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經濟內循環?幾乎都聊偏了

第三次發,從7000字縮減5000字再到3000字,剪掉了很多“接地氣”解釋,能否相見看緣分了。

1、雙循環是主動戰略,不是被動戰術。在十幾年前早已定調!要結合一起來看才能看出點門道。

各路聲音解讀都是圍繞“商品自循環”這個點開挖,有的說是全球貿易脫鉤了、被逼無奈了、閉關鎖國了、自產自銷了等等;專業一點的就弄出一堆經濟學詭辯詞,什麼產能過剩啊、工業化階段啊、失業與就業問題啊,什麼外向型內向型啊….

你就笨尋思啊,它叫“雙循環戰略”,不叫“雙循環戰術”,最高人士牽頭搞自產自銷?落腳點錯了就都錯了,應該落在資本循環上去看。

政治決定經濟,戰略是個政治維度的事情!政治是利益分配,經濟是執行分配。雙循環戰略背後是國際政治利益的博弈驅動。在十幾年前早已定調,只是在今天這個時機點祭出來,現在才被當成“重大發現”。

有一位天才戰略設計者,在十幾年就慧眼洞觀國際亂象,預判未來局勢,構建出一套國家戰略,遠見與魄力歎為觀止!

這十幾年的深化結構調整,都是在為雙循環鋪路,所以之前寫土地一定要資產化,一定會房股切換、指明科技等不怕被打臉,因為都是在這個建構裡。


2、一條線路長期有效。

百年變局——新冠疫情——金融動盪——錢荒來襲——供需危機——舉世放水——中國應對——底線思維應急紓困——空間換時間對沖——盤活家底挖掘增量——要素改革放水加面——大國大城擴大內需——新一輪土改——新市民化——二次房改——新地產春天——做強資本市場接力土地財政——擴大開放爭奪全球資本——股債迴流國際化人民幣——海量資本加持科技創新——構築以我為主經濟循環新體系。

這條線會延續很久很久,長期有效!


3、新舊開放與資本循環。

1980-2010年是粗放的一次改革開放三十年,10到35是科技支撐金融資本循環的新開放三十年。

戰略目標:神州從過去“租改賣借”遊戲轉到國際借貸,資本市場最終成為整個貨幣循環和經濟調節的陣地。(房股切換)。

所以循環的是啥?要著眼資本!

在未來,龍與鷹誰能獲得國際資本支持,誰就是強者為王。

所以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啥?

是爭奪資本!

內循環是守,相當於給鷹“斷奶”,外循環是攻,相當於刨鷹祖墳。

所以我們看到了“互相刨”,且會持續很久。


什麼是經濟內循環?幾乎都聊偏了


4、舊的開放。

前三十年發展可以歸結成“租改賣借”,也可以講“空間換時間”。空間就資源,包括土地、國企股權、地產等。

租,在開放思維的引導下,把不動產便宜出租出售換成流動性資產,作為國家發展的啟動資金,開啟現代化大門,同時老百姓儲蓄在累積。

改,固定資產所換來的貨幣不足以支撐快速發展了,產生緊縮,咋辦呢?在深化改革思維引導下啟動“三改”,無償服務變有償,也就是醫改、房改、教改,把老百姓儲蓄刺激出來,通過消費釋放的流動性衝抵社會發展需求;

賣,前面發展勢頭良好,但是由於“三改”老百姓口袋被掏空一次,消費支出受到影響,又來一輪緊縮,咋辦呢?啟動股份制改革!引進外資,賣國企股權合作發展,國外資本大量湧入國內,外企白領這個詞開始火了。外資對基礎建設要求更高,為了實施相關配套建設,重啟國債發行,大量基礎建設帶動國內相關行業發展。出口創匯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流動性注入渠道。這時期是賣股權、賣資產、賣市場、賣產品,通過“資源空間”來換“發展時間”。

借,政府發行大量國債,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上馬許多大工程,但還缺錢,咋辦呢?啟動地產融資(地產是國家建設的融資器),大組織小個體都開始玩借錢,通過債務與信貸放出一波波大水,以此刺激經濟發展。

總結,外面有錢有技術,我有人有市場有資源有資產,一起做大中求發育。

5、舊有循環。

出口退稅賺綠紙,補貼外國人,而換回的綠紙又成了外面的攻擊目標,給你變成廢紙。為了技術,放棄十幾億人市場,而盯著外部幾千萬人的市場,國內價格高企,又間接抬高進口價格,外國人少量商品賺取大量利潤。

一個圈:商品出口,換回濫印的美元,然後去買美債,鷹拿美債回來的錢繼續買你商品,繼續便宜出口。結果就是白養鷹。

然後這個“圈”從賺綠紙開始就一直循環,這就是鷹的掠奪方法。“圈”的關鍵點在“綠紙迴流”環節,得回去接盤才行啊,印出多少買了東西出去,還得返回去才行,才能形成一個循環閉合。

經濟就是循環!就是給你點啥再用招數弄回去。這個循環得越快,量越大,經濟就越有活力,比如過去出口很有活力,那是因為賺來的錢總是“回去”。08到10鷹通過QE印了大約2.7萬億,同期龍外匯增加了1萬億。

舊有循環下肯定不會打貿易戰,出口會很有活力,因為在“圈”裡。

什麼是經濟內循環?幾乎都聊偏了


6、全球化與時機。

全球化的本質:如何手拉手共發展?

