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城市還是返小鎮?孩子小學去哪讀?走科研路能賺大錢嗎?

一部分人因為先看到了未來,所以才有機會成為風口上的“豬”

新時代的我們時常會糾結:我要留在城市還是返回城鎮?孩子馬上讀小學了要去哪讀?走科研這條路能賺大錢嗎?小微創業者很難拿到資金支持嗎?

留在城市還是返小鎮?孩子小學去哪讀?走科研路能賺大錢嗎?

下面5個場景,是不久後大概率會在國內實現的場景,你的顧慮可能會得到解答。

超大城市繼續發展

過去十年,北上廣深的房價增幅位列國內前茅,平均翻了3到5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地可建,而剛需卻一直都在。

可是真的無地可建了嗎?其實不然,每個地區都會嚴格堅守耕地紅線,深圳市內的一畝耕地,每年產出的糧食與廣西某偏遠山村一畝耕地產出的糧食,幾乎相差無幾。

但如果將這兩塊土地同時變為建設用地,偏遠山村的那塊地可能產生的經濟價值還不如耕地價值。

留在城市還是返小鎮?孩子小學去哪讀?走科研路能賺大錢嗎?

而深圳原初的那塊耕地價值,毋庸置疑將被放大上萬億倍乃至更多。

在保證耕地紅線不變的情況下,將深圳市內的耕地與廣西某村落即將荒廢的宅基地進行地票置換,深圳的城市空間能被瞬間擴大,能夠容納更多人生活。

整體來看,既保證了耕地紅線不變,同時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直接擴大一線城市的城市容量。

北京、上海同樣存在著相同的窘境,而這樣的土地置換已經在一些直轄市開始推出,未來一線城市仍將繼續擴大,規模會帶來溢價,農村與農業的結合將會更加緊密。

人口紅利仍未耗盡

北漂田女士的孩子,在今年9月份就要上小學了,是留在北京上?還是回老家上?前者怕兩地課程不同影響孩子後期升學,後者擔心老家環境差荒廢了學業,總而言之,上學問題已經成為了她的心病。

我國人口紅利真的結束了嗎?其實未必,因為戶籍制度、孩子上學問題,導致很多人在正值當年就被迫返鄉了。

在京、在滬連續繳納社保7年及以上可申請積分落戶,想落戶,7年間必須得在同一座城市工作,可是萬一深圳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呢?我要中斷嗎?

留在城市還是返小鎮?孩子小學去哪讀?走科研路能賺大錢嗎?

一旦中斷,孩子未來在城市上學定成為泡影,如果真要面對孩子升學問題,即便是優秀人才也可能會離開一線城市。

戶籍制度重要嗎?當然重要,不過不要緊。未來15年核心城市圈、城市群的發展,將依舊是我國的主要發展戰略,現在北京、上海入戶很難,但旁邊的天津和杭州則容易的多,去年轟轟烈烈的城市搶人大戰,這兩座城市就位列其中。

“我們在北京工作3年、在上海工作3年,後來又回到北京,累加起來滿7年,就可以申請北京積分落戶”,如上述場景的城市積分累計互認,已被列入國家戶籍改革的制度中,長三角和珠三角有望成為首批互認試點。

城際交通無比發達,戶籍制度更加開放,即使積分難以達到超一線城市的落戶標準,但讓孩子在所在城市圈第二發達的城市上學,將變成常態,返鄉的主要動機被解決了,人口紅利就並沒停歇。

科研之路蓄勢待發

截至2019年9月統計的中國熱點論文數為1056篇,佔世界熱點論文總數的32.6%,排在世界第二位,也比上一年度上升一位。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的論文數量世界第二。

上述報道陌生嗎?相信大多數人並不陌生,我國的科研水平正在穩步提升,不光論文數量排列第二,整體論文的被引用量同樣位列第二。

網絡上不少人抱怨,科學家夜以繼日的紮在實驗室,到頭來卻只能賺到一些小鮮肉的零頭,做一名科研工作者是不是就沒辦法賺到大錢?

