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命之隱:儒家的“隱士”如何兼顧“安全與抱負”?

隱士在最開始是作為道家哲學的術語。隱士的意思大致是指隱匿起來專心研究學問的人。但並不是所有隱匿起來的人都可以稱之為隱士。

因為有的人是想入世,但是社會並沒有給予他應有的機會,在不得志的情況下,選擇隱匿的人不能稱之為隱士。

或者說獨居於山林之中的農夫也不能稱之為影視,因為前面我們解釋到影視是隱匿起來潛心研究學習的人。只有那些不屈從容於權貴,不隨波逐流,有著獨立的人格以及追求思想自由,並且有一定的文學素養的人才可以稱之為隱士

保命之隱:儒家的“隱士”如何兼顧“安全與抱負”?

在老莊之學當中,我們經常會感受到他們的隱士精神,追求一種逍遙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不僅道家裡面崇尚隱士精神,在佛教裡面也會提倡出世的理想。

不僅如此,儒家也非常提倡隱匿精神,他的隱士思想與佛道兩家不同,一方面他強調個人要具有社會責任,鼓勵人們要在社會當中自強不息,是積極主張人們入世的,孔子給他所有的弟子都講過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報復,足以看見儒家的隱逸精神還是,與現實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們提到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足以想見,儒家的思想裡面有著遠大的志向,有著宏偉的抱負,那為什麼還要選擇隱匿起來呢?那如果儒家的學子們選擇了隱匿又怎樣實現自己的宏偉目標與遠大理想呢?我們就帶著這些疑問一起看看儒家在治世與保命之間何去何從呢?

保命之隱:儒家的“隱士”如何兼顧“安全與抱負”?

一,志向遠大、抱負未現,為何要“隱”?

孔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戰爭頻仍的年代。他的理想追求是實現周禮即復周禮,就是恢復到周代尊卑有序,秩序井然的社會當中,但是時代已經發生變化。

他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四處奔波,周遊列國,為的就是勸服君主們能夠以禮治國,實行禮治。但在以武力為話語權的時代,他的理想自然沒有得到實現,失敗的經歷讓他深感痛惜,於是他將自己的目光轉向了教育學,他去整理書籍,教書育人,向弟子們傳授古代賢者的思想及傳達自己的理想抱負。

他還經常教育自己的學子們,要以禮待人,教導君主們要以禮服人用人和愛去感化臣民。但外在環境的制約,讓他隱逸到教育之中,在他看來這個時期是沒有道義的存在,既然社會已經呈現無道義的局面,自己即使出來為政也自身難保,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將被社會所改變,根本無法實現道義的理想。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孔子提倡的隱義,並不是讓自己失去志向,而是要不論處在什麼位置都要,永懷堅強的意志強調意志的持久與永恆性。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儒家思想裡面並不是要人們引力,於是而是要永存志向,實現遠大的理想抱負。

保命之隱:儒家的“隱士”如何兼顧“安全與抱負”?

二,那麼孔子是如何看待暫避起來的儒士呢?

孔子看待暫時隱蔽起來的儒士,他的態度是贊同的,就從他稱讚伯夷叔齊的話來說,他評價他兩人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之人。

加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階層固化的形態也逐漸被打破,士農工商中的第一階層是與其他階層有著不一樣的區別,就在於士人有著堅定的理想抱負。

同時他還倡導儒家弟子及時暫時隱蔽起來,也不要忘記關心國家和社會的政治安危,不要忘了天下百姓的疾苦與安樂,同時也勸導他們要不忘給統治者勸誡。

由此可見,孔子對儒家的隱士是十分贊同的是認可的。

保命之隱:儒家的“隱士”如何兼顧“安全與抱負”?

三,儒家選擇了“隱”,那麼如何實現自己宏偉目標?

孔子教育弟子們,不論是出世還是隱逸,都不能失掉自己的理想追求,那麼在隱逸的時候,是通過什麼形式來堅持自己的理想呢?

