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州某中學,一學生在微信群詢問老師問題時發敲打表情,被老師罰寫檢討。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邪惡小羊羊


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出現這樣的現象僅僅是老師對學生交談的習慣不瞭解而已。

作為一名老師,我自己在和同學進行網絡聊天時也經常互發表情。而且我認為這樣的互發表情可以有利於老師和學生建立一種比較親近的關係。便於老師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

而現在小孩子們網絡聊天環境是非常寬鬆的。他們發表情也僅僅是為了表達自己聊天時的一種情緒,其實並沒有包含太多的含義。

以本次事件為例,這位學生之所以發送“敲打”的這個表情,我們仔細理解一下就可以感受到,他這個表情實際上是表達對自己不會做題的一個小小的責備。而這個敲打的表情,他的敲打對象實際上應該是自己而並不是老師。

可以說學生髮了這個表情,本質上是想和老師拉近關係,甚至有一點賣萌的意味在裡面。但是由於老師不明白現在孩子聊天時的想法,而誤把孩子的表情認為是不尊重自己的體現。

作為一位老師,我是挺為這個學生感到可憐的。因為這個學生明顯是想要和老師拉近關係,但卻遭受老師不理解的懲罰和責備。

但這也不是老師的錯,正如網友所說,應該是由於老師和學生之間有較大的代溝,不瞭解學生的聊天習慣和心理所導致的。

那麼學生到底應不應該在和老師聊天時發送表情呢?

我認為要分兩種情況。如果聊天的老師是比較年輕的老師,我建議可以發送表情,甚至可以多發送一些。但是如果聊天的老師是年齡比較大的,或者說平常就比較嚴肅古板的老師,那麼就儘量保持平靜的、平和的語氣,不要去發送過多的表情。

因為年齡不是很大的老師,他們和學生的聊天習慣其實相差並不大。發送表情也僅僅是表達一種情緒的輔助工具。所以他們是可以理解學生髮送表情所包含的含義的。

而年齡較大的老師,由於平常的交流習慣和學生相差比較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可能出類似這次事件的情況。

不過從我個人而言,我是非常支持師生之間能夠發送表情的,因為發送表情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關係。而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有效交流溝通和管理的基礎。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如果有講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在下面留言與我討論交流。

我是本格老師,一名中學教育工作者。

如果你認同我的觀點,請關注我,瞭解更多有關教育和學習的信息、內容和態度。


本格樂學


學生遇難題請教老師,敲打表情成誤傷

學生遇到難題,請求老師幫助,這是非常好學的行為,是值得表揚的。然而,學生在問問題的時候卻加上了兩個小小“敲打”表情。

我們相信,不管是哪個人,在發文後面的時候加上敲打表情,一般都表示的是打人的狀態。這種狀態在與人聊天中是不會輕易發送的。

學生髮送敲打表情,讓老師感受到不被尊重,向學生提出要有禮貌。

家教小視細節,孩子易犯錯

隨著老師與學生對話的深入,學生在家也是這樣跟父母聊天的,心裡急上火了也是發敲打表情。這就說明平常父母在孩子第一次發敲打表情沒在乎,才會導致後期孩子對錶情的錯誤使用,讓老師誤解。

同時,如果老師對學生直接提出不禮貌的細節問題的時候,學生能夠快速向老師道歉,這場風波也能快速結束。不會再次出現老師後續的做法。

知識教育輕於禮貌教育

知識教育沒有禮貌教育重要。這不是我們抓住一些小細節做文章,而是細節才是真正關鍵所在。有問題要請教老師,如何詢問、如何請教老師,是需要學生去學習的。老師完全可以不計較學生的行為,但如果不計較這樣的行為,就真正錯過了對學生的教育契機。

為什麼在學生上課的時候要有師生敬禮的環節,目的就是通過這些小小的細節來調整學生的內心狀態,也是對學生最基本的教育。而這個敬禮環節就是非常重要的小細節,如果沒有這個小細節,整個教學過程就更容易不受控制。

同樣的道理,學生請教老師的時候,附上敲打的表情,很容易讓老師感覺學生不尊重老師,這樣的行為是有必要糾正的。

網友討論問題更嚴重

有很多網友討論起這個事情來,輕的說是年齡代溝和誤會,重的卻說是老師不瞭解網絡文化,要與時俱進。

甚至有網友會覺得老師自我,對學生的傷害更大,行為後果更惡劣。

個人看法

針對於老師的看法,我個人覺得我們網友不能過多去發表自己的看法。雖然從老師第二天發的內容來看,似乎事情很嚴重,但是我們網友有多少人知道學生的班級班風情況,知道學生的性格特點,又有多少人對後來學生在群裡的信息反饋?

在對事件都不瞭解的情況下就執意指責老師不對,與學生敲打表情習以為常是沒有區別的,都是不當的。

班級群文化需要建設

很多時候,我們大家以為班級文化在班上講就可以了,對於學生群裡的文化與要求卻沒有太多的要求。如果老師在使用交流群溝通學習事情的時候,就應該著手建立必要的學習規矩,不僅要班有班規,更要群有群規。

比如在建群之初規定,群裡聊天明確說明不要亂用表情,減少調侃,僅為學習專用。在學生心裡就會定下一個規則,學生在發表自己的言語的時候,就可以有所考慮。

老師指導學生也需要更多技巧

老師在發現學生問題的時候,儘量不要牽扯孩子的家裡人,這個在文字上體現容易顯得乾巴巴,也是指責孩子父母的行為,相對來說會顯得老師失禮。如果在師生當面用語重心長的語氣說:“會顯得沒有家教”,語氣輕一點,聲調緩和一點,學生就容易聽進去。而在群裡直接說,就會讓學生感覺到父母被指責了,就容易造成師生衝突。

結束語

做老師越來越難,學生受到網絡文化的衝擊,思想與我們有很大的區別;老師也需要更進一步地提升指導用語,適當地與學生在文化相通。


當然,不必為了遷就學生,迎合低俗文化,基本的原則還是不能丟。


童教雷鳴


據微信聊天截圖看,我認為老師可能誤解了學生的本意。

“三味”也是一名老師,我的理解,可能是學生是對自己學習上簡單的問題也不懂,感到不好意思,是在敲打自己的“笨”腦袋,應該不是指要“打老師”的不尊意圖。從語首稱呼“老師”的語氣看,似乎看不出學生有不尊重老師的情緒。

從最壞的情形想,就算學生所發的敲打表情含有對老師的不尊本意,我認為,作為老師也不必為此大發雷霆。而且根本不給予學生解釋的機會。這種做法有失老師的氣度。

隨便教育一下,適可而止即可,不必在群裡用嚴肅的語調高談闊論,讓所有的學生或家長感覺不適,就象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一般。

我認為,該老師最後幾句話,在對待這件事上,有點言重了。不僅學生受不了,所有家長也消受不起。

總之,老師在處理與學生之間的矛盾或誤會時,最好儘量採用平靜些的態度,多聽聽學生的解釋。任何將小事化大的做法,最終受傷最大的還是老師本人。

以上是“三味“就事論事的一些個人看法,無意批判某老師。見諒!

我是頭條號“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時代的眼光、理智的頭腦、友善的言語,與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謝您的閱讀、點贊和關注,並期待與您共同探討本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