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不像乾隆一樣做太上皇,保證傳位萬無一失?

小義老師扯歷史


古代的皇帝,除非死,輕易不會將皇位傳給下一代,因為傳位之後的人不是死就是生不如死。乾隆皇帝所謂的傳位,不過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換湯不換藥,乾隆作為太上皇掌握著所有的大權,根本沒有放一丁點的權力出去。

一、生不如死的太上皇

皇位是一個非常誘惑的東西,在古代社會,皇位可以讓父子兄弟反目,所以古代有一句話叫做“天家無親情”說的就是因為皇位的誘惑,親情都不在了。

第一個當太上皇的是春秋時期趙武靈王,他是趙國第一個稱王的君主,為人雄韜武略,在趙國實行改革,胡服騎射,讓趙國一越而成當時的霸主。

趙武靈王為了讓自己能更好地領兵打仗,就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則帶兵四處征戰,更是偷偷地深入到了秦國內部打探消息。

但他的權力已經慢慢地被移交到了兒子惠文王的手裡,感覺到不妥的他甚至想要聯合自己的長子從惠文王手裡奪回權位,後來被軍事政變,餓死在離宮當中

後來,除非萬不得已,皇帝不會輕易退位。

唐高祖李淵是被兒子李世民的軍事政變逼退位的,宋徽宗趙佶是被金國逼得打不過才退位的,

乾隆皇帝是因為自己年輕時候裝逼,說自己在位不會超過康熙的六十年,結果他活得時間太長了才不得不裝模作樣地說要禪讓。

二、為何康熙不禪讓保證帝位傳承

康熙認為,他的地位傳承非常穩固。

他年輕的時候,早早就立了太子,並且精心教導,自己外出的時候,也讓太子監國,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

只不過諸子奪位,康熙活的時間太久,太子當了太久,日子不好過,這才折騰出了許多的事情。

但是康熙留下了遺詔,他覺得他死了之後大臣們按照他的遺詔擁立新皇登基是非常簡單又可靠的一件事情。歷史上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是這麼做的,不是立太子就是留下遺詔,或者把難題拋給大臣們。

為了讓皇位的繼承穩固,從古自今的皇帝們想了很多很多的辦法,但是從來沒有一個皇帝會天真的以為讓太子在自己生前繼位會是一個好的方式。畢竟沒有一個皇帝知道自己哪天要死。

而且,古代皇帝登基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如果一個皇帝要禪讓給自己的兒子,是要舉行盛大的儀式的,一個皇帝如果感覺自己要死了,他哪兒有力氣去舉行儀式,如果一個皇帝覺得自己身體很好,他為什麼要去舉行禪讓儀式。

這是一個矛盾。

康熙絕對不會想到用禪讓的方式來保證皇位傳承的穩固的。


二凰士


皇位,這個古代封建王朝最高的權力位置,歷來為了爭奪這個位置多少人為此送出生命,帶著一身血腥登上這個位置。可是,卻也有人主動讓出,退居二線,做個逍遙的太上皇帝。歷史上太上皇自然是有,例如唐高祖李淵、清高宗乾隆等,那麼有人就疑問了,聖明如康熙這般,為什麼不能像他的孫子乾隆一樣退居二線做太上皇呢?今天隨著小喵來看看吧。


康熙,清朝“康乾盛世”的奠基者,一生文治武功閃耀史冊,也是清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可是他沒能夠逃脫封建皇帝的噩夢,晚年看著自己的皇子爭權奪位互相殘殺,形成“九王奪嫡”的局面。那他為什麼不主動讓位呢?

不是康熙不想做太上皇帝,而是他的兒子們都太能耐了,一個個的都過早參與朝政,一身本事,也只能看著他們去爭皇位了。

其實康熙一開始就選好了繼承人,那個人就是皇二子胤礽。對於這個兒子,康熙可謂是有點愛屋及烏的色彩,因為胤礽的生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這位康熙皇帝生平最愛的妃子,卻天妒紅顏早早過世了。為此,康熙更是在胤礽三歲時就將他立為太子。按理說繼承人確立了,其它有想法的皇子也應該死心了,可是偏偏這個胤礽越長大越不靠譜,被康熙兩次廢黜,最終就失去了本應屬於他的皇位,真是自己作死。

康熙皇帝

  • 晚年的康熙和晚年的康熙

康熙皇帝本來選好的繼承人被廢除之後,他那些兒子自然就開始爭奪皇位了,這裡面主要參與者是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和以皇四子胤禛為首的四爺黨,雙方為了那個至高權位而各使手段因為前後涉及康熙的九個兒子,所以史稱“九王奪嫡”。

清朝九王奪嫡

那麼很多人就有疑問了,康熙這麼能耐為什麼不阻止?或者乾脆直接選一個過的去的傳位然後自己逍遙去?其實很難。

首先,康熙晚年已經不像那個擒鰲拜、平三藩的盛世君王了。任何一個君王哪怕一開始多能耐,隨著皇位坐久了還有年紀上來,對於朝政和權力把控就會疲軟或者力不從心,康熙也是如此,這可以從他後期為求平穩推行柔和政策就可以看出來。所以,晚年的他對於爭鬥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加上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又親手廢除給他帶來了挫敗感。

