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

三國演義的智慧


夫子這句話代表了修行人的三種境界1:知之者,學了聞了聖教,理論知道了。好比廚師知道了菜譜一樣,但不等於就會做好菜了。2、好之者,將理論付諸行動,在工作、生活當中力行,也就是知行合二為一,去應證所學,這個是修行過程。3樂之者,就是體會到學而時習之喜悅,法喜充滿!也就是顏淵“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我們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都要儘可能去感受其中的樂趣。如果體會不到喜悅那就是感受枯燥無味,既難堅持下去也很難做出成就。友剛從02年開始學習中國文化,一晃就快20年了。期間經常會有朋友問我為什麼能夠堅持下來,都說學習傳統文化比較枯燥無味!我就笑著回答說:我很幸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體會到了學而時習之之悅,不但沒覺得乏味,反而樂在其中!


劉友剛典亮人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意思也不難理解,大多數人把它當做學習或者教育的名言激勵後學。我認為可以把它看做孔子對世人的分類。

老子在《道德經》裡把人分做上士、中士、下士三類,孔子作為儒家聖人比較厚道,可能怕傷了某些人的玻璃心 ,雖沒有明說,可我們也不能裝傻。

一 知之者——庸人

世界上很多事大家都知道該怎麼做,道理也都懂,可是真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正應了句俗話: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當學生的都知道學習的重要,可網吧的誘惑更大;當員工的都知道工作的重要,可晚上一有人叫打麻將或喝酒又動搖了。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不知不覺泯然庸人矣。

二 好之者——高手

好之者,興趣在此 ,無需催促,無需勸勉,習慣已養成,一日不可無,精力與時間投入就多 ,學業有成,工作出色,假以時日,在任何領域都會是高手,一不小心就把那些“知之者”甩幾條街,想不成功都難。

三 樂之者——大蝦

如果說“好之者”是有興趣,那麼“樂之者”就是在享受,動力十足,樂在其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把工作或學習當做快樂之源 ,啥也別想擋住我。結果肯定是一招鮮,吃遍天 ,弄潮各行,馳騁天下。就拿網上那些黑客說吧,之所以能成黑客,他們一定都是樂之者 ,不信你隨便找一個問問,錯了管換!

就說到這兒吧,一般人我都不告訴他!呵呵……


秀雲涵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只是一排清晰的字,雖然只是一句話,卻蘊含著濃厚的道理。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這樣的:懂它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反過來理解,你不以它為樂就不可能喜歡它;你不喜歡它,即使懂了也沒多少用途。我認為學習也是如此。

就好像我們寫寫詩詞對聯一樣,如果不以此為樂,你再懂它寫出來的再合韻合律也不過是沒有感情沒有寄託的空洞之詞。

幹一行愛一行就是這個道理,你首先得對他有興趣,那不管是幹什麼你都是快樂的,心甘情願的。你就能學的好,做的好。

你懂一件事很簡單,可是你喜歡過它,以它為樂過嗎?只要你愛上這件事,你會發現做起它來有多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