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到底好在哪裡,為何能流傳千年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到底好在哪裡,為何能流傳千年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到底好在哪裡,為何能流傳千年

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雅士在中秋節這一天感慨萬千,思鄉之情,懷念親友,創造出了無數的人間佳作。有一首詩詞,猶如一座高山,無法繞開,只能仰望。那便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創作背景

“丙辰中秋”,丙辰年的中秋節,即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為官。準確來說,從1074年的十二月三日到1076年的十二月中旬,蘇軾在這裡度過了兩年多的時光,正式步入了不惑之年。

“兼懷子由”,子由便是蘇軾的弟弟蘇轍,他倆一生亦師亦友,感情深厚。蘇軾和蘇轍雖然同朝為官,但是經常天各兩方,只能書信聯繫。在這一年,蘇軾與弟弟已經有七年未見,思念之情在這個中秋愈發強烈。喝了酒的蘇軾,無數情感噴湧而出,這首千古絕唱便由此誕生。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到底好在哪裡,為何能流傳千年

詩詞賞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開篇便是直問蒼天,明月什麼時候才能出現?這一問,豪邁中多了幾分寂寞。即使是明月萬里,蒼茫大地中,還是蘇軾孤零零的一個人。對話蒼穹,相邀明月,只不過把心裡的這份孤獨展現的更加淋漓盡致。

“明月”在這裡也許是一種象徵,那便是在遠方的弟弟蘇轍,已經有七年未見。人生又有多少個七年呢,等待又是那麼漫長,青絲變白髮。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在天上的宮闕,今晚會是何年何月。開篇問蒼天,第二句又是無窮的想象。“天上一天,人間十年”,快與慢之間,夾雜的是蘇軾對年華易逝的無奈。

人生看似漫長,其實是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身處人世間的痛苦煎熬,羨慕天上的自由快樂,矛盾便由此產生。因為人間有限,而蒼天無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到底好在哪裡,為何能流傳千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正是因為羨慕天上的生活,所以蘇軾才會突發奇想:想著憑藉風力扶搖直上,但是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禁受不了那裡的寒冷。

有過美好的幻想,但那都是空中樓閣,始終不現實。“高處不勝寒”,這句是蘇軾在宦海浮沉多年的感慨。哪有什麼如願以償,還不是一邊嚮往名利,一邊掙扎求生。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天上終究高攀不起,還是人間屬於自己。起身舞蹈,欣賞月光下的身影,天上的月宮哪裡比得上人間呢。

天上再怎麼美好,對於自己來說,都是不切實際的。真正的生活還是在當下,在人間。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到底好在哪裡,為何能流傳千年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明月慢移,先是來到了硃紅色的樓閣,又在雕花的窗戶上“低頭髮呆”,照著這毫無睡意的人。借月亮的移動,來寫時光的流逝,美好的總是短暫的。

無眠還不是因為有遠方的牽掛,思念匯成月光,是否會照亮同樣在想念對方的蘇轍。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月亮不應該對人們有怨恨吧,那麼為什麼會在人們分別的時候才會圓呢。將月亮擬人化,就好像是一個心生怨恨的美人。其實,月亮哪有什麼怨恨,真正有怨恨的,還是那些正在經歷離別的人們。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到底好在哪裡,為何能流傳千年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自古以來,都是難以圓滿的。求而不得未必是一種遺憾,因為世間萬物就不可能是完美的。

有合才有離,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有圓才有缺,世間沒有一直圓的月亮。既然如此,哪有什麼好惆悵的,無法改變,只能接受了。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即便是如此,但蘇軾還是希望人們能夠長長久久在一起,即使是分別兩地,相距千里,也可以共賞一輪明月。

月亮就像一個連接器,將分別的你我聯繫到一起,寄託相思。世間之大,人生之廣,我們都是渺小的,但是情感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成為永恆。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到底好在哪裡,為何能流傳千年


將景色、情感和人生哲理融為一體,實屬難得的佳作。這篇千古絕唱,就分享到這裡。在眾多文人雅士中,蘇軾的坦蕩樂觀、豪放自如,就像一輪明月,照耀著這千百年的歷史,清澈透明。

朋友,很高興認識你!看到了這裡,如果覺得有所收穫,歡迎關注、點贊、轉發、評論和收藏,我們一起分享書籍與生活的美好!

我是夢魚兒,每週一本書,成長在路上!在書裡,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去發現更多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