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事件後怎樣減少孩子的心理創傷?

每當遇到突發事件,看到受傷的人、悲慘的場景、血腥的畫面,我們可能會感到憤怒、無助、同情,但我們在討論、轉發消息和視頻時,卻忽略了這些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心理創傷。

為了在突發事件之後,讓更多的人瞭解及避免導致二次心理創傷,重醫一院心理衛生中心作為重慶市心理救援隊主要單位,按照2016年最新修訂的“危機事件壓力管理模型”,給大家介紹一下在危機事件之後如何進行心理干預。

在危機事件之後,您或許會有很多不適反應,但請您記住這些反應都是正常人群面對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應!

孩子家長

危機後,孩子心理干預的重要性:這件事情對於孩子是一個創傷事件,它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破壞了孩子對世界的基本信任,安全感和信任的破壞會影響孩子成年後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依戀的人是修復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最佳人選,創傷後第一時間是干預的最佳時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孩子出現心理障礙的可能。具體方法:

一、家長需要了解突發事件後,您的孩子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1. 愛哭鬧,緊張、煩躁、害怕、小氣

2. 害怕獨處,不敢獨自睡覺、上廁所,隨時需要陪伴

3. 反覆回憶和頻繁出現畫面

4. 反應遲鈍、發呆、沉默不語

5. 檢查不出的軀體不適,如頭痛、腹痛等

6. 無法入睡,夜間驚醒,做噩夢

等等……..

但請您記住

這些反應都是正常人群面對非正常事件

的正常反應!

因此無須過分緊張,父母(和孩子親近親密的人)的陪伴,營造一個親近的、安全的環境更有利於孩子的康復。

二、家長需要怎麼做,父母需要付出比平時更多的耐心,家長可以這樣做:

將孩子帶回安全的、親近的、熟悉的環境。

家人避免在孩子面前討論和翻閱事件相關新聞報道。

用柔和的、溫柔的方式關心孩子,多擁抱,撫摸。媽媽(或最親密的人)的懷抱是最好的療愈。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嘗試瞭解孩子的負性情緒和想法,接納、不責備並恰當引導,和孩子多交流。

當孩子有疑問和擔憂時,不要回避,也不主動詢問,用孩子理解的方式告知孩子,要尊重孩子對於事件反應的節奏。

建議孩子和依戀的人一起睡,噩夢中醒來及時安撫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被保護感。

鼓勵但不強迫孩子將心裡的話,身體感受的情況與父母分享。

儘量避免孩子到害怕的場景和害怕的人接觸。

如果家長給予上述處理,2周後,孩子的情況沒有改善,請及時到有資質的機構就診。

告訴孩子們

警察叔叔、爸爸媽媽都在你的身邊,

我們都會保護你。

可以給孩子講一個兔子王國的故事:從前有一個美麗富饒的國度,裡面住了很多很多美麗的、可愛的小白兔,他們幸福的生活在這裡。有一天,一隻兇狠的大灰狼闖進了兔子們的家園,這隻大灰狼打傷了好多小兔子,兔子們慌張亂跑,大聲呼救。這個時候大馬伯伯、黃牛伯伯,大象叔叔,長頸鹿叔叔都來了,大家齊心協力一起將這個可惡的大灰狼打死了。小兔子又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事件親歷者

(老師、保安、警察、醫務人員、圍觀群眾等)

他們也身處其中都是受害者,也可能會出現無助、害怕、恐懼、不安、失眠、莫名擔心、心慌、腦海中剋制不住出現慘烈畫面等情況。

請您記住這些反應都是正常人群面對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應。

請避免網上反覆瀏覽不負責任評論和流言,避免二次傷害

從官方渠道瞭解事情處理進展

如果出現明顯軀體不適、情緒問題及時到專業機構就診

對於其他群眾

不傳謠、不信謠,不轉發現場畫面及視頻

避免在孩子面前討論和傳閱事件圖像資料

從官方渠道瞭解事件發展進展

感謝北京大學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主任,危機干預專家方新老師的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