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全程实录——旅顺口日俄战争

· 这部文献讲述的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海空大战,

太平洋战争的过程。

· 追溯这场战争的起源须从中国说起,

19世纪末的中国国土面积为1100万平方公里,

仅次于俄国,居世界第二,

在帝国主义崛起后成为列强瓜分的首选目标。

当时的中国被西方舆论戏称为中国西瓜,

清光绪26年及1900年夏季,

八国联军共同向中国西瓜下刀子,

他们入侵北京,占领紫禁城,并且在太和殿广场举行联合阅兵式。

· 需提及的是,在八国联军中人数最多的是日本军队,

他们占联军总数的1/3以上,

太平洋战争全程实录——旅顺口日俄战争


这是当时日本人拍摄的记录,那时情景的资料。

中国人带着京师被占领的民族、奇耻大辱,踉踉跄跄地跨入了20世纪的门槛。

当时电影刚发明不久,

太平洋战争全程实录——旅顺口日俄战争

这是八国联军在北京拍摄的街景。

衰为破败的北京城是清末中国的缩影,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让西方人羡慕了数百年的礼仪之邦,

此刻正无遮无拦的向世界袒露着惊人的贫困、愚昧和落后。

当国家衰败到这般地步,腐朽至极的政权治理下的国家被瓜分是大势所趋。

· 沙皇俄国先走一步,

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数月后,出兵占领中国东北,

西瓜被沙俄抢先切走一大块,

对此反应最激烈的是日本。

明治维新后,

日本迅速成长为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 作为亚洲的暴发户,日本有以强凌弱的资本。

在当时的东京

叮叮当当行驶的电车,表明日本对西方的学习和效仿是彻底的。

帝国主义列强多在西方,

与中国有共同怒江的只有沙皇俄国。

日本虽然与中国没有共同边界却近在咫尺,

沙俄准备把中国东北变为黄俄罗斯,

而日本则把夺取中国东北作为全面入侵中国的第1步。

为遏制沙俄在远东的扩张,日本与英国签订了同盟条约,

由英国撑腰,日本决定诉诸武力。

日军在朝鲜半岛登陆,通过鸭绿江进入辽东半岛,

沙皇尼古拉二世正沉湎于黄俄罗斯的迷梦,想不到危险的破净。

· 沙俄在辽东半岛保持着一支庞大的军队,

他们不把日本人放在眼里,

认为日军要达到俄军的作战水平,起码需要一个世纪。

· 沙俄在辽东半岛的老巢是旅顺军港,

它是沙俄海军在太平洋唯一的不冻港。

1904年2月8日,日本突然袭击旅顺口舰队,

一场为重新分割中国东北地区权利的帝国主义战争在中国领土上爆发。

清政府居然不顾国家主权,宣布恪守局外中立,并且将辽河以东地区化为交战区,听任作战双方蹂躏。

日本投入兵力上百万人,在战争初期就夺取了主动权。

沙俄远东总督阿列克赛耶夫急电沙皇火速增援。

· 这时日俄双方地理上的差距显示出来了,俄军主力远在万里之遥的欧洲。

此时在远东,旅顺已成为一座孤城,

滞留在旅顺的俄国侨民惶惶不可终日的等待着援军。

他们得到的消息是波罗的海舰队主力以驰援旅顺,

当增援舰队行至苏伊士运河时,

英国履行与日本的同盟条约封闭运河,

迫使增援舰队绕好望角航行,增援舰队在海上漂泊近半年,绕了小半个地球。

· 1905年5月27日行至对马海峡时,已是疲惫不堪,被东乡平八郎率领

的一一代劳的日本联合舰队剧减。

我们可以看一下,

对马海峡大海战后,

沙俄已是血本无归,

日军乘胜占领库页岛,

捕获大批俄军官兵及其眷属。

沙俄做梦也想不到会输的这么惨,而小小的日本一举打败庞大的俄国,

国力已基本耗尽,

往下实际上是打不动了,

所以一个盛大的阅兵式宣告战争结束,

但热战争同时也是英国与美国的胜利,这两个老辣的大国不费一枪一弹,尽假日本人之手变遏制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扩张,

