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滿意”不是真民意

近日,多地正進行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測評,一張圖片顯示,某地一街道掛出橫幅,讓群眾接到12340熱線時回答:我知道!我滿意!後來相關負責人回應媒體稱,掛橫幅的本意是推廣12340熱線,目前橫幅已經撤下。(11月4日《法治日報》)

作為被評測對象,一些地方、一些部門期待群眾調查的結果正面,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政府部門也不例外。問題在於,進行公眾滿意度調查,就應該追求真實的調查結果,提前宣傳培訓,引導群眾正面回答,這樣獲得滿意度的方式更像是提前“對臺詞”,其實質就是在弄虛作假。

無獨有偶,幾年前江蘇某地曾對全面達小康情況進行了隨機電話民意調查,有群眾反映,當地幹部要求受訪群眾按照事先專門發放的標準答案回答提問,當地不少中小學還專門放假一天,讓學生背熟答案“協助”家長應對電話調查。記者深入採訪後發現,這一起起公然造假的民意調查背後,是當地政府的個別幹部為了“小康達標”的政績而欺上瞞下,自導自演。有人說,這是“官意”習慣性“為民做主”的體現。

滿意度是檢驗群眾工作的晴雨表。幹部工作做得怎麼樣,群眾最有發言權。一些地方和單位之所以熱衷於在滿意度測評中作假,根本原因在於工作做得不實。如將民生工程做成“面子工程”,承諾的改革事項遲遲不到位,在基層調研、服務群眾工作中“走形式”或者作風簡單粗暴,因而在面對群眾滿意度測評時,自然就缺乏底氣。以至於臨到測評考核的時候臨時抱佛腳,想“盤外招”。有的電話隨機抽查,搞“呼叫轉移”,“巧合”地打電話給同學、同事、親朋好友,為自己打分;有的民意測評偷樑換柱,偽造群眾滿意度;有的先給出“標準答案”,讓群眾做“單選題”……凡此種種,違背了民意測評的初衷。這樣的“被滿意”,不但會掩蓋真民意,甚至還會釀成大問題。

時代是出卷人,幹部是答卷人,群眾是閱卷人。幹部得分幾何,這就像學生考試一樣,平時工作做得紮實、做得好,測評的時候群眾自然會響亮地回答“我滿意”,反之就會“不滿意”。滿意是幹出來的,但是摻了水分的滿意,就變成了“煙幕彈”,反映不出真正的民情民意。別讓“被滿意”掩蓋了真民意,需要各級黨員領導幹部真正發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作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真正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把群眾滿意度當成工作熱度,把群眾的幸福感作為自豪感,將時間和功夫花在日常更好地服務群眾、解決群眾難題的過程之中,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贏得群眾的“真滿意”。同時,各級各部門在開展群眾滿意度調查或測評的時候,也要做好相關的監督工作,防止形式主義的調查和或弄虛作假的“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