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定位角度優化SWOT工具

在這裡我們來看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企業戰略的分析工具:“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一種企業戰略分析方法。也就是:根據企業自身的既定內在條件進行分析,找出企業的優勢、劣勢及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優勢),W代表weakness(劣勢),O代表opportunity(機會),T代表threat(挑戰)。其中,優勢和劣勢是屬於內部因素,而機會和挑戰則是屬於外部因素。按照企業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一個企業“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被允許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挑戰)之間的有機組合。

從定位角度優化SWOT工具

“SWOT分析法”自形成以來,一直被廣泛地應用於企業戰略研究與競爭分析,是戰略管理和競爭情報的重要分析工具。它的最大優點就是直觀和使用簡單。即使在沒有精確的數據支持和更專業化的分析工具的情況下,也可以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

但是(任何優勢中一定會包含著固有的劣勢),正是由於這種直觀和簡單,使得“SWOT分析法”不可避免地帶有精度不夠的缺陷。例如:SWOT分析採用定性方法,通過羅列S、W、O、T的各種表現,形成一種模糊的企業競爭地位描述。而以此為依據作出的判斷,不免會帶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觀臆斷。所以,在使用“SWOT分析法”的時侯,要注意它的侷限性。在羅列作為判斷依據的事實的時候,要儘量做到真實、客觀、精確。但是這往往很難做到。因為“SWOT分析法”是建立在一種“相對主觀”,而不是“客觀”的思維模式上的。

我們在實際的戰略定位工作中,經常發現很多諮詢公司,為客戶提供的《策劃提案》中,大多數都會包含SWOT分析工具。並且在很多情況下,將SWOT分析結果作為是重要的參照依據。但問題是,通過“SOWT分析法”所得出的一些分析結果是偏離實際的,而由此所做出的結論的準確性就可想而知了。而因為不正確的結論而做出的定位,並由不正確的定位而形成的戰術和戰略配稱,對品牌建設所起到的作用,常常是毀滅性的。因為SWOT分析法的立足點是“由內向外”而非“由外向內”。這與定位的核心思想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我們在與一些諮詢公司合作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先對諮詢公司的策劃師來進行培訓,告訴他們如何正確使用SWOT分析模型。

從定位角度優化SWOT工具

那麼如何正確使用SWOT分析工具,來為我們的品牌定位服務呢?

其實很簡單。在這裡我們只需要做出兩點調整:

(1)調整SWOT矩陣結構

(2)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

這是調整後的為定位而設計的“SWOT矩陣模型”。我們來對比一下:

(1)對於“優勢”的分析:

•在傳統的“SWOT模型”中,“優勢”指的是對自己的優勢的發掘和分析。是屬於內部導向。

•而定位的“SWOT模型”中,“優勢”指的是對競爭對手的優勢的發掘和分析。是屬於外部導向。

在這裡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2)對於“劣勢”的分析:

•在傳統的“SWOT模型”中,“劣勢”指的是對自己的劣勢的發掘和分析。是屬於內部導向。

•而定位的“SWOT模型”中,“劣勢”指的是對競爭對手優勢中的固有劣勢的發掘和分析。是屬於外部導向。

在這裡同樣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3)對於“機會”的分析:

•在傳統的“SWOT模型”中,“機會”指的是對來自外部環境的機會的發掘和分析。

•而定位的“SWOT模型”中,“機會”指的是因競爭對手優勢中固有的劣勢而為自己(在消費者的心智中)找到並確立的具有競爭性的差異化。而這種具有競爭性的差異化,就是我們的“定位”。“定位”就是我們的機會。

在這裡不但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而且也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矩陣結構。

(3)對於“挑戰”的分析:

•在傳統的“SWOT模型”中,“挑戰”指的是對來自外部環境的挑戰的發掘和分析。

•而定位的“SWOT模型”中,“挑戰”指的我們自己要解決:如何調動企業內部、外部的資源,如何最大限度地推動和彰顯我們所具有競爭性的差異化的問題。而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就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同樣,在這裡不但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而且也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矩陣結構。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傳統的“SWOT分析法”的侷限。

