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師,教什麼?

曾有過幾載的教學生涯,那期間,努力成為一名受學生喜愛的教師,一直是心底最真的追求、最長久的探索。為此,曾經絞盡腦汁尋求新的方式方法,曾經個別或是群體性徵求學生的意見,曾經盡一切可能多地去聽他人的授課,也曾經一遍遍沉思默想著反思自己的教學,目的只有一個,做一個無愧於心並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師。

做到了嗎?怎麼教?教什麼?常常捫心自問,期間,有過不得其解的苦悶,也時有點點滴滴的收穫,伴隨著我在教學生涯上緩步向前邁進,這是一個恆久的過程,我知道,這條路彎彎曲曲沒有盡頭。

有過做教師的體驗後,再去聽他人講課,甚至是聽別人的講話,都會別有一番滋味,另有一番深思,常會有意無意識地探究別人講述時可供借鑑的方方面面。同行的授課大多中規中矩,各授課環節一絲不苟,注意知識的上下銜接,注意授課內容的生動有趣,注意調動學生及講練結合,注意時間運用上的恰到好處……在別人的教學中,看到了自己似曾相識的影子,看到了值得借鑑的細節,看到了應該引以為戒的缺點與不足,明白了作為一名教師最應該具備的素質與要求,知道了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

教師,教師,教什麼?

特別是在業餘短修班的學習中,又一次次加深了這一思索,反思到更多更深的內容。在那裡,曾聽過很多老師的課,其中有兩位老師,給我留下了更多的思索與借鑑。

一位老師,在我們那個班的課程已進行了一半以後進入到我們這個班級中來。那時,那些給我們上課的教師都是各大學的教授或講師,他們利用業餘時間來兼課。我所說的這位老師,因另一位教師當年因公出國不得不中途停止教學才另請他來接替授課。他是一位年老的長者,兩鬢微白,衣著考究,舉止優雅。據說他曾在國外呆過多年,對外國的風土人情多有了解。起初,同學們都很開心地充滿期待,這樣一位老者,一定教學經驗豐富,況且他在國外呆過,發音一定更加純正。但是,幾天後,學員們失望了。先前的老師和其他幾位培訓班的老師,大都在教授外語時,在講清基本語法後,會結合新學的句式舉出大量的實例以加深對句型的理解與掌握,然後還會帶著學員們不厭其煩地讀課文,反覆著練。這樣一來,教師會很累,但效果很好,學員們一遍遍地聽、讀和說之後,對那些每天都要增加很多的外語生詞,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還很好地練習了聽說。

但這位老教師不是這樣,他會花很長的時間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做些解釋,不是用外語,而是用國語在說,常常他會扯得很遠,說到那一國的一些風土人情,甚至講到自己的個人經歷。他很少領學員念課文,只是匆匆念過一兩遍,再由學員念一遍就算完事;他會慢吞吞地叫一個個學員起來做後面的練習,他只是聽著,不做任何講解,匆匆而過。在這個業餘班,學員們利用晚間的業餘時間來學習,有很多是下了班餓著肚子就趕來聽課了,而相當一部分學員來這裡學習的目的很明確,為了出國,練習口語。按那位老師的授課方式,幾個小時下來,學員們基本上學不到什麼東西,也得不到鍛鍊。的確,時間如此寶貴,誰願意聽他東拉西扯地說些與授課內容不相干的東西呢?漸漸地,原本坐不虛席的教室裡,學員在減少,大都跑到其他班去聽課了。一些還抱有一點兒希望的學員遲疑地堅持著,盼望他能有所改變。但是,沒有,也許他年齡已大,不願太費心費力地授課,也許他一直就是這樣習慣性地東拉西扯著打發掉自己那每天幾個小時的授課,總之,看著班級的人越來越少,他略有些尷尬,但卻沒做任何改變。這是業餘培訓班,學員就是上帝,學員的意見就是聖旨,辦班者對此宗旨毫不含糊,很快,那位老師不知去向了,又來了一個新教師接替了他,學員們才又恢復了往日的學習熱情。

另一位教師,是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她也是來自一所大學,所不同的是,她是剛剛畢業留校的講師,充滿著活力與熱情,她坦率地說笑著,毫不避諱自己來自窮鄉僻壤的鄉村,她曾自嘲著用外語說,“我是個山炮”。她穿著能看得出的廉價服裝,有時顯得有點兒不倫不類。但是,這些,都不影響她有很好的聲望,不影響學員對她的喜愛,不影響學員們的學習熱情,大家都愛聽她的課。她熱情飽滿地大聲講解著句型,區別相近詞的用法,並舉出實例。她講得很多,但沒有與教學無關的廢話。她不遺餘力地帶領學員們念單詞、念課文,練口語,她紮實的外語功底讓她總能很隨意地舉出很多的造句,潛移默化中拓寬了學員的單詞量,練習了越來越樂於並易於說出的口語。在她的課堂上,學習氛圍濃烈,學員們學習的熱情高漲,學習效果良好,學員們一節課下來,都很有成就感,都很快樂。

這兩位曾經短期內接觸到的老師,給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也帶給我更多的思考。我漸漸明白了,一個班級的學生不喜歡聽老師的課,教師應多半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作為一名教師,不應強求學生們先如何如何,而是要力求自己先做到能夠身體力行盡心竭力地去教。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真誠面對學生,要盡心盡力,而不應是得過且過地應付了事,在這方面,學生都有著火眼金睛,他們能分辨得出教師是否在用心授課。另外,教師一定要有深厚的功底,要博學多才,要旁徵博引,至少在你所授課的那一領域要得心應手,能夠自圓其說。教師的穿衣打扮,言談舉止固然重要,那些方面的良好修養能令你周身上下充滿迷人的魅力,為學生對你的好感度錦上添花,但若只有那些,卻遠遠不夠格做一個好老師。

教師,教師,教什麼?

