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最高智慧是什麼?

公元前597年,晉國和楚國在今天鄭州附近展開了一場爭霸大戰——邲之戰。在這場戰役中,楚軍打敗了晉軍,楚莊王由此成了又一位春秋霸主。

楚莊王可能大家比較陌生,但是大家一定聽過“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成語,這個成語就出自楚莊王。

他在朝廷隱忍了三年,看清楚形勢,看清楚真正可用之人,開始發奮,最後逐鹿中原,取得霸業,果然一鳴驚人。

泌之戰取得勝利,有人藉機拍楚莊王的馬屁,這個人叫潘黨。他跟楚莊王說,古人打了勝仗,就會收集敵人的屍體,封土築成高冢,並建表記載戰功,叫作“京觀”。建京觀是為了讓後世不忘先祖的武功。現在打敗了晉軍,您也應該建個“京觀”呀。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打了勝仗,建一個地標性建築,記載一下赫赫戰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可是楚莊王不這麼想。他說:“這事不是你潘黨所知道的。從文字上看,"止戈為武",周武王當年戰勝商紂王,寫作《頌》這首詩的時候說:"收起干戈,藏好弓箭,我要追求美好的德行。"

戰爭的最高智慧是什麼?

武的字面解釋

楚莊王在這次對話裡,提出了戰爭的七種德行,即“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什麼意思呢?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禁止殘暴、制止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地位、安定民眾、團結國人、增加財富。

這是我見到的,古人對於戰爭描述所體現出來的最高智慧。他提出了為什麼而戰的問題,確定了戰爭的目的,確定了對一場戰爭的評價標準。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了這個概念,你才能制定國與國之間戰爭與和平的最高戰略。任何憑一時之氣,圖一時之快發動的戰爭,都是災難。即使贏了,又怎麼樣?

楚莊王對潘黨說,“只有擁有美德的戰爭,才有資格讓後世子孫記住。現在,我使兩國的士兵暴骨荒野,這是殘暴;我們用炫耀武力的方式來威脅諸侯,這樣並不能使戰爭停止。暴虐而不能制止戰爭,我們楚國如何能保持強大?晉國的勢力依然強大,楚國的地位也談不上就此鞏固;我們違背民眾心意的事情還有很多,民眾又怎麼安定?沒有德行卻勉強去做諸侯的霸主,憑什麼實現國際和平?在別國的危難之際發動攻擊,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憑什麼可以保持財富持續增長?周武王當年討伐商紂王,他的戰爭有七種美德。而我們這次戰爭卻一種美德都沒有,又怎麼敢向後代子孫炫耀呢?”

這就是勝利者的反思。一場戰役的勝利,還不是最後的勝利,真正的勝利,是建立美德,讓天下都敬服你,百姓能安居樂業,實現真正的和平。

最後,楚軍只在黃河邊建了一座先君祠,向先祖報告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就撤軍回國了。

邲之戰是楚國和晉國之間的一場爭霸之戰,楚國的勝利,奠定了自己的霸業。在如此勝利面前,楚莊王能保持清醒認識,實為不易呀。

概括楚莊王的戰爭論,我覺得就是把握兩點∶

第一,戰爭的目的是制止戰爭,這就是“以武止戈”的意思。

我們不希望戰爭,但戰爭強加給你怎麼辦?那就必須戰,通過堅決的鬥爭來制止戰爭。越堅決,越和平。

戰爭的最高境界,就是讓敵人不敢戰。當你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強大的軍事決心,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楚莊王說,戰爭的德行是“禁止強暴、消除戰爭、保持強大。”這幾句,概括得非常到位。戰爭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戰爭,所以,震懾力,才是最好的戰鬥力!

當下的邊界之爭,給敵人以堅決回擊是必要的,但我們的目的,還是為了制止戰爭,千萬不要做出擴大事態的反應。

第二,止戈為武,才是國與國之間最大的戰略。

大國戰略,不是戰,而是和平。楚莊王說,戰爭的德行是“鞏固基業、安定百姓、團結民眾、增加財富。”是對戰爭的最好解讀。

鄰國不是鄰居,不論是誰,都是搬不走的。所以,和平的狀態,才是兩國人民需要的狀態。加強兩國人民的往來,增加兩國人民的感情,才是根本。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和平與發展,才是永恆的主題。堅持和平與發展,就是止戈為武的真正含義。

從長遠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從戰爭中獲取利益。100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動戰爭的國家即使開始有很多戰役的勝利,到最後又如何?

近代美國入侵朝鮮、越南、阿富汗、伊拉克、都曾取得戰爭的絕對控制權,那有如何?今天他勝利了嗎?

真正的勝利,是民眾的人心所向,經濟發展,百姓富足,和平相處。這才是國與國之間,最高戰略。

“以武止戈、止戈為武”是國家戰略的兩個方面,必須兼而有之,不可偏廢。這就是國家安全的最高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