成紅色或黃色(較少見)。內部為方柱託梁密肋式木構架,有巨大的託木和複雜的雕飾,色彩對比性強烈,並喜歡用金色點綴。內部牆壁畫滿宗教壁畫,殿堂內懸掛佛幡。主要建築屋面局部吸收漢族建築的坡屋頂及斗拱構造,但體量較小,形制亦經過簡化。屋頂上尚有許多寶幢等小型佛教裝飾物。其曼荼羅與都綱法式的形制都體現得非常明確。

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在總體佈局設計上與漢地佛寺有很大不同。區別於漢式寺院組群上採用的伽藍七堂的標準佈局;藏式寺院建築典型的佈局形式,是自由發展的開放式佈局。整個寺院沒有統一的大圍牆,外圍形狀也很不規則,往往是一大片高低錯落、大小不等的建築聚集在一起,似乎是雜亂無章的樣子。其就像一幅星系圖,每個組成部分都是獨立的、完整的。但它們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這種聯繫就是佛教的宇宙精神"曼荼羅"。依照這個聯繫,其在建築藝術上統一和變化有機結合,雜而不亂,顯得很有章法。曼荼羅是梵語Mandala的音譯,本來的意思是“壇城”,是指密宗本尊道場的圖畫或佛的宮殿。它是為了在修行密法時,防止魔眾入侵而建築的。其在藏傳佛教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也是佛教文化最引人入勝的精華部分,它不僅象徵本尊的智慧和威德,同時也是一種顯示佛教真理的圖繪,一種“無限大宇宙”和“內在小宇宙”相即的微妙空間。通過虔誠的觀想,修行者可以從中得到本尊的加持,獲得滌盪身心的力量。

據藏傳佛教經典稱,只要在曼荼羅中做法事,就會得到十方三世諸聖的加持。所以,在藏區的寺院主體建築的平面佈局基本上都是按照曼荼羅的儀理規則建造的。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院—桑耶寺的整體建築設計中就運用了“曼荼羅”這種神秘奧妙的宗教儀理模式。

桑耶寺建築規模宏大,大小殿塔鱗次櫛比,其中以金碧輝煌的烏孜大殿為主體,代表釋迦牟尼出生、成佛、講法、涅磐的紅、白、綠、黑四塔和代表佛教中四大洲、八小洲的十二座神殿為輔體,組成一個宏大而完整的建築群,總面積約25000平方米。烏孜大殿是桑耶寺的中心主殿,面積達6000餘平方米。桑耶寺整個寺院的佈局,是按照佛經中的 大千世界 的結構佈局設計而成,是依照密宗的曼陀羅建造 的:烏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須彌山,大殿周圍的四大殿表示四鹹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太陽、月亮殿象徵宇宙中的日、月兩殿,圓形寺廟圍牆象徵世界外圍的鐵圍山;主殿四周又建紅、白、綠、黑四塔,以鎮服妖魔,防止天災人禍的發生。圓形圍牆四面各設一座大門,其中東大門為正門。可以說桑耶寺是一幅建在地上的"曼荼羅"唐卡。

這種曼荼羅圖式意義推動了藏傳佛教建築的發展定型。曼荼羅宇宙圖式的程式化結果就是所謂都綱法式

藏區寺院建築平面的基本形式,它是曼荼羅聚集意義和道場意義的具體化。表現為方形或近於方形的平面元素是藏傳佛教建築寺院單體平面設計的基本特點。建築型制是縱橫排列柱網,外圍一圈樓房,裝修及門廊內向,殿堂中部通高,有小天井或屋面凸起,在凸起部分的東、南、西三側面開窗,以此解決殿內的通風采光,建築主體平面呈回形,建築外形是周圍平頂,中部突起木構坡頂(多用歇山式)建築,整體風格厚重雄壯,雖然外形風格各異,但其中心部分基本保持回形,中部撥起高側窗。這是一種定型化的建築規制,因而稱之為法式。 大量藏傳佛教建築的構圖實際上就是對具有藏傳佛教本體論性質的宗教宇宙圖式——曼荼羅和都綱法式原型圖式的重新詮釋與演繹,不斷變異的單體造型或是組群佈局就是對各自藏式原型的抽象與創新。