曾經教過會考班的課,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那樣的課就是一個放鬆的課,因為沒有高考的壓力,他們可以心安理得地不認真聽課或是乾脆不聽課。有的學生會拿著課本作掩護,小心翼翼地演算著其它科的習題,有的學生則懶洋洋地小聲說笑著,只有少數同學在聽課,一節課下來要多次提醒學生注意聽講,以維持正常的課堂秩序。面對著這樣的學生狀態,還沒開口講,常常情緒已是一落千丈,內心裡時常會湧出一股無奈的酸澀,一節課下來,口乾舌燥及勞累已在其次,更要命的是常常生出一股強烈的失落感,感覺自己正在做的是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事。

有一段時間,感覺很苦悶,也正是在那樣的苦惱與無助下,才報名參加了業餘班的培訓,是想通過讓自己沉浸在學習中,找尋一點兒有意義的事去做,以重新調整心態,找回快樂與自信。那時,坐在下面聽課,同時也在反思著自己的教學,從那些老師身上,特別是從剛剛提起的那兩位老師身上,漸漸意識到學生不認真聽課,除了因為沒有升學的壓力外,應該還有我自身的原因。我想我應該儘量將課堂的教學內容以更生動更有價值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我想一旦我付出了切實的努力後,學生應該會喜歡聽課的。為了做到這一切,曾經利用休息日,把自己泡在圖書館一本一本地翻閱報刊,用筆一一記下那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生動事例,然後把它們充實到實際的教學中去。我欣喜地看到,我的努力沒有白費,學生們還有想溜號的,但是大部分學生都在認真地聽課了。特別是有一次,記憶猶新,在某一個班上課,那是當天上午的最後一節課,那節課的內容很多,又充實了大量的實例,學生聽得很入神,整個班級沒有一個同學在說笑。一般到最後一節課的時間,學生早都飢腸漉漉了,早都沒有心思聽課了,但那一天,學生們聽得格外投入,結合最後一個知識點的講解快要接近尾聲時,下課鈴響了。我瞭解學生的狀態及心理,所以平時上課從不壓堂,鈴響後,都會及時打住,作一個簡單的總結後讓學生及時放學。但那一天,一聽到鈴聲,我下意識地停了一下,卻發現班級靜悄悄的,沒有一個學生在動,他們用渴求與探尋的目光望著我,希望聽到那個事例的下文,希望我將內容講完再下課。那一節課多延了二三分鐘,下課後,我心裡的喜悅與欣慰難以言說,通過自身的努力,印證了我的想法沒錯,一節受學生歡迎的課,很大一方面在於教師本人的積累、準備及課堂上生動有趣的講解。

教師,教師,教什麼?

如今,教師講課中可資利用的媒介越來越多,花樣迭出,有些時候,一節課裡穿插著好幾種多媒體形式,表面給人感覺很熱鬧,但有可能學生卻學不到什麼真正的東西。要知道,那些花樣其實只是輔助的教學手段,從來也永遠不可能通過那一系列環節的展示與美化,就能真正代替教師那富於啟發式的講解,也不能真正帶給學生心靈以更多更久的啟示。那些泛泛的浮光掠影的演示除了吸引眼球轉動及注視外,未必會帶給學生真正的思索與啟迪。一個教師的課真正能叫得響,最終還得靠教師自身那百鍊成鋼的積累與厚積薄發。通俗地講,就是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首先要有一桶水。相對學生,教師應站在一個更高的前沿上,像一個領路人,一個先行者,向學生搖手揮應,讓他們知道在前方有一個他通過努力也可以企及的更高的臺階與去處,那裡有風光無限。

對此,在學習中也曾有過一些深刻的體會。曾經,背過很多的詩詞,有很多都是那麼一首接一首地泛泛著背下來的,並沒有太多的感覺,也容易遺忘。但有那麼一兩首詞,是在看電視劇,或是偶爾調到某個電視頻道時,聽見某個人正在講解一時被吸引而記下的,那幾首詞給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如果單憑那麼泛泛地背誦,我可能不會喜歡那首詞,我可能甚至會忽略那首詞,或者雖然會背但卻根本無從體會到詞裡那份獨特的意境與情懷。但是,只是偶然間聽到的那廖廖的幾句講解,卻令我深深記住並喜歡上了那首詞,我想,這就是教育的魅力,這就是教師所要努力發展的方向吧?

曾經,看過幾期《百家講壇》,那些大師們在對某一領域、某一專著或某一文學作品作了多年仔細的研讀後,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及自身的感悟與心得,他們能夠引人入勝地信手拈來一個個情節層層剖析。聽到他們娓娓道來的剖析與解說,讓曾經看過那些作品的我常常有了一種汗顏的感覺,暗暗慚愧我讀書太不細緻了!進而會有一種衝動,想要再讀一讀那些書,心裡暗暗告誡自己再讀時要記著多增加一些思考與細心,告訴自己那裡面有我未曾探到的大意境,有真寶藏,需要我在另一個層面上再做細細的研讀。我想,這才是一個教者所能給我們的最好的啟發與教育吧?他們以其自身的努力鑽研,以其自身的體驗與成果,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我們尚未觸及到的美妙意境及更高的探求指向,進而敦促引領我們前行,去達到那樣一個高度。

真正的教者,必定是那些在某一方面頗有研究、頗具造詣的學問大家,教者要想真正做到讓學生景仰,一定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一定要有深刻的積累,一定要如數家珍地喜愛與珍視自己的研究成果及講述內容。

我想,那些才是真正有益於學生的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