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不是杜甫以偏概全,反應太偏激?

伍弟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雖然杜甫生活在開元盛世,但是杜甫寫出這句話並不是在開元盛世之時,並非偏激,以偏概全。

下面我們來說說為什麼。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遷往河南鞏縣。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746年,杜甫懷抱輔助君王成為堯舜一樣的明主的理想,來到長安,卻屢屢受挫,連自己的衣食住行花費都難以維持。

無奈之下,在755年,從京城出發去看望在奉先縣的妻子,途中的所見所聞,寫出了這首名作。

這首詩也延續了杜甫一貫的風格,很寫實,極具現實意義。

杜甫也確實生活在唐朝的開元盛世,但是這首詩也寫在安史之亂爆發的前夕。他在途中的所見所聞,已明白很快會有動亂髮生。

隨後,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起兵,安史之亂席捲開來。

我們來看看安史之亂爆發的前夕:

唐玄宗荒淫無度,無心政事。

此時的唐玄宗雖然年紀已經不小了,但是對美女的喜愛可是一點都沒有少。

他專寵楊貴妃,只顧與美人風花雪月,對政事漠不關心。

唐玄宗統治初期任用了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賢相,開創了開元盛世。

但是後來國家上了正軌之後,他任用了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小人。

政事都交給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奸臣處理。

這些人在朝中貪汙腐敗,徇私枉法,一手遮天,把政府部門搞得烏煙瘴氣。

造成奸臣當道,權力中心腐敗的局面。

下面人的聲音傳不到唐玄宗耳中,就被這倆人排擠或者謀害了。

不僅如此,他們之間還存在爭權,每個人都拉攏了一大批的朝臣,更是把政府部門攪成了一灘渾水。

而唐朝時期由於均田制的破壞,導致很多人失去土地。

沒有土地的農民就成為了流民,也沒有了收入。

隨著時間的累積,又由於唐玄宗統治後期的政治腐敗,加劇了這種情況。

致使流民的數量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沒有收入,吃飯穿衣都成問題。

有的人凍死,有的人餓死,背井離鄉,流離失所,一片悲愴的情景。

這就是所謂的“路有凍死骨”。

而農民失去的土地,被大地主,士族門閥收入囊中。

他們掌握越來越多的土地,根深蒂固,站在所謂的上流社會,每天歌舞昇平,嬉笑玩樂。

他們喝酒吃肉,生活奢侈,驕奢淫逸,對人民的疾苦不聞不問。

這就是所謂的“朱門酒肉臭”。

此情此景跟流民飢餓受凍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才使杜甫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哀嚎。

而唐玄宗有十分信任的安祿山,由於本身就擁有大量兵力,有造反的資本。

又聯絡了突厥和一堆幫手,使叛軍的隊伍更加壯大,長達八年之久,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這也證明了杜甫有敏銳的政治敏感性。

所以說,杜甫只是用詩的方式寫出了自己途中親眼所見的情景,用這樣的方式向我們展現了一段歷史境況,並不是出於偏激。這是為處於水深火熱的人們發出的吶喊,並沒有以偏概全。


酒釀歷史


“朱門灑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不是杜甫以偏概全,反應太偏激?

按題主的邏輯思維。杜甫不僅是“以偏概全,反應太偏激”,而且是“負能量”爆棚,對現實社會不滿。他對唐朝在皇帝領導下取得的巨大成就視而不見,不僅不謳歌、不頌揚、不讚美、而且道聽途說,極力進行歪曲、抵毀、抹黑,給敵人“遞刀子”。是典型的“賣國賊"、“帶路黨”、“恨國黨”、“叛徒"、“漢奸”、“美粉”、“噴子"、“公知”。

“公知"就是“公敵”。故杜甫就是人民的"公敵”。


居家活佛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千古名句。那麼此句是什麼意思呢?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出自於唐代大詩人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

“朱門”:古代指經過紅漆的木門,一般來說,都是富裕人家。

“酒肉臭”:酒肉,是生活中的奢侈食品,也是大戶大富人家的特徵;臭,作者用此字,是對這種生活狀態的辛辣諷刺。

“路有凍死骨”:清楚明白地告知,那些不能飽腹之人,即窮人在天寒冷時被凍死的情形。

固此,這兩句詩,呈現出對仗,真實地描述了富貴和貧賤的生活差別。

內含意思:富貴人家裡漂出酒肉的香味,而窮人們卻在街頭上因餓而凍死了。

此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岀自杜甫之口,又在盛唐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盛極必衰,這是古律。唐朝繁華,並不能說明整個社會都富足有餘,人人平等地享受著快樂。事實中都是不盡人意的,貧富差距特別大。

作者杜甫之所以能寫岀這樣的詩句,與他自身的經歷分不開。杜甫一生窮困潦倒、常處於流離失所之境,當然熟知“路有凍死骨”的慘狀。另一個方面來說,杜甫又是一個幾經沉浮的為官之人,常不得已穿梭於富貴豪門之家,那種“花天酒地”的生活也感觸頗多。

作為一位開明之士或是在良心上的發現,他們(她們)多多少少都有這種感覺,只不過他們(她們)悶在心裡不說而已。但詩人杜甫不一樣,他有受窮捱餓之痛苦,也有對富貴人家生活之憤怒,於是,著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很自然。

凡事皆有兩面性,繁華的背後也有淒涼悲酸一面的客觀存在。

針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人認為杜甫是以偏概全、大偏激了點,對麼?

答案肯定是不對的,杜甫沒必要這麼做,他說的都是事實的反映。

詩人作詩不會隨意而為之,起碼要針對現實面,再加以提煉,從而偶得之——精準句。杜甫言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方面是對達官貴人不顧民生而自淫的辛辣嘲笑,另一個方面也是為了闡述民間之苦,替民呼喚的心聲。

同樣的道理,也激發了不少仁人志士。例如李紳的《憫農》,其中就有這麼兩句: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透過現象看本質,農民不是不勞動、不種田,而是苛捐雜稅以及貪官汙吏的協迫才導致的。

簡而言之,杜甫、李紳所作之詩句,來源於現實層面,沒有誇大其詞,更沒有以偏概全、太偏激的策略應用。

以偏槪全不存在,有點面結合,洞察世事無常,感嘆人間冷暖的基準。

總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現實寫照,不偏不奇,溶入於作者的正義情懷,給當政者一個警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