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下一首千古名作,以前不理解,現在不想懂

雖然我們都清楚地知道,古詩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但是隨著我們走出校園,走上工作崗位,恐怕絕大部分人,現在對古詩詞的印象,只停留在了當年的默寫並背誦全文上。不過曾經那些讓我們頭疼的古詩詞,如果現在的你還願意去看的話,相信你會和我一樣,覺得它們原來那麼親切,那麼有同感,甚至能夠從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蘇軾寫下一首千古名作,以前不理解,現在不想懂

譬如,回過頭再看年少時所謂的憂愁,不就是辛棄疾詞中所說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當我們為人父母后,才真正體會“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母愛的偉大。諸如此類的古詩詞,不勝枚舉。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北宋詞人蘇軾的一首千古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來具體看看現在再讀的不同感受。

蘇軾寫下一首千古名作,以前不理解,現在不想懂

或許你現在已經不能默寫並背誦全文,但蘇軾詞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你一定熟記在心。而這首詞現在和以前最不同的感受就是體現在這兩句上。儘管我們的年齡大小、生活閱歷不同,但我們每個人卻都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悲歡離合。如此一來,相信以前不是很理解的這兩句詞,現在肯定會感慨萬千,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坦然面對人生中的悲歡離合。

蘇軾寫下一首千古名作,以前不理解,現在不想懂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既然說到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那我們就共同來回顧一下這首詞究竟寫了什麼?首先,這首詞寫於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州。由於蘇軾和弟弟蘇轍七年未能相見,故而藉助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寫下了這首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包括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的千古名作。

蘇軾寫下一首千古名作,以前不理解,現在不想懂

然後,我們來看詞的上片,主要是寫望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同李白的《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有異曲同工之妙,俱是凸顯了性格的豪放和氣魄的不凡,同時又包含了一種對宇宙起源的哲理性追尋。即頭頂上的這輪明月究竟是什麼時候就存在的,我不禁端起酒杯想要問蒼天給一個答案。

緊接著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則是進一步對宇宙的追尋,即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因為有疑問,想要得到一個答案,可蒼天又不會給出答案。所以蘇軾便想著自己去找這個答案,於是便順理成章的有了“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即我想要乘著清風回到那天上去,但我又怕身處在高處美玉砌成的樓宇中受不住寒冷。

蘇軾寫下一首千古名作,以前不理解,現在不想懂

從其意思來看,蘇軾似乎同李白一樣,亦是天上的一位“謫仙”下凡。此去不過是回家而已,但蘇軾最終卻愛上了人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即與其回到天上高寒的宮殿中,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結合蘇軾一生的經歷來看,他這是表露了自己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最終卻是入世的思想佔據了上風。也正是如此,才有了蘇軾後來的宦海沉浮。

詞的下片主要是從望月轉到了對弟弟的懷念上。“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是說蘇軾在皎潔的明月下,因為懷念弟弟而無法入眠。所以蘇軾隨後就對明月有了怨意,“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即明月啊明月,你是有什麼怨恨嗎?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很顯然,這裡是為了襯托出蘇軾與弟弟蘇轍的離別之愁苦。

蘇軾寫下一首千古名作,以前不理解,現在不想懂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我知道人是有著悲歡離合的時候,也知道明月你也是有陰晴圓缺的時候,自古就很難有十全十美的事啊。雖然說蘇軾是為了懷念弟弟有了如此感受,但事實上這種感慨卻是古今中外,人類所共同的感受啊。最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即希望弟弟能夠平安健康,即便我們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很顯然,這兩句亦是對古今中外所有離別之人的美好祝願。而其中萬千感慨,卻是我們以前沒有經歷過種種離別所能理解的。不過現在理解了,往往又不想懂,畢竟誰都不喜歡離別。但還是希望我們都可以同蘇軾一樣,坦然面對人生的悲歡離合。現在再讀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你有什麼新的感受呢?歡迎大家討論交流。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