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墳咋這麼多?

編輯:逝水流年

本溪的地名裡有東芬、西芬、南芬,可本溪人發音卻是東墳、西墳、南墳,此中原因本溪人都是略知一二,可是外地人,真容易幹蒙圈啊!那今天的話題就說說此中的來龍去脈。

東芬和西芬的由來

在太子河南岸的明山一帶有一座古墳,人稱“三王墳”,松柏林中石龜背上馱著一塊龍幡飾頂、滿漢兩文的石碑“神道碑”,是康熙皇帝在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為清朝貴族穎親王薩哈廉立的。

1904年之前,這裡松柏蒼蒼,林木茂密,傍坡面水,風景佳麗。據『奉天通志』記載,薩哈廉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孫子、禮親王代善的第三個兒子。『清史稿』等史書都有他的傳記:“天子聰敏,通滿、漢、蒙古文義”,”禮部典文制度,多所裁奪”,“屢從征戰,所向有功”,曾封為貝勒,在打算再封他為羅郡王時,卻病故了,年僅33歲。以後又追封他為和碩穎親王,又由康熙皇帝加諡號為”毅”。他生前最受叔父——清太宗皇太極的賞識。太宗說:“啟我所不及,助我所不能者唯薩哈廉一人”。患病期間多次臨視,死時,他悲悼不已,三日未升朝,祭時痛哭三奠。後得一夢,請賜給一頭牛。此後,每年以牛為祭。

薩哈廉原葬在興京(今新賓)城南五里(還有一說,葬於瀋陽城內),後因“卜吉此地”,遂遷來本溪。

過去在西南山崗另有一座荒墳,稱西墳。兩墳相望,故稱薩哈廉的墳為東墳。1904年日俄戰爭時砍盡東墳周圍林木,僅餘孤墳。後因日軍修建太子河鐵路,有礙交通,遂將其遷徙僅存一碑。但東墳這個地名一直延續了下來,並於解放後將地名由“墳”改為“芬”。

本溪墳咋這麼多?


1900年代小日本拍攝的薩哈廉墓。(據遼E0414網友資料顯示,薩哈廉園寢在本溪市解放北路12X號東南300米處(不能說太具體了),1940年,薩哈廉的後人文仰宸把棺槨遷到消防社區群建街3x號樓附近。)

本溪墳咋這麼多?


薩哈廉的神道碑被發現於西芬平房衚衕的盡頭,被人稱為“王八馱石碑”。1994年,西芬地區改造,此碑被安置於平頂山碑林內。

碑文:中外所推,膚功屢建,甲胃躬擐,努力行間,職司邦禮,盡心典則,益著寅清,洵百代所當瞻仰者也。擬封多羅郡王,忽焉長逝。太宗文皇帝眷爾勳勞,追封為和碩穎親王,以示隆眷。於康熙二年特賜卹典,敕建豐碑。膚今追念前徽,另諡曰‘毅’,重勒貞珉,用傳不朽,以示敦睦懿親之意云爾。康熙十一年八月初一日。

本溪墳咋這麼多?


本溪墳咋這麼多?


東芬地區近照

本溪墳咋這麼多?


1900年代照片(河對岸是東芬)

本溪墳咋這麼多?


本溪墳咋這麼多?


西芬地區近照

本溪墳咋這麼多?

南芬的由來

以前南芬不叫南芬,也不叫南墳,而稱之為蠍子溝,因這裡山勢形狀像蠍子而得名。康熙年間,有位姓豐的巡撫見此地風水極佳,便將其公主墳遷來此地,因位於本溪湖之南,故稱為南墳。19世紀初,廟兒溝鐵礦(今本鋼南芬露天礦)開採後,由其是安奉鐵路(今沈丹鐵路)築成後,南墳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後本溪縣設制後,南墳隸屬本溪縣管轄,名稱便固定了下來。直到1942年,當地居民忌諱墳字,便取其諧音和芬芳小鎮之意,將南墳改名為南芬。

本溪墳咋這麼多?


南芬局部

本溪墳咋這麼多?


南芬局部

本溪墳咋這麼多?


南芬街裡近照

本溪墳咋這麼多?


南芬舊火車站

本溪墳咋這麼多?


南芬新火車站

本溪墳咋這麼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