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哎呀,我家孩子就特別內向,怎麼辦?”

“他看到陌生人都不願意打招呼甚至躲起來,也不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耍,總是很難融入集體。”

“我們總是覺得內向的孩子就會吃虧,我們自己就很內向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內向.....”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內向的孩子會吃虧麼?

其實,我們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困惑,有時候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又不高興了,問他,他也不說,有時候真是火氣大,我和他爸都不是那樣的人啊!

一旦覺得自己孩子是內向的人,我們便開始懷疑:內向是一種病嗎?我該怎樣讓孩子外向一點?我是不是應該把他們多帶出去主動跟別人打招呼?是不是應該多做一些“外向的孩子”才會做的事?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我們似乎一點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內向。甚至覺得內向很不好,認為這是一個需要去解決的問題。甚至我們為了改變孩子內向的性格,逼著孩子出去社交,把孩子鎖在家門外,讓她一定要跟院子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或者教會他各種社交技能,就為了跟別人交流時更友好。

尤其在當今這個“社交至上”的大環境下,大家似乎都偏愛能言善辯的外向型人。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內向是一種病嗎?

01、內向≠性格缺陷

很多人有這樣的誤會:

一個外向的人應該是樂觀、自信、陽光、能幹、勇敢、能言善辯的。

一個內向的人應該是悲觀、自卑、陰暗、笨拙、懦弱、沉默寡言的。

總之,形容外向的人都是積極的詞語,而形容內向的人都是消極的用詞。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上學時,一個品學兼優但不愛說話的小孩,期末評語:各方面都很優秀,就是性格太內向,上課不愛舉手發言,希望下學期活潑開朗一些。

相親時,女生會評價:這男的話太少了,以後肯定不懂情調,不體貼,溝通困難。

工作時,同事會說:你在辦公室怎麼都不聊天,一點都不融入大家。

內向被默認為是一種性格缺陷,而內向的人通常被看作異類。

其實內向是一種性格的表現,但它並不是性格的缺陷。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內向是一種性格的表現,並不是性格的缺陷

02、內向與外向的差異

外向與內向的人在大腦生理結構上天生就存在差異,或者說從出生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內向的孩子,在大多數情況下很安靜(但在一些讓他覺得放鬆的環境裡他會顯得很活潑)。太多的外部活動會讓他的能量殆盡,所以他需要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地方,安靜一會,以恢復精力。

外向的孩子,從外部世界獲得能量,只要哪裡有好玩的,外向的孩子是最快樂的。他會越玩越帶勁,好像天生有用不完的能量。他們也很容易融入新環境,也總是看起來精力充沛。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偏內向的孩子:孩子很容易在外人面前有壓力,比如在很多人的場合表現出退縮。

偏外向的孩子:孩子總是精力充沛,不管有沒有人跟他一起玩,他也總是想著去外面玩。

哈佛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卡爾•施瓦茲教授認為,那些在2歲時表現出靦腆內向的孩子,即使在他們長大到18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難以被真正改變。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你還在因為孩子內向而鬱鬱寡歡?往下看你就會找到答案了。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內向的孩子有什麼優點?如何發掘孩子最大的潛在優勢呢?

一、內向孩子的優點

一些關於性格的研究認為,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有生理基礎的,大約50%是由基因決定的。據調查,美國有將近一半的人是內向者。歐洲是外向者的聚集地,亞洲是內向者的聚集地。看到這你還會責備孩子麼?

內向的人,往往是敏感而冷靜,深沉而靦腆的。敏感人群中有70%是內向者,這種獨特的敏感性使得內向者往往在觀察能力方面比外向者更細緻。內向的人往往容易被一首音樂,一個電視片段,一句深情的話或者某種善良行為而感動。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

歷史上有很多我們熟知的名人,他們都是性格內向的,但是並不妨礙他們的偉大作品的創造。

比如萬有引力定律、相對論、肖邦的《夜曲》等;

比如國內的馬化騰、張朝陽、丁磊,李彥宏等人,國外的巴菲特、比爾蓋茨、甘地等都明確表明過自己是內向型的性格。他們的成功,與他們沉穩、內斂,不張揚的氣質有很大的關係。

一項經過長期反覆的測試表明,創造力更強的人往往都是內向的,他們在青少年時期也常常是靦腆而孤獨的。內向者喜歡獨立工作,而孤獨是創新的催化劑。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二、內向不好麼?

內向不好麼?非也!在許多領域,只有當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真正投入到所謂的“刻意練習”,因為這會使你精神高度集中,而這正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關鍵因素。

同時,內向者熱愛工作,是因為其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心流(英語:Mental flow)在心理學中是一種某人在專注進行某種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一種讓你感覺完全投入到某項活動中的極佳狀態。進入心流狀態的關鍵在於,追求某種事物本身,而非將目光鎖定在其帶來的回報上。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三、如何發掘孩子最大的潛在優勢呢?

