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認知壁壘”

教育的“認知壁壘”

說起教育,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能說出個一二三,說出一個“道道”來,甚至未結婚的年輕人,也能說上一段。教育,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人人都有體驗的事情,但卻是,幾乎人人都做不好的事情。

實際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都有對教育的認知,也都有對教育不同的看法。但,我們對教育的看法、做法對嗎?全面嗎?也許,我們很多父母根本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教育孩子。如果方法不當,孩子出現大問題時,才想起來考慮孩子的教育出問題了。太多的父母,都是孩子出現問題了,才開始正視孩子的教育。因為孩子不出現大問題,太多父母是不認為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是錯誤的。

認知水平,決定一個人一生的生活,也決定孩子一生的成長方式。

我們對待教育很多都是在教育的“認知壁壘”下教育孩子,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教育孩子,侷限有多大。(教育的“認知壁壘”,指我們只運用我們知道的教育形式教育孩子,不知道是否正確,不知道的就認為是不對的,基本上是完全根據經驗教育孩子。)

我們一起看幾種認知和做法。

當孩子遇到學習困難,不願意學習時,太多的家長,直接就是批評——你怎麼這麼笨啊!他們根本不瞭解孩子內心的感受,根本不思考原因,更不會和孩子一起克服苦難,不會教給孩子克服困難的心智(心理、心靈和智慧、思維),不會教給孩子學習的方法。

正確的做法是:

接納孩子,感受到孩子的感受,一起解決問題,教會孩子克服困難的方法和心智。每一個不願意學習的孩子,都有深層次的原因。我們父母要理解孩子,找到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

當孩子生氣時,太多的家長,除了批評就是打罵,不會蹲下自己的身子,和孩子聊一聊,問一問。

正確的做法是:

坦然理解孩子的生氣,同理到孩子的心情和感受,和孩子聊一聊。如果孩子不願說,那就讓孩子自己靜一靜,但是,我們父母要耐心的淡定的陪伴在孩子的一邊。當孩子願意說的時候,我們再耐心地和他聊。必要的時候,給予孩子擁抱。如果孩子真的是無理取鬧的生氣,我們也接納孩子,同時告訴他,他錯在哪裡,讓他自己體驗到自己做錯了什麼,而不是強制的批評和打罵。否則,父母說教再多,批評再多,甚至打罵,收效都會甚微,孩子還會出現逆反心理。

孩子想做沒有做過的事情時,我們太多的父母擔心孩子危險,擔心孩子弄壞了東西,擔心孩子弄髒了衣服,不讓孩子做。

正確的做法是:

讓孩子大膽的自己去嘗試,去學習,學會如何做事情。弄壞了東西,可以再買;弄髒了衣服可以再洗;有危險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讓孩子學習如何避免危險的前提下做事情。必要的時候,我們父母再教授和幫助。

在我們家裡,女兒包水餃,包包子,我都放手讓她做,有時弄的滿身是面,有時還浪費了很多面和水餃餡。在我們家裡,女兒經常拿刀切菜,切水果,只要她想幹,我都放手讓她幹,同時告訴她危險在哪裡。(女兒現在8歲了,在她5、6歲時就已經開始這樣了)

教育的“認知壁壘”還有太多太多,唯有我們父母,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升級認知和行動力,我們才能更好的科學的教育孩子。

不僅教育中存在“認知壁壘”,其它方面依然存在著太多的“認知壁壘”。

亞里士多德,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他卻認為,較重的物體的下墜速度比較輕的物體快。現在的人們,只要有物理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錯誤的。

布魯諾,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由於維護“日心說”,反對“地心說”,被教會判處了“火刑”,被活活燒死在羅馬的鮮花廣場上。到底誰的認知對呢?現代人太清晰了,但是,當時就有“認知壁壘”矇蔽了他們。

讓我們生活有煩惱的,不是外在的物和人,是我們自己的心智,是我們自己的念頭,是我們的認知水平。這同樣是我們的“認知壁壘”,總認為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是對的,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唯有對我們的認知再認知,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升級,開闊思維,不斷的實證,才能認知正確,向正確的方向行動,才能正確的科學的教育孩子,正確的做事情,生活的更加幸福。

思考與行動:

1、你有教育的“認知壁壘”嗎?你是怎麼認知的?

2、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實際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突破自己的“認知壁壘”的?舉個例子,說說你的做法。

3、關於自己的意識和思維,你思考過他們嗎?你是怎麼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