那麼為什麼賺不到錢還能發表那麼多論文呢?這就是問題之關鍵,現階段的體制下,科研工作者想要提高收入,需要更多的論文幫助自己評定職稱,職稱上去了,收入才能上去。

留在城市還是返小鎮?孩子小學去哪讀?走科研路能賺大錢嗎?

問題的核心就是:科研的方向是論文,而不是落地商業化。

如果說中國未來要在科研領域成就一大批富翁你相信嗎?

其實中國版《拜杜法案》已經成型,不久後便會有專業的培育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出現,他們比現在的天使、VC要更加專注,其主要工作內容是:發現能夠創造社會價值的新科技,並協助科研工作者在市場中應用及營銷。

他們為科研工作者帶去的不僅僅是資本,更是一整套商業化落地的營銷管理,其中研發者享有絕對的收益權。

所以,走科研之路能否賺大錢,那就看你的科研成果能否真正造福社會了

金融開放資本多元

你是一家小微企業,或者是個體商戶,疫情前想要融資貸款,比較難。疫情後更需要融資貸款了,難嗎?答案是:大概率會更難。

商業銀行不喜歡你,你風險很高,他們只會偏愛那些有背書的大企業。

此時此刻,你只能把手伸向多年來的保命積蓄,期待這次投資能夠賭贏。

去過農村的人,都會看到幾乎很多鄉鎮都會有農村信用社,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相關區域的廣大農戶,所以疫情來臨時農民所面對的風險並不高。

留在城市還是返小鎮?孩子小學去哪讀?走科研路能賺大錢嗎?

個體農戶有人管了,那個體商戶、小微企業呢?不是有商業銀行嗎?沒錯,的確有,但是人家不管你,湯都不會給你留。

那小微創業者不就毫無競爭力了嗎?今天請吃下這顆定心丸:“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銀行機構體系,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放寬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

這是國家最新的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未來像北京望京、CBD、中關村,上海的五角場,深圳灣創業廣場,會出現一些專門服務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那些公司規模破百人,估值過10億的獨角獸企業,不是他們的客戶,除非彼此一路相伴。

同時,伴隨外資投資比例的增大、外資銀行的限制逐漸縮小,有能力的小微創業者,必將得到更多金融服務,在未來如魚得水。

數據互聯消除壁壘

最早推出綠碼的城市是杭州,國外疫情還沒爆發的時候,浙江的感染人數幾乎是除湖北外最多的省份,就在各個城市依舊大門緊閉的時候,2.19日西湖風景名勝區按規定有序開放了已關停的景點,

確診最多,開放最早,杭州是怎麼做到的?

實現此舉的關鍵就在於打通各職能部門的數據壁壘,反觀北方城市,將近4.20日才實現了城市間的綠碼互認,更是有一位山東姑娘沮喪地寫下:三月、四月兩個月,只工作了3天,然後居家隔離了40天。

因為存在相關間的數據壁壘,所以只能採取保守主義。

留在城市還是返小鎮?孩子小學去哪讀?走科研路能賺大錢嗎?

分公司企業需要登記,但是法人沒辦法在規定時間內趕回來,他去到所在地相同職能機構,做了相同的登記然後轉到對應城市,問題解決了。

不少財務報稅員抱怨到,在北京登錄天津的報稅系統,就像用了2G網絡一樣,最慢的時候折騰一上午還沒完事,憋在心裡的怒火,不由自主破口而出。

好在通過此次疫情做催化,政府間的數據互聯速度已經提速,消除壁壘是遲早之事,一旦併網,那些效率低下的部門將直接受到外界的監督與鞭策。

再也不是那個:擁有10個服務窗口,卻只開一個窗口的時代了

END

土地制度、戶籍制度改革的疊加效應,會讓以圍繞一線城市的城市圈快速發展,未來的城市人口會比現在大的多。

科技研發、金融資本的體制變革,讓更多有能力的科研工作者、小微創業者,實現用實力致富的機會。

消除數據壁壘,將成為上述一切變革的重要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