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曼荼罗宇宙图式布局,说说藏传佛教桑耶寺建筑

藏传佛教在西藏拥有行政权力、文化教育的职能,故藏传佛寺建筑的内容组成与汉传佛寺有很大不同。

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内包括有如下三大主要部分:

1.信仰中心---佛殿、佛塔;

2.宗教教育建筑学院(藏语为扎仓);

3.管理机构----活佛公署,以及辩经场、僧舍、库房、厨房、管理用房等。

达赖、班禅经常驻锡的寺院内尚有宫室建筑(藏语称 颇章)。有的寺院内拥有数个学院及佛殿,故一般藏传寺院的规模皆较大。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广泛的分布在我国的西藏、青海、川西、甘南、内蒙等藏传佛教传播的地区,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宗教建筑的多样性。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是多元文化与建筑技术融合的产物,其建筑风格随其建造的历史时期不同而略有变化:

1.最早期是仿印度式样的,代表是西藏拉萨大昭寺的觉康主殿。其平面布局上沿着方形大殿的四壁内侧,规整地建置多个类似僧人祈祷室的房间,位于后壁正中的佛殿面积仅较一般僧房略大,不很突出,这些都是与中古印度佛教寺院的精舍型制非常相似的,梁枋上的狮形挑头也体现出了印度石造建筑的渊源。

2、尼藏结合式样,这是在西藏与尼泊尔(NEPAL)接壤处多见的建筑形式,是将尼瓦(NEWAR)楼阁建筑风格与藏式碉楼式建筑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样式。如著名的西藏扎囊的桑耶寺中央的三层乌策大殿,下层按藏族建筑模式建造,上层则仿尼泊尔的尼瓦式形象,中层还加入某些汉式建筑特征,乌策大殿的平面布局已和后来的都纲殿楼基本近似。

3、基本藏式,这是藏传佛教建筑的核心类型,源于西藏民居的碉房体系,即砖石外墙、平顶、小窗的外观风格;外墙有明显的收分。墙顶以藏族特有的刷成赭红色的白麻草作为女儿墙的装饰,外墙涂成红色或黄色(较少见)。内部为方柱托梁密肋式木构架,有巨大的托木和复杂的雕饰,色彩对比性强烈,并喜欢用金色点缀。内部墙壁画满宗教壁画,殿堂内悬挂佛幡。主要建筑屋面局部吸收汉族建筑的坡屋顶及斗拱构造,但体量较小,形制亦经过简化。屋顶上尚有许多宝幢等小型佛教装饰物。其曼荼罗与都纲法式的形制都体现得非常明确。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总体布局设计上与汉地佛寺有很大不同。区别于汉式寺院组群上采用的伽蓝七堂的标准布局;藏式寺院建筑典型的布局形式,是自由发展的开放式布局。整个寺院没有统一的大围墙,外围形状也很不规则,往往是一大片高低错落、大小不等的建筑聚集在一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样子。其就像一幅星系图,每个组成部分都是独立的、完整的。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佛教的宇宙精神"曼荼罗"。依照这个联系,其在建筑艺术上统一和变化有机结合,杂而不乱,显得很有章法。曼荼罗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本来的意思是“坛城”,是指密宗本尊道场的图画或佛的宫殿。它是为了在修行密法时,防止魔众入侵而建筑的。其在藏传佛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是佛教文化最引人入胜的精华部分,它不仅象征本尊的智慧和威德,同时也是一种显示佛教真理的图绘,一种“无限大宇宙”和“内在小宇宙”相即的微妙空间。通过虔诚的观想,修行者可以从中得到本尊的加持,获得涤荡身心的力量。

据藏传佛教经典称,只要在曼荼罗中做法事,就会得到十方三世诸圣的加持。所以,在藏区的寺院主体建筑的平面布局基本上都是按照曼荼罗的仪理规则建造的。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桑耶寺的整体建筑设计中就运用了“曼荼罗”这种神秘奥妙的宗教仪理模式。

桑耶寺建筑规模宏大,大小殿塔鳞次栉比,其中以金碧辉煌的乌孜大殿为主体,代表释迦牟尼出生、成佛、讲法、涅磐的红、白、绿、黑四塔和代表佛教中四大洲、八小洲的十二座神殿为辅体,组成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建筑群,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乌孜大殿是桑耶寺的中心主殿,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桑耶寺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经中的 大千世界 的结构布局设计而成,是依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 的:乌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大殿周围的四大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太阳、月亮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两殿,圆形寺庙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主殿四周又建红、白、绿、黑四塔,以镇服妖魔,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圆形围墙四面各设一座大门,其中东大门为正门。可以说桑耶寺是一幅建在地上的"曼荼罗"唐卡。