傳統“SWOT分析法”:對“優勢”和“劣勢”的分析是偏主觀、缺乏針對性的。因為在這裡缺少了一個競爭對手作為參照。就彷彿在軍事演習中缺少了一個“假想的敵人”。其結果就是在這裡所找到的“優勢”可能不是我們所獨有的強項;同樣,在這裡所體現的“劣勢”也不見得是我們所特有的弱點。並且,我們在此時此地的所謂優勢,到了彼時彼地可能就變成了劣勢;而同樣我們在這個時間空間的劣勢,到了另一個時間空間可能又轉化成為了優勢。

所以說,優勢和劣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辯證地看的。傳統的“SWOT分析法”很難為我們提供真實的答案。一個沒有“假想敵”的戰略規劃,只能是“紙上談兵”。

傳統“SWOT分析法”:對“機會”和“挑戰”的分析則是過於籠統、缺乏唯一性的。因為在這裡尋找和分析的是外部環境中“機會”和“挑戰”。而這些“機會”和“挑戰”也往往不是我們所特有的。

有些“機會”如:新的市場空間、新的產業政策、新的消費觀念等等。但往往這些“機會”並非是我們所能夠獨自佔有,而是許多其他競爭對手也能夠同時享有的。就好像是太陽出來了,每個人都會得到陽光的沐浴。同樣道理,有些“挑戰”如:行業的低迷、政策的緊縮、經濟環境的影響等等。而往往這些“挑戰”也並非是我們所要獨自面對的,而是其他許多競爭對手也要同時面對的。就好像是下雨了,每個人都會被淋溼。

舉一個例子。在二戰後期,1944年冬天所進行的“阿登戰役中”,巴頓將軍奉命率領美國第3集團軍火速馳援被德軍圍困的戰略要地,阿登東部的交通樞紐:巴斯通。在途中,下起了鵝毛大雪,部隊行進很困難。巴頓的參謀長就建議巴頓讓部隊先停下來休整一下,等雪小一點再走。巴頓說:“德國人也在向巴斯通增兵,我們頭頂上下雪,德國人的頭頂上同樣也在下雪。繼續走!”巴頓的邏輯是:如果我們這裡下雪,敵人那裡也下雪,那就等於哪裡都沒有下雪。

從定位角度優化SWOT工具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經過調整的為定位而設計的“SWOT矩陣模型”,以及它的優勢:

定位“SWOT分析法”:對“優勢”和“劣勢”的分析是客觀、具有針對性的。因為在這裡加入了競爭對手作為參照,也就是有了一個“真實的敵人”。而這個“優勢”指的就是這個真實的敵人的最根本的“優勢”,也就是他的“核心競爭力”。而這裡的“劣勢”則是敵人“優勢中固有的劣勢”,是競爭對手無法消除的,因為一旦消除了這個劣勢,那麼優勢也就不存在了。這個劣勢,才是我們要攻擊的“競爭對手無法防守的地帶”。

因為競爭對手不同,他們所具備的優勢也不同;優勢不同,優勢中所包含的固有的劣勢也不同;優勢中固有的劣勢不同,對於我們來說,“機會”也不會相同。所以通過“由外而內”的思維方式,可以客觀地為我們找到自己的“優勢”。因為“我們的優勢是針對競爭對手的劣勢而建立的”。

定位“SWOT分析法”:對“機會”和“挑戰”的分析同樣是客觀、具有針對性的。因為我們針對競爭對手“優勢中固有的劣勢”而建立的“具有競爭性的區隔”就是我們的“最好的機會”,這個“最好的機會”就是我們的“定位”。而由因客觀分析的結果而確立的“定位”所衍生的“戰術”,以及搭建在“戰術”上的“戰略配稱”,才是行之有效的戰略。因為“在正確地做事之前,先要確定你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

所以說,在“定位”中所使用的“SWOT分析工具”,與“企業戰略管理”中所使用的“SWOT分析工具”在“矩陣結構的搭建上”和“模型使用的思維模式上”是完全不同的。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

注:文章內容為作者趙歐仁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更多企業管理知識請關注(中創培訓)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