而这种投机也迫使他们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

这就是日本取代俄国独霸中国东北地区。

· 在1905年8月的美国普斯茅斯港,

整个港口在吹吹打打的迎接俄国与日本谈判代表的到来。

· 美国作为俄国与日本的调停人,实质上是利用俄国残余势力遏制日本在东北继续扩张。

日本全程代表是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

作为战胜国代表,他随身带着一份索取的清单并乘船来到普斯茅斯港的。

这份清单共开具了12项条件,

其中志在必得的几项是

俄国承认日本对朝鲜半岛的独占权,

俄军限期撤出中国东北,

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转让于日本,

包括哈尔滨至旅顺口的铁路,

还有俄国赔偿战争费用和割让库页岛等等。

· 普斯茅斯港的居民尽地主之仪,把代表们迎入谈判地点。

沙皇对这次谈判的底牌是保全面子,不能赔款,

别的什么都好说。

经过双方伴以讹诈恫吓的讨价还价,俄国总算没有赔款,

但日本的其他要求基本满足,

包括得到长春至大连的铁路经营权,

该路段被日本称为南满铁路。

· 普斯茅斯条约正式签订后,俄国侨民从大连与旅顺撤退回国,

俄国人在此经营忌酒撤退时很是恋恋不舍。

俄国派出巨轮到码头接侨民回国,

从这时起俄国海军失去了在太平洋的唯一的不动港。

日本人性子很急,还没等俄国人完全撤离,便开进了大连和旅顺。

日军在中国人和俄国人眼皮子底下进入通过血腥战争夺取的城市。

美国派出观察员注视着历史的这一幕,

他们以为这下日本人该知足了,

但美国低估了日本的胃口,

独霸东北只是全面侵华的第1步,

日本的下一步目标是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的胶东半岛。

· 1912年,日本第123代天皇家人即位,

年号大正,

大正天皇体弱多病,神经系统也有毛病,执政时几乎不参与政事,

只是经常在严密护卫下出巡,以表明他的存在。

· 大正天皇执政刚两年,

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

大战在欧洲进行被称为欧战。

欧战刚开始,日本舰队便驶往中国,山东沿海,

水兵高兴地在甲板上相扑作乐。

日本人之所以高兴,是由于同盟国与协约国在欧洲作战,根本顾不上远东。

当时德国控制着山东,

日军要趁欧战之机身夺胶州湾和青岛。

德国部署在胶州湾的海军不堪一击,日本舰队封锁胶州湾后,1914年9月初,日军第18师团在胶东半岛登陆至10月,控制了大半个山东,

此时在欧洲,德国正与英法进入难耐的僵持阶段。

· 在欧洲列强相互的厮杀中,日本看准了英法是一个赢家,为了在夺取中国胶东半岛的问题上让英法缄默不语,

日本趁机向英国贷款数亿日元,支撑英国与德国作战,

不仅还了日俄战争中欠下的人情债,而且在一战中在协约国阵营中颇得人心。

· 1918年11月第1次世界大战结束,

自1919年1月18日起,

战胜国阵营中的27个国家派出代表来到巴黎凡尔赛宫,举行巴黎和会。

而说话算数的是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以日本等5大强国

和会讨论的问题,主要是惩治德国,

其中也包括中国山东的归属。

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希望帝国主义列强放弃在华特权,取消21条卖国条约,

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

遭到五大强国否决。

而后凡尔赛合约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利转让给日本,

同时日本得到了太平洋上的加罗林、马绍尔、马里亚纳三个群岛的委任统治权。

· 巴黎和会开了小半年,

在所确立的凡尔赛体系中,日本的势力进一步膨胀,

而相比之下美国在这次和会上什么也没有捞到。

· 继日俄战争后,

一战后日本在太平洋的势力再度膨胀,

当易满志得的日本人要求续签英日同盟条约时,

美国第1次对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企图有所怀疑。

美国意识到

自俄国十月革命后,

无异于染指太平洋地区。

今后的远东将由俄日之争转变为美日之争。

为此,1921年11月,美国拉上英国、法国、中国、日本等举行华盛顿会议,

日本代表团团长是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

当他与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休斯笑逐颜开的合影时,

双方心里都有一本账,

日本政府清楚,

美国召集这次会议的目的是遏制日本在太平洋深圳,

在日俄战争和一战中获利甚丰的日本,像是刚发了笔横财,而正在众人眼皮底下点票子的商人,

边点票子边说,

凡以前定下来的事情一概不能拿到会上讨论,

但当各国代表团驱车赴会时,日本身不由己地上套了,

美国要拿到会上讨论的,偏偏都是以前定下来的事情。

· 美国与英国有传统的特殊关系,

美国先拆散英日同盟,

而后强按牛头迫使日本同意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和九国公约。

该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即中国要由列强共同支配,

而不能由日本一家独霸。

接着美国与英国一道压迫日本,退出中国胶东半岛。

日本在这个问题上挣扎了一段日子,

最终没能扛住。

在华盛顿会议后将胶州德国救助地交还中国。

· 华盛顿会议上争论最激烈的是限制海军军备的问题。

为了遏制日本在太平洋的扩张,会以,最后达成美国、英国各保留5艘主力舰,

日本保留三艘主力舰的协议,

超出此限额的舰只,一律在国际监督下自成。

· 日本自成的军舰,包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舰队的,以及在胶州湾与德国海军作战的引为自豪的舰只,