得有個軸心國,損失掉出口,一家向全球搞逆差買買買,然後其他家來賺錢,再通過一定方法將這些錢會迴流到核心手裡。這樣軸心國發展了金融,民眾不用體力活就能富足,新興國也通過不斷出口發展出工業化和城市化。

這個軸心一直是鷹,迴流方式就是鷹債。

但是,當軸心要勇武加之公平,鷹幹事越來越不講究,沒事就剪羊毛,一出事就狂印綠紙讓別人埋單,早已透支,向外輸出綠紙已乏力。而且國內流動性出現嚴重問題,消費數據告訴你一切。

所以,鷹如果一直這麼玩,世界大概率無法回到過去發展模式,如果大家還想全球化,就要切換一個玩逆差的軸心,他的市場要夠大,性格要夠和善,這就是時機,所以鷹看勢頭不對搞逆全球化。

7、終極外循環。

第二個時機就是“時間”換得差不多了,市場夠大,製造業夠強,有足夠能力帶著其他農場一起玩。

那些不發達農場製造業不行,產能不行呀,咋辦呢?擴大呀!但是沒錢擴大啊!咋辦呢?我借給你啊(成為他們的外資);或者幫他們融資啊(國際板)。幫助外面賺錢了得通過分紅迴流回來,內部小動物增加資產收益了,才更有能力買買買,實現“外循環”。

當軸心貨幣一定要強勢,貨幣要強勢背後就一定要有一個強大的金融資本市場,實現貨幣流通的封閉循環和節點控制,所以一定要做強資本市場!

要想輸出紅紙,就必須要損失一部分市場,不然外面的貨進不來,紅紙怎麼出去呢?所以必須要放棄那些高汙染高能耗的生活剛需行業,此處可聯想一下“綠水青山”,而有科技含量的要大力支持。

用紅紙出去買大量產品,內部本來就生產飽和了,物價會理論上必然走低,但是可以印錢衝抵不讓其走低,這樣物價沒變,印錢多了,小動物收入和支出相對變了,每個人都會變富有。

外面不發達的人拿著紅紙,通過債和資本市場迴流,大家一起做蛋糕、分蛋糕,不搞剪羊毛一起做大。

所以,之前印紅紙規模還是小,如果此事成了以前的都是毛毛細雨。

而且還會出現一個新名詞“國民財富倍增計劃”!

現在啟動內循環為主,守中帶攻搞外循環,搞成了就紅紙國際化了,屆時加印紅紙的過程就是國民財富倍增計劃。

什麼是經濟內循環?幾乎都聊偏了

8、防守內循環。

土地等要素價格市場化與自由流動是塑造國內統一大市場、促進國內大循環的前提條件;這樣就能理解《要素配置文件》出臺,文件執行就更迫切了!

雙循環需要啟動賦能,要素改革把很有價值空間的土地、國企股權等拿出來,吸引更多資本、人才、產業過來,才能循環起來。

各種大城市圈、各種灣區、各種城市產業梯隊塑造,就是為了把內部的“麵粉”給做好做實,這樣才便於“引水”和“加水”,要素改革中的就是未來的主要“麵粉”。

這些給新循環一個初始動力,打造窪地效應,聚集資源。通過麵粉來留住水、存住水、搞活水。在第3點裡講了,所有亂象背後都是對資本的爭奪。

以前是內部購買力不足,現在想辦法把地產給弱化掉,強內需強消費,貿易循環改變要從出口變進口,為老外服務轉變成為自己人服務,只保留產業薄弱環節的退稅,其他都取消,讓渡市場,培養欠發達國際地區,這個給外循環打配合基礎。

在轉型期經濟穩定過渡是大事,人為的城市化進程,加速基礎設施投入,穩就業穩增長增收入,過渡期幹事跟過去沒兩樣,重點是渡過了轉型期之後才是重點。現在人們腦子還停留在轉型期的常態思維裡。

而資本市場是外循環的重要環節。在外循環“圈”上並不是復刻鷹的套路,二元人口結構決定達不到放棄中低端只靠科技與金融的階段,中低端空間還有很大,科技還需要資本賦能引導升級。這就涉及到另一問題,區域佈局與產業梯隊的問題。

幹事求穩,守中帶攻,得力於廣大的縱深,城鎮化完還有城市化,一線工業化轉移二線,東部轉移西部,這個騰挪有一定空間,而農村土地資產化得以將“緩衝帶”做得更大。

對內,這幾年各種大灣區、雄安、城市圈、長江經濟帶…

對外,自貿區試點、海南自由港、一帶一路...

外延和內緩雙手抓,這些事對內有佈局,勢必激化龍鷹矛盾,產生各種新聞現象。

戶籍改革、宅基地騰挪火急火燎被迫上樓、各種大城市圈信息、一線趕人,二線搶人、外國移民政策吹風、股市改革、n海屯兵、鷹逆全球化搞退群、疫情迫使全球產業鏈脫鉤、各種戰機航母造等等。戰略的表達就體現在這些步驟之中,這樣就能一條線牽引所有信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