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宏觀」PMI跌至枯榮線以下,面臨通縮壓力央行或許要有大動作

2018年的最後一天,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了中國採購經理指數。數據顯示,2018年12月份,中國製造業PMI為49.4%,相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

不僅跌至枯榮線以下,還創下了2016年3月以來的新低,預示著製造業景氣明顯變弱


「聊宏觀」PMI跌至枯榮線以下,面臨通縮壓力央行或許要有大動作


PMI是一個綜合指數,由5個擴散指數加權而成:

PMI=訂單×30%+生產×25%+僱員×20%+配送×15%+存貨×10%

PMI往往是經濟的先行指標,提前反映著經濟狀況。而50%通常被認定為枯榮線,PMI高於50%,代表經濟擴張,低於50%代表經濟收縮。上一次跌破枯榮線一下還是15-16年的事了。


「聊宏觀」PMI跌至枯榮線以下,面臨通縮壓力央行或許要有大動作


眾所周知,以國家統計局為代表的官方機構多數會統計一些大企業,數據表現也會相對樂觀。然而,年前的這組數據已經明顯反映出經濟收縮問題,說明經濟確實遇到了大問題。除此之外,在10月份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做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判斷,也側面證實這經濟壓力的加大。

從細分領域來看——

首先是價格連續創新低,企業盈利仍在探底。在國際油價大跌、國內環保限產邊際放鬆影響下,原材料購進價格、出廠價格分別大降5.5 個和 3.1個百分點,PPI持續下行,甚至面臨通縮的風險。簡單來說,就是大家幹啥都不掙錢,缺少了生產製造的動力


「聊宏觀」PMI跌至枯榮線以下,面臨通縮壓力央行或許要有大動作

其次是大中小企業PMI均有回落,但中小企業比大企業要困難地多。12月份,大、中、小型企業 PMI 分別較前期回落 0.5、0.7和0.6個百分點至 50.1%、48.4%和48.6%,這也預示著盤活小微企業的舉措尚未奏效。

再次是新訂單、新出口訂單、進口繼續下行,需求再度減弱。出口訂單屬 2015年 Q4 以來新低。12月份, PMI新訂單、進口指數分別較前期回落 0.7、1.2 個百分點,連續第7個月下滑,總需求方面再度減弱。


「聊宏觀」PMI跌至枯榮線以下,面臨通縮壓力央行或許要有大動作


最後是就業問題,PMI就業本輪首次跌至48.0。除了年初經常出現的季節性低點,以及個別時段零星1個月左右的低點之外,歷史上就業跌至 48 以下的時段主要包括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段,即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5個月);以及2015 年通縮階段,即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7個月)。


「聊宏觀」PMI跌至枯榮線以下,面臨通縮壓力央行或許要有大動作


因此,上述數據說明了我們的內需與外需均出現了問題,經濟進入了去庫存的週期,卻又在內需不足的影響下陷入了“產品過剩、需求不足→縮減規模→就業下降→減少消費→經濟收縮”的怪圈,我們面臨的仍然是經濟通縮壓力。

面對如此困難的情況,央行與財政部或許會有一下組合政策來提振經濟:

第一,貨幣政策繼續“獨立”於美國加息週期進行定向降準寬鬆,保持市場的流動性。尤其是在春節前,或將為中小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對沖春節因素與資金壓力,讓中小企業保持信心。

第二,去槓桿力度與節奏放緩,表外融資或許鬆動,用金融刺激經濟活力;

第三,財政赤字有望提升,地方債、專項債發債規模或將增加,只有在有錢的情況下才能推動項目的啟動,引領經濟火車頭啟動;

第四,減稅降費或將加速落地,只有大家手裡有錢之後才能夠促銷費、擴內需,利潤也才能落到企業的口袋中,才有生產的動力;

第五,從過去幾個月的M1、M2與社融規模來看,央行定向降準釋放的貨幣確實有一定的規模,但是企業借貸的需求不足,流向相對積極的仍然是房地產。因此,民營經濟破局,疏通貨幣傳導機制是關鍵,從美國的經驗與日本的教訓來看,活力最高、推動經濟不斷向前的動力並不是船大難掉頭的國企與央企,而是競相湧現的民營企業。

第六,繼續管控銀行體系,防止資金流入樓市。如果實體經濟萎靡、資產泡沫再起,經濟危機恐怕就不遠了。

其實,不只是中國,如今世界許多經濟體都在面臨著下行的壓力。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以開動印鈔機的方式而推起來的經濟繁榮,始終都會承擔相應的後果。2019年在經濟通縮中啟動,壓力固然不小,但這也是為以前埋下的風險買單。


「聊宏觀」PMI跌至枯榮線以下,面臨通縮壓力央行或許要有大動作

不過好在,我們的道路是明確的,在困難之中啟動逆週期調控,用財政的積極與貨幣的輔助來爬坡,等到股市有所回升之後,經濟也就重新走出低谷,畢竟股市作為經濟的現行指標會先於經濟而到底

當然,要真正走出經濟下行的壓力,我們還需要不斷進行產業升級,而不僅僅是做代工廠的業務。而這,也是川普的顧及所在,第二大經濟體一旦突破成功,將取代美國引領世界,要知道,當初美國就是這樣反超的英國。同樣,也一直在此威脅之下,採用各種措施壓制住了當年的蘇聯與日本的突破發展。因此,只要中國還是第二大經濟體、還在尋求突破,中美貿易戰就會以各種形式存在。2019年,中美貿易關係或許會在經濟壓力下緩和,但矛盾並不會消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