典型的曼荼羅宇宙圖式佈局,說說藏傳佛教桑耶寺建築

僧人制作大型彩沙壇城


藏傳佛教寺院建築風格及平面佈局隨建築所在地地域不同而有或多或少的變化,這在藏傳佛教東漸過程中十分明顯。公元1265年,忽必烈封西藏宗教領袖八思巴為帝師,藏傳佛教依仗著蒙古統治者的支持開始在全中國境內傳播,尤以甘肅,青海,山西,蒙古為盛。清王朝因蒙古各部大多信奉藏傳佛教,其出於懷柔蒙古的目的,也大力扶植藏傳佛教。在青海、甘肅、山西、內蒙、河北承德,藏傳佛教寺院出現了漢藏結合式、漢藏並列式、和基本漢化的建築模式。如河北承德外八廟的普寧寺就建築佈局而言,就是採用前漢後藏式,即前邊平地部分按漢人的山門、碑亭、天王殿、大雄寶殿的軸線對稱格局佈置,而後部則以曼荼羅式佈局結合山勢佈置,成為漢藏建築的疊加。普寧寺後部的一組建築,中央為大乘之閣,周圍為象徵四大部洲、八小部洲的臺閣及四座喇嘛塔,外圍是曲折的圍牆,用以反映宗教經典中所描繪的佛國世界的空間構圖形象。這些寺廟都以主體建築的造型引人入勝,而且各不相同,絕對尺度都很大,皆建在寺院最高處,使優美的體型充分顯露在一般建築之上,極為壯觀。

典型的曼荼羅宇宙圖式佈局,說說藏傳佛教桑耶寺建築

清人壇城圖軸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典型的曼荼羅宇宙圖式佈局,說說藏傳佛教桑耶寺建築

金累絲嵌松石壇城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藏傳佛教建築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建築體系,由於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和涉及到一些佛學知識,研究藏傳佛教建築的建築師很少。相關專著更是鳳毛麟角,建築師應本著肩負傳承責任的態度來認真發掘、學習、借鑑藏傳佛教建築。使藏傳佛教建築這個藏族先人留給中華民族的瑰寶永放光彩。

下面我們就通過桑耶寺來詳細看看藏傳佛教中的建築。


桑耶寺又名存想寺、無邊寺,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的扎囊縣桑耶鎮境內,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

桑耶寺始建於公元8世紀吐蕃王朝時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內建築按佛教的宇宙觀進行佈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漢族、印度三種風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稱作三樣寺。桑耶寺現有50多僧人。

桑耶寺全寺的建築完全按照佛經中的大千世界佈局:中央為世界中心須彌山,由一座藏、漢、天竺三種風格的三層“鄔孜大殿”代表,大殿南北又建太陽、月亮兩殿,象徵宇宙中的日、月雙輪,鄔孜大殿四個角上分別建有紅、白、綠、黑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四周還均勻分佈著4大殿和8小殿,表示四方鹹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寺廟建築群的外圍是一道圓形的圍牆所環繞,象徵著世界外圍的鐵U山。整個寺廟的建築佈局又和密宗的曼荼羅(壇城)有幾分相似。在頂層居高四望,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分別是江白林、阿雅巴律林、強巴林、桑結林四大部洲,周圍可見八小洲、日月殿和白黑綠紅四塔星羅拱衛。