他教導弟子們即使在隱匿時期,也要關心國家大事,關心百姓蒼生,就算在小範圍內,在最低的程度上都要傳播正確的為人處事的道理,這樣就做到了隱而不隱的隱義思想,這是儒家獨特的,不同於道家隱喻思想的關鍵所在。

孔子在周遊列國之後,仍然被魯國的統治者所歡迎,尊奉他為國老邀請他出世為官,輔佐君主,但他已然失去了這種對政治理想的興趣,只想整理書籍,教書育人。

雖說晚年的孔子也是隱逸之人,但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信念,仍然堅持著用人去感化,只不過通過傳道授業解惑這樣的方式來讓更多的人明白道義為之何物,以及如何才能做到道義之人,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依然能夠向著禮儀之邦,人人互相尊重,用仁愛對待他人,的理想社會發展。

保命之隱:儒家的“隱士”如何兼顧“安全與抱負”?

孔子的人生經歷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在他的一二階段,即入世做官為君王輔政,

第二個階段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禮儀之道,但前兩個階段的人生歷程都走得十分艱難曲折,成果不突出。

在第三階段及他開創了私塾之學,教書育人以及第四階段整理書籍,後面兩段人生階段都走得非常成功,他留給了後世寶貴的思想財富,到了如今,他的儒家思想依然延續著,依然影響著中華民族之邦。

歷史上許多高雅志士,他們有著非常宏遠的目標與志向,但在社會中並沒有他們立足之地,所以他們選擇隱逸起來,選擇在一塊偏僻之地,用自己的高尚品德以及節操去教化一方百姓

雖然是很小範圍的教化,但眾多的仁人志士共同推動著社會的道德前進,他們與佛道兩家的隱士有著不同,真隱者是終日縱情于山水之間,與自然融為一體,對世間萬物無所掛念。但如家的飲食,身體隱藏於山林之中,心卻懷系天下,心懷抱復。

保命之隱:儒家的“隱士”如何兼顧“安全與抱負”?

在這些隱士還未成為隱士之前,為了推行自己的治國安邦思想而極力奔走,但當權者卻不予採納,他們就會變通自己的做法,退而隱匿於民間,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化民眾,讓民眾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足以看見他們的隱匿思想之中仍然包含著偉大的,不朽的道德情操,仍然對社會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也將這類隱士稱之為儒隱。

儒家的隱士又主要包括兩種。第一種,則是那些道德高尚的仁人志士,朝廷非常重視他們,盛情邀請他們出世為官,但他們都予以拒絕,堅持要在民間推行道德教化。這一類的隱士例如有管寧、南朝的陶弘景,明末清初的傅山。他們這一類人就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接觸下層民眾,用自己的道德感化他們。

另一種影視則與之不同,他們在想出事的時候推行自己的政治保護治國安邦的思想理念是統治者卻拒絕了他們的意見。

他們的主觀願望仍然是能夠出世為官的,但與統治者之間無法達成,調和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退出官場,不與當權者發生正面的尖銳的衝突,以此來保住自己的生命安全,無論是哪一種

他們都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信念,關心國家的安危與百姓的安居樂業

保命之隱:儒家的“隱士”如何兼顧“安全與抱負”?

三、結語

如今我們對隱士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它不僅僅是指的隱匿起來不問世事,只專心於自己的學術研究,我們更看到了儒家的隱士有著隱逸的思想,但並沒有完全與社會脫離關係,而是心繫天下關心百姓,因為他們在社會上並沒有被得到認可,所以選擇了隱匿起來但是志向抱復並不會因此而消失,而是在引力的過程中換一種形式去實現理想抱負。

孔子對待這些暫時隱蔽起來的,如是是非常贊同的,他認為不論是出世和入世,弟子們都要學會關心天下,換一種形式去用道德感化民眾,實現自己的理想。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當一條路行不通的時候,並不一定要死磕下去,而是轉變自己的觀念,轉變自己的行為方式用另外一種途徑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保命之隱:儒家的“隱士”如何兼顧“安全與抱負”?

就如孔子,他在早期沒有得到君主們的賞識,於是潛心研究學問,整理書籍,教書育人,他的思想對我們今天的人依然有著十分重大的貢獻。孔子書院的全世界範圍內的開設與傳播足以證明孔子的思想道德情操已經影響到全世界了,他代表著我們東方優秀的禮儀道德之邦。

因為一個人不論你是在順境還是逆境,特別是在逆境中,更要堅持自己最初的理想,這樣即使暫時不被別人認可,但自己仍然堅定不移,所向披靡的朝自己的理想奮進,這樣才能夠走得更遠,發展得更好,對我們個人而來而言是如此,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是如此,只有在逆境中選擇堅定的信念併為之奮鬥,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才可以在世界上綻放光芒屹立於東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