其次,康熙的兒子們都不是吃素的,一個個都有本事著呢。康熙在位六十年,而這些參與奪位的皇子打小便被安排參與政事,例如皇八子胤禩年少就總管內務府。讓皇子過早參與政事有好也不好,康熙明顯沒想到這些長本事的兒子們在太子被廢后,大打出手。

所以說,康熙聖明卻也避免不了成年皇子的爭權,做太上皇根本就不可能。

身為孫子的乾隆,可比自己的爺爺幸運的太多了,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還是全身而退的太上皇帝,真是逍遙又自在。

乾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也是清朝實際掌權時間最久的皇帝。乾隆在位六十年,然後主動禪位給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可是呢,禪位後的乾隆還做了三年四個月的太上皇,還控制了實權,這就比他爺爺康熙的在位六十一年時間長了。

  • 活得長壽也有好處,至少不會碰到兒子爭皇位。

其實乾隆皇帝一開始也像自己的爺爺那樣,一早就將皇位繼承人選好了,那就是原配皇后富察皇后所生的永璉,可是這個永璉只活了九歲就過世了。後來又將富察皇后的次子永琮立為太子,誰知道這個比他大哥還慘,只活了兩歲。遭遇喪子之痛和富察皇后過世給乾隆帶來的打擊,使得他這一朝自此沒有立太子,直到他六十三歲這年,才立了皇十五子永琰為太子。

嘉慶皇帝

那為什麼乾隆皇帝沒有遭遇他爺爺康熙朝的九王奪嫡的局面,成功傳位然後當太上皇去了呢?原因很簡單,就是乾隆活得太長時間了,長到他的大部分兒子都過世了。

乾隆一生活了八十九歲,育有17個兒子。到乾隆立永琰的時候還有多少個兒子在世呢?只有四個!其他的都在夭亡了,可見長壽也是避免政權爭奪的秘密武器呀。那剩下的這四個兒子都是怎麼樣呢?皇八子永璇酷愛詩書玩樂,又因為腿有殘疾,自然就沒了爭權奪位的前提,也得虧沒有爭權,他反而成了大清最長壽的王爺,一生活了85歲。還有十一子永璂和十七子永璘,這兩位因為在富察皇后過世的時候葬禮上沒有悲痛的情緒,被乾隆厭惡,自然就沒了考慮的權力,那剩下的,可不就是皇十五子永琰了。

晚年乾隆

結語

康熙一生平三藩,擒鰲拜,收臺灣,種種件件,使他成為古今聖明皇帝。可是他遭遇了封建君王逃不開的局面,成年皇子爭位,想做太上皇自然是不可能了。至於乾隆,他這個幸運皇帝,活得久,成為太上皇真個就是幸運的緊。


愛鏟史的貓


主動禪讓的皇帝很少,一旦當了皇帝,就不會放棄那種唯我獨尊的感覺。像李淵是被逼傳位的,宋徽宗禪位則完全是為了甩鍋,不想當亡國之君。即使是正常禪讓的乾隆,禪讓後還以太上皇身份訓政三年,實際還是真正的掌權人。所以,一般情況下,皇帝不會輕易禪讓,即使禪讓也會想著架空新皇。

乾隆禪讓的時候86歲了,年紀確實是太大了,禪讓也在情理之中。而康熙駕崩的時候69歲,而且病得很快,在這之前,他也不知道他能活多少歲,萬一禪讓了,活到了八十多歲,那日子可怎麼過,繼續掌權架空新皇?還是就此退休?皇帝幾乎沒有是真心退休的。乾隆禪讓一方面年紀大了,另一方面打著在位時間不能超過康熙的口號,而康熙又不知道自己在位時間是多少。

康熙的兒子們都很厲害,太子兩廢兩立,傳位給他是不可能了。朝中大臣們也紛紛站隊,有各自支持的皇子。康熙若是選一個人繼位,那麼他很難像乾隆那樣掌握大權,架空嘉慶。這樣就成了沒實權的太上皇,康熙怎麼會捨得。乾隆活的年紀太大,很多兒子都去世了,最後沒剩下幾個兒子了,剩下的質量也不太行,乾隆說啥就是啥。康熙晚年的皇位爭奪是很激烈的,恐怕康熙自己都沒想好要傳位給誰。

康熙就是真的打算禪位了,也不打算掌權了,之後也會有不同程度上的干政。趙構晚年也禪位了,雖然是真的禪位,沒像乾隆那樣繼續掌權,但是趙構偶爾還是會干政,按照他的意思來,宋孝宗也很為難。太上皇雖然尊貴,但是之後皇帝才能有決策權,康熙想一點都不幹政,不太可能。即使是像李淵那樣被迫退位,都有老臣子去和他閒聊訴苦,康熙要是和新皇起了衝突,大臣們該聽誰的?有太上皇在,新皇會很不自在。乾隆訓政的時候,和珅還能活著,乾隆一駕崩,嘉慶就收拾了和珅,嘉慶何嘗不是在忍耐。國無二君,禪位整不好反倒會使得局面更亂。

古代的太上皇是很少的,很多都是有原因的。皇帝不會輕易禪位,那是一種權力慾望,不是誰都捨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