不能不说是伤了日本海军的元气,

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太平洋的新一轮争夺开始,

本来就不过问朝政的大正天皇晚年神经错乱,

在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当年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由刚满20岁的皇太子裕仁涉政

不久大正天皇驾崩,

日本首都东京举行盛大的葬仪,

年轻的裕仁走在送葬行列中,

他的兴趣本来是在海洋生物学,

而从这时起成为日本的第124代天皇,他的年号为昭和。

· 日本的政体是矛盾的,

宪法赋予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实际上天皇并不怎么干预国家大事,

而只是负责批准大臣和顾问所制定的政策。

在这种政体下,

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打着昭和天皇的旗号,把一批又一批大和青年驱赶入军中,

这些受到蒙蔽的青年人充当炮灰时,居然莫名其妙的亢奋。

· 日本之所以不断扩充军队既定政策,是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和制约,

独占中国,把英国与美国的势力驱赶出亚洲和太平洋。

这是昭和天皇1927年的一次阅兵,

而就在这一年,昭和天皇收到了田中首相的一份奏折,

田中奏折宣称,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 后世史学家认为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的出台与1923年9月的关东大地震有关。

这次强烈的地震的震中在东京,

震后引起大火,造成大面积严重伤害,

死亡和失踪人口15万,

10万人负伤经济损失相当于日本全部外汇储备的三倍。

日本人从关东大地震中进一步感受到自己国家面积之狭小、

地质构造之恶劣、人口之拥挤,

于是更期盼扩大海外殖民。

· 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说的更露骨,

日本这个国家得挪个地方,起码工业基地得挪个地方。

他们所相中的地方是物产丰富、辽阔无际的中国东北,也就是田中奏折中所说的

满蒙。

这时日本仅在辽东半岛驻扎着一支为数不多的关东军,

东北地区大部分被奉系军阀头子张作霖所控制。

张作霖出身,陆林热战争时,曾率领一群盗马贼协助日军袭击俄军,

从此和日本人捆在一起,掌管东北三省。

· 他的长子张学良,

乳名小六子。

小六子比老头子开明的多。

他喜欢西方的玩意,像打个网球什么的,

并和美国人、英国人多有交往。

· 5年后,

正是小六子首先领教了日本人口蜜腹剑的险恶用心。

当时佣兵自重的张作霖在关外俨然是一个土皇帝,

东三省和内地隔着一道山海关,

老马贼只要拉下脸来就能和北洋军阀政府分庭抗礼。

为此日本不惜出巨资辅佐张作霖,把各路陆林队伍改造成

军容严整的奉军。

· 为了把英美支持的当时盘踞北京的直系军阀赶走,

张作霖和日本人合谋发动了直奉大战。

1922年4月底,

奉军与直军在京汉铁路的长辛店和津浦铁路的马场一带展开大战,

双方各出动兵力12万人。

· 第1次直奉战争是日本支持的奉系军阀和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的第1次武力较量。

