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經歷幾次改名,章子怡奉獻了大尺度,馮小剛戲份全被刪

這部電影原來的名字叫《魔術時代》,後來改名成《魔術外傳》、《罪愛》,最後變成了現在的《最愛》。這部電影字經歷幾次改名,刪減近50分鐘,包括片中馮小剛的戲份也被刪得一乾二淨,最終得以上映。但是看到的是一部有良知,有野心的中國電影,在妥協中,被異化為藝術贗品的結果。

這部電影,經歷幾次改名,章子怡奉獻了大尺度,馮小剛戲份全被刪

江大俠不知道有多少觀眾,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能意識到這部電影的野心和企圖。它實際上,並不是只是想講述一個絕望的婚外戀的故事,而只是在種種無奈下,彆扭的變成了一部由章子怡和郭富城主演愛情故事。不過章子怡奉獻了大尺度。

這部電影,經歷幾次改名,章子怡奉獻了大尺度,馮小剛戲份全被刪

這部電影的設定是在20世紀90年代,在一個偏僻落後的山村,村民們在利益的驅動下,不惜賣血賺錢,最後將世紀絕症艾滋感染上身。而趙齊全作為“血頭”成為村裡最先富起來的人,他喪盡天良,為此犧牲村民乃至家人也不悔改。而他的父親老柱柱,心懷愧疚,就將染病並受到歧視的村民,集中到廢棄的小學統一照顧。

這部電影,經歷幾次改名,章子怡奉獻了大尺度,馮小剛戲份全被刪

村子變成了一個死亡孤島,在此期間,得意和堂兄弟小海的媳婦琴琴,惺惺相惜,到互生愛意。但是,在飽受歧視的環境下,他們倆的這種行為,成為背叛了全世界的惡人。但是得意和琴琴依舊全力奔跑,追逐渺小易逝的可悲幸福……

這部電影,經歷幾次改名,章子怡奉獻了大尺度,馮小剛戲份全被刪

從《孔雀》到《立春》,再到《最愛》,雖然顧長衛導演的電影,在故事上越來越脫離現實,卻在氣質上則越來越接近現實。比起《立春》對文藝青年的人文關懷,《最愛》對特殊人群的關注可能更令人信服。

這部電影,經歷幾次改名,章子怡奉獻了大尺度,馮小剛戲份全被刪

《最愛》的主人公是一個在國內相對小眾,並且被各方所刻意漠視的群體:農村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群體可以說是一種孤島生存,與外界隔絕,與希望隔絕。和《孔雀》和《立春》描繪的“沉默的一代”相比,《最愛》中的對象,是一群隨時可能降臨的死亡,而且每天是生活在末世詛咒之中。

這部電影,經歷幾次改名,章子怡奉獻了大尺度,馮小剛戲份全被刪

而在“熱病”背景之下,一個好的故事,一個飽滿的人物,很容易讓觀眾的情緒遊走在絕望和希望之間,而《最愛》講述的故事的本質恰巧又其實是很絕望的,所以,就像是一個溺水的人一樣,在拼盡全力去尋找最後一絲救贖自己的希望。即使外面是一片黑暗,但是當黑暗中突然有了一片光亮,觀眾心中會有一絲欣慰。導演“告訴”(妥協後)我們,即使故事本身是悲劇性的,但電影傳遞給觀眾的是光明和希望。

這部電影,經歷幾次改名,章子怡奉獻了大尺度,馮小剛戲份全被刪

這種妥協,也許是對敘事的安全性考慮的,在一個幾乎封閉的環境中,所有的試圖勾連的細節,呈現出了一種奇怪的曖昧,最後演變成為了趙得意和商琴琴的一次“事先張揚的婚外戀事件”。雖然敘事結構沒有受到大的影響,但是,其中令國內觀眾有所感慨的故事元素基本上已經蕩然無存了。

這部電影,經歷幾次改名,章子怡奉獻了大尺度,馮小剛戲份全被刪

當然,也有好的一面,因為現實中已經很絕望了,我們為什麼還要在電影中再絕望一次?於是只能在電影中給我們一些撫慰:黑暗之外一定仍有希望。《最愛》試圖去講述一個對當下現實的種種荒誕和悲劇有所反思的故事。本質而言,試圖去做一次正面強攻的,無論最後結果如何,其勇氣和情懷都是值得尊敬的。

這部電影,經歷幾次改名,章子怡奉獻了大尺度,馮小剛戲份全被刪

需要說的是,導演顧長衛不愧是攝影出身,當琴琴剛進學校的時候,那一身紅豔的棉襖,與整個灰暗的背景形成了巨大的視覺反差。而這種紅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生機,給死水一樣的艾滋病人聚居地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而後,琴琴和得意結婚的那一刻,琴琴的衣裝、高跟鞋,得意的領帶,結婚證,還有喜糖,無一不是紅色。可惜,這種紅色,在最後的結尾中,當門縫滲出的鮮血,紅色又還原紅色所蘊含的死亡的特質,釋放出讓人絕望的窒息。

這部電影,經歷幾次改名,章子怡奉獻了大尺度,馮小剛戲份全被刪

戈達爾曾說:“硬性規定電影都該長達90至120分鐘是不合理的,理想的影片長度應該從1分鐘到1000分鐘自由伸縮。”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看到《魔術時代》的足版,而非這個太監版的《最愛》!

本文由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每篇文章均有相應影視資源(上映),並且,想要看的任何電影,影視資源,關注點贊,轉發收藏,私信或者在直接在評論區留言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