这种曼荼罗图式意义推动了藏传佛教建筑的发展定型。曼荼罗宇宙图式的程式化结果就是所谓都纲法式

藏区寺院建筑平面的基本形式,它是曼荼罗聚集意义和道场意义的具体化。表现为方形或近于方形的平面元素是藏传佛教建筑寺院单体平面设计的基本特点。建筑型制是纵横排列柱网,外围一圈楼房,装修及门廊内向,殿堂中部通高,有小天井或屋面凸起,在凸起部分的东、南、西三侧面开窗,以此解决殿内的通风采光,建筑主体平面呈回形,建筑外形是周围平顶,中部突起木构坡顶(多用歇山式)建筑,整体风格厚重雄壮,虽然外形风格各异,但其中心部分基本保持回形,中部拨起高侧窗。这是一种定型化的建筑规制,因而称之为法式。 大量藏传佛教建筑的构图实际上就是对具有藏传佛教本体论性质的宗教宇宙图式——曼荼罗和都纲法式原型图式的重新诠释与演绎,不断变异的单体造型或是组群布局就是对各自藏式原型的抽象与创新。


典型的曼荼罗宇宙图式布局,说说藏传佛教桑耶寺建筑

僧人制作大型彩沙坛城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风格及平面布局随建筑所在地地域不同而有或多或少的变化,这在藏传佛教东渐过程中十分明显。公元1265年,忽必烈封西藏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藏传佛教依仗着蒙古统治者的支持开始在全中国境内传播,尤以甘肃,青海,山西,蒙古为盛。清王朝因蒙古各部大多信奉藏传佛教,其出于怀柔蒙古的目的,也大力扶植藏传佛教。在青海、甘肃、山西、内蒙、河北承德,藏传佛教寺院出现了汉藏结合式、汉藏并列式、和基本汉化的建筑模式。如河北承德外八庙的普宁寺就建筑布局而言,就是采用前汉后藏式,即前边平地部分按汉人的山门、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的轴线对称格局布置,而后部则以曼荼罗式布局结合山势布置,成为汉藏建筑的叠加。普宁寺后部的一组建筑,中央为大乘之阁,周围为象征四大部洲、八小部洲的台阁及四座喇嘛塔,外围是曲折的围墙,用以反映宗教经典中所描绘的佛国世界的空间构图形象。这些寺庙都以主体建筑的造型引人入胜,而且各不相同,绝对尺度都很大,皆建在寺院最高处,使优美的体型充分显露在一般建筑之上,极为壮观。

典型的曼荼罗宇宙图式布局,说说藏传佛教桑耶寺建筑

清人坛城图轴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典型的曼荼罗宇宙图式布局,说说藏传佛教桑耶寺建筑

金累丝嵌松石坛城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藏传佛教建筑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建筑体系,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和涉及到一些佛学知识,研究藏传佛教建筑的建筑师很少。相关专著更是凤毛麟角,建筑师应本着肩负传承责任的态度来认真发掘、学习、借鉴藏传佛教建筑。使藏传佛教建筑这个藏族先人留给中华民族的瑰宝永放光彩。

下面我们就通过桑耶寺来详细看看藏传佛教中的建筑。


桑耶寺又名存想寺、无边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的扎囊县桑耶镇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

桑耶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内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观进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称作三样寺。桑耶寺现有50多僧人。

桑耶寺全寺的建筑完全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布局:中央为世界中心须弥山,由一座藏、汉、天竺三种风格的三层“邬孜大殿”代表,大殿南北又建太阳、月亮两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双轮,邬孜大殿四个角上分别建有红、白、绿、黑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四周还均匀分布着4大殿和8小殿,表示四方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寺庙建筑群的外围是一道圆形的围墙所环绕,象征着世界外围的铁U山。整个寺庙的建筑布局又和密宗的曼荼罗(坛城)有几分相似。在顶层居高四望,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分别是江白林、阿雅巴律林、强巴林、桑结林四大部洲,周围可见八小洲、日月殿和白黑绿红四塔星罗拱卫。