欧洲列强的目的非常明确,利用中国人的自相残杀,以扩大他在华的势力范围,

摄取更多的在华力。

在这场战争中,张作霖打了败仗,被迫退回关外,

盛怒之下,经关东军挑唆而发表东北独立宣言,

称东北三省自治

自封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与北京政府脱离一切关系。

张作霖的对手是前清秀才出身的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

他和他的清一色留着八字胡的麾下们准备着应付张作霖卷土重来。

· 1924年9月,张作霖率17万奉军分兵六路再次进逼山海关,

吴佩孚率25万直军营阵,

第2次直奉战争爆发。

在这次大战中,

张作霖旗开得胜,其奉军势力伸展到长江下游,

当直奉军阀战事正酣时,

1928年4月,以南方为基地的国民党势力委任蒋介石率军北伐,矛头直指奉系军方,

这是北伐途中的蒋介石。

由于遭到北伐军的猛烈进攻,蹦极在山东战场严重失利。

日本认为奉军在关内已难有作为,最要求张作霖放弃北京退回关外,

· 他多年倚重关东军,

但只是想借助日本的财力发展自己的势力,

而并不打算把东北出卖给日本,

直至兵败退回关外前夕,仍然在满蒙和东北铁路修筑问题上,坚持对日本采取

不合作立场。

1928年6月3日清晨,

他登上回沈阳的专列,

行前仿佛意识到日本人要对他下手,

他留给日本驻华公使方子,最后的话是

我不能出卖东北,

以免后事骂我是卖国贼,

我什么都不怕,我这个臭皮囊早就不打算要了。

关东军对又臭又硬的张作霖彻底失望,而且感到他回到关外以后更难对付。

· 6月4日晨,当张作霖专列经过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交叉处的皇姑屯车站时,

关东军预先埋在南满铁路吊桥下的炸弹爆炸,

这就是皇姑屯事件现场。

当时的情况是张作霖乘坐的车厢被炸的只剩下车轮和钢梁底盘,前来迎接的黑龙江省督军吴俊生当场毙命,张作霖深受重伤,被急救回大元帅府。

几小时后后即死亡,但张大帅府未等其长子张学良回神主是,秘不发丧。

张学良连夜乘火车赶回沈阳,

他知道只要张作霖的死讯传出去,

关东军就会趁机制造混乱,

然后以维持治安的名义占领整个东北。

· 张学良也深恐自己被日本人谋杀,因此化妆成一名伙夫潜回沈阳大帅府。

至6月21日,

张学良接任奉天督办并采取紧急措施后,才公开张作霖已经遇难的消息。

· 沈阳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

张学良缓缓走在送葬行列中,

由于它秘不发丧的十几天里采取的措施,关东军没敢轻举妄动,

东北的局势暂时稳定住了,

但关东军仍逼迫张学良一定要维持东三省自治的割据局面。

此时

张学良又做了一个大动作,

史称,东北易帜。

· 1928年年底,少帅曾检阅奉君精锐之时,声名大义,通电全国,宣布将东三省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随即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并任命了东北各省行政长官。

· 这样中国东北三省自日俄战争后,第1次摆脱了日本人的摆布,

归整于日趋统一的中国,

自东北归顺,

国民党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但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根本压不住台面,

各路新军阀之间继续混战,

他们之间不断结盟,又不断散伙,

城镇和农村兵来兵往、兵祸连天、生灵涂炭,

无穷无尽的战费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

· 中国人民仍然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各地抢米事件和砸抢商店事件时有发生,

而日本则密切关注着中国的混乱局面,寻找着出兵干预的口实。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担心日本独吞中国,也不断加强在中国的驻军。

在这方面他们有一个现成的借口,就是保护租界。

自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在重要口岸划出一定区域供侨民拘留、经商,

后来则见取租借管理权,租界,就此成为列强在中国侵略扩张的桥头堡。

· 1927年年初,中国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但随即列强借口国民党军队进入南京时杀死几个侨民,而同时向其他租界增派军队。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之际,列强仅在上海租界的兵力系达到4万人以上,

他们由各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组成,

太平洋战争全程实录——旅顺口日俄战争


这是当时各国列强向租界增调军队的情景。

此时华盛顿会议上所签署的九国公约已经开始执行,

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中国门户开放政策及中国的事情,由各国列强共同支配,不能只由日本一家说了算,这就从一个方面抑制了日本对中国的扩张。

· 南京国民政府所倚重的是英美。

日本的势力主要在辽东半岛,

而英国人和美国人则在上海、南京等地搂着中国女人跳舞。

· 在文化和经济方面,

日本不是英美的对手,

诉诸武力,

却有地理上的优势。

苦难的中国在西洋人和东洋人争夺的夹缝中挣扎着,一场声势浩大、

遍及城市农村的抵制日货运动骤然掀起。

这些抵制日货的市民游行才引起世界舆论高度重视。

而此时

日本军部已深深感到在中国问题上有必要动用武力了,

再不打,中国将彻底落入英美的怀抱。

· 自关东军成立以来,

一直在等待用武力解决中国东北的时机。

30年代初,

蒋介石把时机送上门,

国民党热衷于内战,连续运兵围剿江西的苏维埃边区,

日本从中看到

南京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抵御外辱。

1931年6月,当关东军在进行操练时,日本陆军省向关东军下达命令,

一年之内将在中国东北采取军事行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