典型的曼荼羅宇宙圖式佈局,說說藏傳佛教桑耶寺建築

桑耶寺平面圖


典型的曼荼羅宇宙圖式佈局,說說藏傳佛教桑耶寺建築

桑耶寺 ▪ 俯視圖

典型的曼荼羅宇宙圖式佈局,說說藏傳佛教桑耶寺建築

桑耶寺 ▪ 主殿

金大殿

桑耶寺以金大殿(烏孜仁松拉康)為主體。桑那寺建築規模宏大,殿塔林立,以金大殿(烏孜仁松拉康)為主體,組成一座龐大、完整的建築群,總面積約2.5萬餘平方米。整個寺院的佈局,是按佛教想象中的“世界”的結構設計而成,一般認為是以古印度摩揭陀地方的歐丹達菩提寺(飛行寺)為藍本;也有人認為,桑耶寺的建築形式與佛教密宗的“壇城”(即曼陀羅)相似,是仿照密宗的曼陀羅建造的。位於全寺中心的“烏孜”大殿,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烏孜”大殿四方各建一殿,象徵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兩座小殿,象徵八小洲;主殿兩旁又建兩座小殿,象徵日、月:主殿四角又建紅、綠、黑、紫四塔,以鎮服一切凶神魔剎,防止天災人禍的發生;而且在塔周圍遍架金剛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徵佛法堅不可摧,此外,還有一些其它建築,為護法神殿、僧舍、經房、倉庫等。全部建築又圍上一道橢圓形圍牆,象徵鐵圍山,四面各開大門一座,東大門為正門。


烏孜大殿

桑耶寺的中心主殿是烏孜大殿,即祖拉廉:“其地基高厚而大,所備之原材料精緻完好,如同螺碗盛滿瑪瑙一般。”烏孜大殿大殿坐西朝東,高三層,建築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式樣別緻。每層殿堂的空間很高,一般在5.5—6米之間,而且第二、三層均在殿堂前建有低於大殿的寬敞陽臺,這即使大殿內得到充足的光線,同時外觀也顯得更加壯麗大方。從遠外眺望,大殿似五層樓房,實際只有三層,這三層各屬不同的建築風格。據有關文獻記載,“烏孜”大殿的建築吸取了西藏、中國內地和印度的構造風格。

大殿和甬道迴廊裡均繪滿了各種題材的壁畫。除了一些你在其他寺廟裡也能看到的傳統的宗教繪畫外,在桑耶寺烏孜大殿內圍牆中層廊道上有著名的“西藏史”壁畫,畫中記載了從遠古傳說的羅剎女與神猴結合繁衍藏族開始,一直到宗喀巴創立格魯派,止於9世達賴業績。壁畫長92米,洋洋灑灑,恢弘壯麗,被譽為西藏的“繪畫史記”。此外在烏孜大殿一層和二層有“桑耶寺史記”,二層的南側有“蓮花生傳記”等精美的壁畫。[5]

底層採用藏族建築形式,中層採用漢族建築形式,上層採用印度建築形式。各層的壁畫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不同的法式進行繪畫和雕塑。這種藏、漢、印合壁的建築格調,在建築史上是非常罕見的,所以有人據此又稱桑耶寺為“三樣寺”。另外,在“烏孜”大殿東大門前有一高達九層的格古廟,意為展佛殿。每年藏曆一月五日和五月十六日,將巨幅釋迦牟尼繡像掛在格古康的高牆上,讓人們頂禮,是謂展佛。在“文革”時,上面六層被拆毀,現只存三層。

烏策大殿

烏策大殿(烏孜仁松拉康)又稱多吉德殿,是寺中最高大壯觀的建築,總面積約8900平方米。大殿坐西朝東,外觀似有五層,內部實際只有三層,每層的高度在5.5米到6米之間。殿堂的底層為藏式建築,中層為漢式建築,上層為印度風格,分別由三地的工匠設計施工,因此也有人把寺院稱作“三樣寺”。

四色塔

四色塔位於西藏扎囊雅魯藏布江畔桑耶寺內,始建於吐蕃王朝第五代贊普赤松德費。四色塔由紅、黑、白、綠4種顏色的喇嘛塔組成。 四色塔形制奇異,風格古樸。象徵著護世四天王所居之地即東方持國天,南方增長天、西方廣目天和北方多聞天。四色塔中央之烏策大殿象徵世界中心須彌山。

典型的曼荼羅宇宙圖式佈局,說說藏傳佛教桑耶寺建築

桑耶寺紅塔


典型的曼荼羅宇宙圖式佈局,說說藏傳佛教桑耶寺建築

桑耶寺黑塔

典型的曼荼羅宇宙圖式佈局,說說藏傳佛教桑耶寺建築

桑耶寺綠塔


典型的曼荼羅宇宙圖式佈局,說說藏傳佛教桑耶寺建築

桑耶寺白塔

日月殿

典型的曼荼羅宇宙圖式佈局,說說藏傳佛教桑耶寺建築

桑耶寺月殿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告知刪除。也歡迎補充桑耶寺美景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