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學:疫情防控期間教師思政和師德師風建設“不斷線”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26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崔健)疫情防控期間,西南交通大學黨委教師工作部(教師發展中心)通過多種方式加強疫情防控知識的宣傳,積極響應教育部關於“停課不停教、聽課不停學”的號召,同時進一步引導廣大教師提升自身師德水平和育人能力,加強學校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全面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以“教書育人”為核心,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線上方式繼續開展師德師風大講堂系列活動。近日,組織全校教職工在線收看了由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中國教育幹部網絡學院舉辦的“師德大講堂”網絡直播活動,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張黎聲教授主講《課程思政工作對師德師風建設的促進作用》,2019年新入職教師均參加了此次專題報告。

報告以一封來自學生的信件為切入點,通過講述上海中醫藥大學一名畢業生從以賺錢為出發點到以治癒病人為己任的轉變歷程,闡述了課程思政工作對學生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意義。張教授的講解深入淺出,結合自己多年來在教學一線的工作經驗,講述了他從“教師”轉換為“教育工作者”、從“教書”到“育人”思想轉變的心路歷程。張教授指出課程思政是促進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的育人是尋道、學道、悟道的過程,最後的落腳點在於傳道。張教授強調要深刻理解並釐清“師德師風-課程思政-學生成長”三者之間的關係,指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更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

張教授用詳實的事例分享了本人及教研室團隊將立德樹人放在首要位置,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有意、有效銜接和融合,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積極引導和培育學生價值觀建設並取得了良好成效。

通過本次專題學習,教師們紛紛表示從張教授的分享中認清了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的方法、認識到了思政教育對學生未來發展以及價值觀形成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啟迪、受益匪淺,隨後教師們進行了積極的線上研討交流。

土木工程學院輔導員唐丹表示:“自己從做兼職輔導員到專職輔導員,從適應到堅持、熱愛,對這份職業、對教師本身的認知,都在慢慢積累。輔導員工作極具特殊性,我們對學工團隊的歸屬感、對職業本身的情感認同,是我們一切活動的基礎。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相互成就,亦師亦友,更要做益師益友。”

機械工程學院吳興文老師的《機車車輛概論》主要面向低年級學生講解機車車輛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對鐵道車輛的興趣。他表示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除了提升課程專業知識質量,可以在課程中多講解軌道交通行業發展歷史以及發展趨勢,更加宏觀的角度讓學生了解所從事行業的本質;在針對特定知識點講解的時候,可以從知識點的起源以及創始人的角度,深度剖析,為學生講解所學知識的來龍去脈,講述知識創始人的艱苦奮鬥里程,以及行業學術專家及大人物的故事,從而潛移默化的通過人物背景的介紹,來給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電氣工程學院輔導員郭冰倩認為,教育本來就應該是充滿感情的事業、充滿愛的事業。通過這次學習,讓自己更加熱愛學生,明白了凡事都要以身作則,要使教師轉變教育觀念,重德為師,愛崗敬業,依法治學,忠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為人師表,要加強和改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詹大為老師覺得在進行信息學科專業教育時,也應該將思政教育與信息專業內容相結合。結合國際上信息相關技術的合作和競爭,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我國信息技術發展的優勢以及目前我國信息技術發展的不足,與國外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並鼓勵學生未來在相關領域攻堅克難,為我國信息技術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李琦老師主要從事環境與可持續性功能材料研究,他表示要在教學與科研育人實踐中更加重視國情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材料研發、生產、使用全壽命過程對於環境產生影響的觀念,從而在今後的工作中增強環保意識,加深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理解和認識,更加明確科研方向和更明確的教育理念。今後將繼續注重課程思政在育人上的重要作用,育人先自育,激勵學生的同時激勵自己,努力培養好學生。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弓亮老師意識到作為大學教師、碩士生導師,在日常工作中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絕不僅僅是教授專業課知識,更應當嚴格要求自己,愛護學生,關心學生髮展、成才,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和學生形成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而絕不是老闆與員工的關係。最後,自己還應是學生的表率,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馬克思主義學院王菁老師認為:“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更是責無旁貸地要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除了專業的理論素養,教學的感染力還來自於教師本人的人格魅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始終堅持師道尊嚴,做到嚴於律己、持身以正,在教學、生活和工作中做到知行合一,把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真正給學生樹立好榜樣,通過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建築與設計學院湯西子老師認為只有加強對自己的品德及學識要求,才能夠將正確的價值觀念傳遞給學生。為此,在指導學生進行《城市規劃與設計》實踐類專業課程中,通常會選取實際問題較為突出的地方作為設計場地,如棚戶區、城中村等,在保障其安全的基礎上,讓學生採取合適的手段(走訪、問卷發放等)進行多次實地調研,使其瞭解到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況及訴求,識別城市發展中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並在後期的方案指導教學中,引導學生充分考慮到公共資源分配的公平性,關注弱勢群體訴求,並讓學生明白作為一名未來的城市規劃師,應該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感與義務。

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育虹老師作為新入職教師,通過此次大講堂,課程講授有了更新更深入的理解。最大的收穫是明確瞭如何把課程思政、師德師風與專業課程教授融合在一起,並表示在今後的課題教授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們知識,更應注重對他們人格素養、科學觀、價值觀的培養。

醫學院樊梅體會作為新教師,要不斷學道、悟道,才能更好的傳道;要將師德師風建設和課程思政緊密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不忘教育初心,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和情操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茅以升學院輔導員任淑莉表示,作為高校輔導員,需要明確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定位,不僅要在課程思政的探索中投入充足實踐與精力,更要注重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提升師風與師德素養,切實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讓更多青年更好地成長,更成熟地成長,接好社會主義建設接力棒。

竺可楨書院輔導員王瓊談到,思政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綜合各方面因素的過程,可能在短期內難以看到成效,但是對學生的影響卻是十分深遠的,這需要我們堅持探索,合理施教,達到師生良性循環反饋進而共同提升的效果。

國際教育學院的留學生輔導員黃伊舲表示,作為一名留學生輔導員,工作的初心應不僅是幫助留學生在中國學習理論知識,更應該在和留學生的日常交往中,培養其“知華、友華、愛華”的情感,讓留學生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增強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學生的積極反饋,也能激勵我們將跨文化交流與傳播中華文化的工作做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