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魚臺:“美麗鄉村”點亮百姓幸福生活

中國發展網訊 繆學振、張惠亞、記者殷曉旭報道 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一行行鬱鬱蔥蔥的綠化樹,一座座乾淨整潔的美麗庭院,一盞盞明亮閃爍的路燈,一片片清澈見底的塘水,一張張甜美幸福的笑臉……芳菲四月,走進素有“魚米之鄉、孝賢故里、濱湖水城”美譽的山東省魚臺縣各村莊,一幅展現百姓幸福生活的美麗鄉村新畫卷盡收眼底。

綠滿鄉村 讓村莊更靚美

“我們村種植了大葉女貞、櫻花、紅葉石楠、紫葉李等10餘個品種、3000多株綠化樹,村裡綠化起來了,環境也越來越好了。”李閣鎮胡樓村支部書記李常青感慨地說。

挖坑、扶苗、培土、澆水一氣呵成,一株株樹苗成排成列,儼然成為了村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4月12日,在李閣鎮胡樓村造林綠化現場,該縣自然資源局林業技術人員正在對村莊綠化進行指導,並提出合理建議,合理搭配樹種,爭取栽一棵活一棵。

山東魚臺:“美麗鄉村”點亮百姓幸福生活

志願者植樹造林,實施綠滿鄉村行動。供圖:魚臺宣傳部

在李閣鎮政府駐地,一組由200棵側柏搭配組合而成的黨徽圖案,鑲嵌著“大美李閣”的人造景觀讓我們眼前一亮。今年以來,李閣鎮依託永福嘉苑棚戶區改造項目及玉帶河公園建設良好契機,深度實施鎮駐地“綠滿鄉村”行動,統一規劃、高標準推進駐地全域綠化。累計栽植黃金槐、廣玉蘭、樹月季、紫薇、紅葉石楠等綠化苗木40000餘株。

“為確保‘綠滿鄉村’取得成效,我們將進一步健全完善管護機制,堅持把林木管護放在突出位置,多措並舉,全面落實林木管護責任,確保林木栽得活、留得住、長得好,全力打造魚臺西部片區生態宜居的美麗示範綠色社區。”李閣鎮林業站站長王衝表示。

2020年,魚臺縣把“綠滿鄉村”納入全縣重點工作,成立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專班重點推進,並以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為抓手,搶抓造林有利時機,按照“整地造綠、見縫插綠、抬頭見綠、全民護綠”的“四綠”原則,科學搭配園林綠化喬木灌木的混合種植,紮實開展“綠滿鄉村”行動。同時,選派林業技術人員指導隊伍,深入造林一線加強苗木管護,進一步保證綠化栽植率、成活率和覆蓋率,力爭按時間節點完成新建和完善提升森林鄉村示範村8個、重點村60個的目標任務,讓魚臺大地處處充滿生機、生態環境更加優美。

清潔庭院 讓環境更優美

春風徐徐吹過,門前的油菜花散發出迷人的芬芳;乾淨整潔的地面,窗明几淨的居室透露出生活的溫馨;五顏六色的花園,清新好聞的花香營造出恬靜的舒適……打掃拖地、清理餐桌、整理床鋪……4月8日一大早,在魚城鎮李白村貧困戶閆廣學家,由鎮村組建的志願者服務隊和家政保潔人員正在有條不紊地清潔環境衛生。“真是太感謝他們了,經過這麼一收拾,乾淨整潔的讓我都認不出來了。”看到收拾後的“新”家,閆廣學樂呵呵地說。

為切實改善已脫貧享受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活環境,讓貧困家庭共享農村環境整治創建成果,4月20日,魚臺縣扶貧辦聯合婦聯組織開展“清潔庭院”創建十日攻堅行動,動員全縣貧困戶家庭積極參與“清潔庭院”創建活動,全面落實“五淨兩整齊”標準,即院內乾淨、屋內乾淨、廚房乾淨、廁所幹淨、個人衛生乾淨和生產生活用品擺放整齊,對貧困戶房屋內外居住環境進行改造提升,徹底解決貧困戶居住環境“髒、亂、差”問題,積極引導貧困戶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

為確保“清潔庭院”工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魚臺縣各鎮街以村為單位成立“志願服務隊”,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志願服務隊通過宣傳培訓、現場指導等方式,鼓勵其主動改善家居環境,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政府幫扶、鄰里互助、志願服務等方式開展創建活動。“下步,我們將充分發動鎮街下派幹部、幫扶幹部和社會志願者為喪失勞動能力貧困戶清理衛生,鼓勵有勞動能力貧困戶自主清理衛生,通過“外力幫扶+自身努力”,使“清潔庭院”創建工作發揮實效、遍地開花;此外,還將採取日常檢查和定期入戶走訪相結合的方式,深入宣傳發動引領,隨時發現問題隨時整改,形成婦聯牽頭、鎮街實施、社會參與的創建局面,不僅讓貧困戶家庭環境乾淨整潔了起來,更讓貧困群眾的心暖了起來。”魚臺縣婦聯副主席張彥表示。

鄉村振興 讓生活更甜美

清晨, 雨後的羅屯鎮劉莊村一如既往的寧靜、安謐。在劉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海軍的帶領下,走入茂盛穀物合作社的蔬果大棚,合作社負責人閆玉萍正和社員鹿小敏興高采烈地查看綠寶甜瓜和貝貝南瓜的長勢和成熟情況。

說起村裡以前的情況,劉海軍說:“以前俺們村是個典型的農業村,主要種植大蒜、棉花和辣椒,這些經濟作物雖然賣價較高,但需要傾注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特別是大蒜具有一定的市場風險性。”

當鄉村振興的春風拂過魚米之鄉,劉海軍帶領村兩委藉機發力,緊緊抓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時機,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積極轉變種植模式,流轉32畝土地種植甜瓜,投資60餘萬元建設高標準恆溫日光棚,種植反季節香椿,同時試種珍惜菌類大球蓋菇、羊肚菌,採用間作套種、大棚種植新模式,以點帶面,發展菌類新品種特色產業,打造“高校+平臺+基地”特色農業示範基地,通過流轉土地、村民入股等方式解決村民的就業和收入,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還為村民帶來了增收致富的“新盼頭”。

山東魚臺:“美麗鄉村”點亮百姓幸福生活

採摘成熟的赤松茸。供圖:魚臺宣傳部

有產業做支撐,村民的經濟收入也有了保障。“現在政策好,村裡成立了合作社,我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還能在合作社打工掙錢,現如今生活變得忙碌而充實,也學到了不少種植技術,收入多了,生活也變得越來越有盼頭。”說起現在的幸福生活,合作社成員鹿小敏難掩心中的喜悅。

“2019年我們實現銷售收入30萬元,給群眾分紅後增加村集體年收入5萬餘元,下步,我們將輻射帶動周邊村種植蔬果和菌類,創新銷售渠道,發展農業‘新六產’,趟出一條獨具劉莊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劉海軍信心滿滿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