典型的曼荼罗宇宙图式布局,说说藏传佛教桑耶寺建筑

桑耶寺平面图


典型的曼荼罗宇宙图式布局,说说藏传佛教桑耶寺建筑

桑耶寺 ▪ 俯视图

典型的曼荼罗宇宙图式布局,说说藏传佛教桑耶寺建筑

桑耶寺 ▪ 主殿

金大殿

桑耶寺以金大殿(乌孜仁松拉康)为主体。桑那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塔林立,以金大殿(乌孜仁松拉康)为主体,组成一座庞大、完整的建筑群,总面积约2.5万余平方米。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佛教想象中的“世界”的结构设计而成,一般认为是以古印度摩揭陀地方的欧丹达菩提寺(飞行寺)为蓝本;也有人认为,桑耶寺的建筑形式与佛教密宗的“坛城”(即曼陀罗)相似,是仿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乌孜”大殿四方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两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两旁又建两座小殿,象征日、月:主殿四角又建红、绿、黑、紫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魔刹,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而且在塔周围遍架金刚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坚不可摧,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建筑,为护法神殿、僧舍、经房、仓库等。全部建筑又围上一道椭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四面各开大门一座,东大门为正门。


乌孜大殿

桑耶寺的中心主殿是乌孜大殿,即祖拉廉:“其地基高厚而大,所备之原材料精致完好,如同螺碗盛满玛瑙一般。”乌孜大殿大殿坐西朝东,高三层,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式样别致。每层殿堂的空间很高,一般在5.5—6米之间,而且第二、三层均在殿堂前建有低于大殿的宽敞阳台,这即使大殿内得到充足的光线,同时外观也显得更加壮丽大方。从远外眺望,大殿似五层楼房,实际只有三层,这三层各属不同的建筑风格。据有关文献记载,“乌孜”大殿的建筑吸取了西藏、中国内地和印度的构造风格。

大殿和甬道回廊里均绘满了各种题材的壁画。除了一些你在其他寺庙里也能看到的传统的宗教绘画外,在桑耶寺乌孜大殿内围墙中层廊道上有著名的“西藏史”壁画,画中记载了从远古传说的罗刹女与神猴结合繁衍藏族开始,一直到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止于9世达赖业绩。壁画长92米,洋洋洒洒,恢弘壮丽,被誉为西藏的“绘画史记”。此外在乌孜大殿一层和二层有“桑耶寺史记”,二层的南侧有“莲花生传记”等精美的壁画。[5]

底层采用藏族建筑形式,中层采用汉族建筑形式,上层采用印度建筑形式。各层的壁画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不同的法式进行绘画和雕塑。这种藏、汉、印合壁的建筑格调,在建筑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所以有人据此又称桑耶寺为“三样寺”。另外,在“乌孜”大殿东大门前有一高达九层的格古庙,意为展佛殿。每年藏历一月五日和五月十六日,将巨幅释迦牟尼绣像挂在格古康的高墙上,让人们顶礼,是谓展佛。在“文革”时,上面六层被拆毁,现只存三层。

乌策大殿

乌策大殿(乌孜仁松拉康)又称多吉德殿,是寺中最高大壮观的建筑,总面积约8900平方米。大殿坐西朝东,外观似有五层,内部实际只有三层,每层的高度在5.5米到6米之间。殿堂的底层为藏式建筑,中层为汉式建筑,上层为印度风格,分别由三地的工匠设计施工,因此也有人把寺院称作“三样寺”。

四色塔

四色塔位于西藏扎囊雅鲁藏布江畔桑耶寺内,始建于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费。四色塔由红、黑、白、绿4种颜色的喇嘛塔组成。 四色塔形制奇异,风格古朴。象征着护世四天王所居之地即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和北方多闻天。四色塔中央之乌策大殿象征世界中心须弥山。

典型的曼荼罗宇宙图式布局,说说藏传佛教桑耶寺建筑

桑耶寺红塔


典型的曼荼罗宇宙图式布局,说说藏传佛教桑耶寺建筑

桑耶寺黑塔

典型的曼荼罗宇宙图式布局,说说藏传佛教桑耶寺建筑

桑耶寺绿塔


典型的曼荼罗宇宙图式布局,说说藏传佛教桑耶寺建筑

桑耶寺白塔

日月殿

典型的曼荼罗宇宙图式布局,说说藏传佛教桑耶寺建筑

桑耶寺月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删除。也欢迎补充桑耶寺美景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