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諸葛亮“十戰九輸”,為什麼劉備還要讓他當軍師,甚至託孤?

i難搞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第一,劉備時期,諸葛亮很少出徵作戰,何談“十戰九輸”?劉備一旦出征就由諸葛亮鎮守後方,這不是說諸葛亮不重要,而是說諸葛亮太重要。只要諸葛亮鎮守後方,劉備就沒有再後院起火過,在此之前,張飛守徐州,徐州丟,後來關公守荊州,荊州丟。故而在劉備眼裡,諸葛亮是非常靠譜的一個人。

第二,蜀國人口不足魏國的四分之一,蜀國軍隊不足魏國五分之一。劉備死後南中反叛。諸葛亮親自收復南中,從此之後,南中不但沒有給蜀漢政權添麻煩,反而還提供兵源和作戰物資。

第三,諸葛亮北伐時,只是被後勤限制,次次達不到既定目標而已。不但從來沒有發生過潰敗,而且斬殺魏國大將張合等人,佔領陰平等地。每次魏軍人數是蜀漢軍隊的數倍。卻是蜀漢部隊在進攻,魏軍在防守,當時人嘲笑司馬懿畏蜀如虎。

第四,後世的蜀中政權幾乎就再也沒有像蜀漢政權一樣對中原發動攻勢,只是一味偏安。由此可見,諸葛亮沒兩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第五,諸葛亮的名聲在當時就已經很火了,蜀漢百姓強烈要求給諸葛亮建廟,這是違背制度的;諸葛亮的政敵李嚴聽說諸葛亮去世後悲痛欲絕,甚至自殺。

第六,諸葛亮在晉朝時期就已經很火了,東晉權臣桓溫就是諸葛亮的粉絲。桓溫徵蜀時,遇見了一個百歲老人,聽說此人在諸葛亮時期做過小吏。桓溫問他:現在誰能比得上諸葛丞相?”老人回答道:“自從諸葛丞相去世以後,再也沒有見過能比得上他的人了。”


史前巨鱷愛歷史


諸葛亮的戰績我就不多說了,稍微尊重歷史的人,不說別的,只是將《三國志》(最好讀一讀裴注)、《晉書》這兩本書看看,就不會說諸葛亮“十戰九輸”。

諸葛亮不是軍師,而是軍師將軍,這是蜀漢有名號的將軍,其地位僅在糜竺之下,比關羽、張飛的地位都高。

司馬氏滅蜀,司馬炎專門派人到蜀中收集諸葛亮的著作,《三國志·諸葛亮傳》便是這麼來的。

至於五次北伐,我也不用具體舉例,我們就看看一伐和五伐的區別就行。

一伐,諸葛亮派趙雲、鄧芝吸引火力,他本人則只是“偷塔”,說明諸葛亮不敢同曹魏交戰。

二伐,諸葛亮就打陳倉,被郝昭堵住,在張郃等援兵到來前撤了。

三伐,諸葛亮拿下武都、陰平二郡。

四伐,諸葛亮主動同曹魏交戰,不僅帶著曹魏大軍遛彎,還殺掉了張郃。曹魏第一級別死掉的將軍,一個夏侯淵,另一個就是一個張郃。

五伐,諸葛亮直接在五丈原屯田,打算不走了。要知道五丈原可是曹魏的地盤,離長安有多近大家看下地圖就明白了。

打仗難道只能一下滅掉敵人老巢才是勝利?諸葛亮這一點點推進,取得的戰績不行?至於說諸葛亮盲目北伐,耗空蜀漢資源,更是無稽之談了。

諸葛亮死後,蜀漢撐了20年,蜀漢得有多大的底子,資源被耗空還能硬挺20年?更別說姜維上臺後的數次北伐。


臥牛說歷史


首先很為出題人的安全擔心:諸葛亮是三國時最聰明的謀士,如今是中國人智慧的代言人,迷妹粉絲無數,說他“十戰九輸”難保不遭三國迷、粉絲們的圍攻。其實無論是諸葛亮外在的名聲,還是他出山後的實績,擔任軍師,接受託孤都是實至名歸的。至於後期北伐六次都以失敗告終,則有著更多的歷史必然性。

諸葛亮出山前就大名遠揚,“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劉備正是因為聽到徐庶、水鏡先生等多人的推薦才三顧茅屋。見面以後就要拿出乾貨才行,諸葛亮的《隆中對》就給劉備提供了一份未來數十年可行性計劃報告,讓多年來沒頭蒼蠅似的劉備一下子找到了方向。劉備從此如魚得水,那句“孤之有孔明,如魚之有水也”不是隨便說著玩的。

此後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一步步佔領了荊州,奪取益州,中間雖有波折,但總的戰略目標是順利完成了。這一階段的戰場上,諸葛亮的勝績是有目共睹的。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劉備臨終前才託孤諸葛亮、李嚴。

劉備之死是由於不當出兵攻打孫權,這一仗的損失是巨大的,不僅未奪回失陷的荊州,還損失了幾十萬軍隊。國力衰退,人才凋零,原先的五虎上將都已去世老去,沒了可用的大將,在戰場上的排兵佈陣也自然捉襟見肘了。更重要的是新任的老闆劉禪,也處處不能讓人放心,時時還要勞累前方戰場上的諸葛亮操心後方的事,這樣打仗贏了倒是怪事。

前面所述還不是諸葛亮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畢竟蜀漢原本實力最弱,生產經濟也比不上中原地區,再失去荊州,無法實現原來巜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中原的契機,所以失敗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雖然北伐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並不影響諸葛亮三國第一謀臣的地位。諸葛亮每次出兵,自己也明白最終的結果,明知不可為,也要抗天命而為之,就是因為要有所做為,一心報國。所以我們今天尊重諸葛亮,不僅僅因為他智謀出眾,更是因為敬佩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