1、尊重孩子的內向,不亂貼標籤。

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接納和愛,學會欣賞內向的孩子,給孩子建立一個對自身的積極的看法。不要拿別人家的外向孩子的標準來定標自己的孩子,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正如開篇我們提到,內向是一種性格的表現,不是性格的缺陷。

所以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缺陷的”,父母的期望使他感到很羞愧並有壓力,這樣只會讓孩子縮回自己的內向世界,以為外界帶給他的負面反饋都是對的,只會讓他變得自卑。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切勿給孩子亂貼標籤

2、教會孩子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

對於一個內向的孩子,如果你非要讓他變成外向的孩子,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只會讓他感到更加的焦慮,就好比你不喜歡吃榴蓮,可我喜歡吃,我非逼著你吃,你是什麼感覺?與其逼著他出去社交改變自己,不如給予孩子信任與時間。

可藉助孩子喜歡的書本和影視作品來幫助孩子區分內向和外向的角色特點,使他能做更好的自己。對於年幼的孩子,可以給他們讀讀《小熊維尼》系列故事,與他們討論不同的角色的表現,讓他們認知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人,讓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3、給孩子提供一個恢復精力的場所

當孩子需要安靜的獨處一會時,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儘管讓他自己呆一會兒,等他能量恢復好了,他自然就好了。

對於感到不安的內向小孩,作為家長,不要試圖跟他講太多道理,內向的孩子本身就敏感多慮,講太多道理反倒會讓他變得更加的焦慮。

也不要強制他出去社交,內向孩子有他自己跟這個世界打交道的系統,父母即使想管也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不要輕視或忽視他的煩惱。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想要解決內向孩子融入社交困難、遇到欺凌問題,家長究竟怎麼做?

01、如何讓孩子更好融入社交活動

我們能做的是,不要強迫孩子在學校成為萬人迷,不要認為上課一定要舉手回答問題或者一定要踴躍報名學校的各項活動才是優秀的孩子。讓孩子做自己,或許因為他會某一項小技能,也會深得小朋友喜愛,朋友自然也會願意跟他交往。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多理解孩子

在這個方面,比爾·蓋茨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比爾·蓋茨兒時,是個內向的書呆子。比起與人交往,他更願意一個人躲在房間裡看書。比爾父母並不是說一句“快出去和別的小朋友玩”,就把孩子獨自推向“社交場”,而是親力親為,每年組織夏令營,邀請不同的家庭在湖邊一起玩耍。

每個家庭發揮各自的特長,大家一起舉辦了網球賽、奧林匹克運動會、音樂會為了鼓勵比爾社交,比爾的父母還在夏令營中設計了“今晚去誰家睡”的遊戲,通過抽籤,讓比爾可以有更多獨自與朋友相處的機會。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學會接納孩子

02、我們該如何避免孩子遭遇欺凌?

校園霸凌始終還是一個存在著的現象,也是很多父母擔心的問題,除了現在社會各界合力治理外,作為父母我們也需要幫助孩子保護自己。那麼,害怕自己內向的孩子很容易成為“壞孩子”的目標,作為父母,我們該怎麼做呢?

給孩子做榜樣。那些在家裡目睹暴力和攻擊的孩子很可能成為施暴者和受害者,所以不要言語諷刺或辱罵孩子。

讓孩子明白,自己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壞孩子”最懼怕的還是大人的權威。所以,遇到危險需要去尋求大人的幫助,無論是找老師還是家長。

讓孩子去參加空手道或其他教授自我防衛的培訓班,建立自信。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給於孩子信任的力量

我們要變身成一個主動型家長,去了解孩子的這種性格,並努力去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才是我們為人父母最需要做的。

對於內向小孩,我們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和愛。這裡所謂的時間不是隨隨便便的,而是有意識的付出。很多父母會說,我很忙,我的時間很奢侈,但是與孩子相處的寶貴時間,一旦失去就無法挽回。要把與孩子的相處作為你生活中優先考慮的重點。即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自己能收穫一個出色的孩子。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現在,你還在為孩子是內性而糾結麼?

想想那些富豪榜上的人,大部分都是內向的人,你就不會覺得孩子內向是一個特別不好的事情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為什麼非要變得像別人那樣開朗外向呢?

對於如何發掘內向的孩子的潛在優勢,你有什麼心得麼?歡迎留言分享。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內向=性格缺陷?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

長篇圖文,一字一句的碼字完成創作,實屬不易,感謝您的認真閱讀。

我是#智知教育#,專注兒童教育!陪你與孩子一起成長,每天分享科學教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