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宵夜這件小事

夜幕降臨,在城鎮鄉村大大小小的角落裡,羊肉串滋滋作響、烤生蠔冒著蒜香、小龍蝦爽辣油亮、有時也來一碗養生湯……

吃宵夜這件小事

炭烤生蠔 | 動圖:紀錄片《人生一串》

坐在宵夜攤子上,和三五好友吆喝嬉鬧、共享美食、舉杯暢飲,是人生一大樂事!

即便新冠肺炎疫情把我們隔離開來,也要打著視頻電話和老友擼串,坐在陽臺上和對面的鄰居小酌一杯。隔離病毒,不隔離愛吃宵夜的心!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吃宵夜這件小事。


宵夜自古已有之

宵夜,古稱“消夜”,本來是指用酒食消磨夜晚,後來引申為“深宵小吃”之意。

“消夜”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詩人方乾的《冬夜泊僧舍》:

“無酒能消夜,隨僧早閉門。”

宋代吳自牧所著《夢粱錄·卷六·初夜》中也提到“消夜”:

“是日,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

從清代開始,“消夜”一詞有時又寫為“夜消”,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就曾寫道:“三人點起燈來,打點夜消”。

至於“宵夜”的寫法,大概是因為“消夜”指深宵小吃,而元宵、宵米等地方小食又以“宵”為名,因此現代又產生了“宵夜”、“夜宵”的俗稱。

古人吃什麼宵夜?

現代人習慣熬夜,熬夜工作、熬夜學習、熬夜看球、熬夜追星……越熬越精神,第二天起來還要調侃一番自己的黑眼圈。

你以為古代人都是日落而作、日落而息嗎?不不不,古人熬起夜來,可能比現代人還狠。

一般來說,古代為了維持秩序,都會實行“宵禁”制度,晚上不能隨便出門。

舉個例子,唐代宵禁十分嚴格,在首都長安,“執金吾”每日以鐘鼓之聲通知百姓宵禁的開始和結束,一年365天,只有上元節的3天假期裡不用遵守宵禁的規定。

吃宵夜這件小事

上元節前一日,唐朝統治者詔令暫停宵禁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不過到了宋朝,宵禁變得非常寬鬆,首都東京(現河南開封)簡直變成了“不夜城”。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日,宋太祖詔令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

從此,飲食夜市不僅大量出現,而且非常繁榮。《東京夢華錄》裡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

晚上逛夜市的宋朝人,都吃什麼宵夜呢?

有燒烤,如“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

有甜點,如“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兒、冰雪甘草湯、荔枝膏……”

有小吃,如“杏片、梅子姜、香糖果子,間道糖荔枝……”

吃宵夜這件小事

喝酒聽戲吃宵夜 | 電視劇《清平樂》截圖

如此豐富的宵夜,讓宋朝人在夜市裡流連忘返。如果有事不能出門,還能“點外賣”,只要提前跟店家說好,或者請別人幫忙告知店家,店小二就會“八百里加急”將外賣送到家門口。


吃宵夜這件小事

嶺南地區的煲粥、炒粉、蒸品,長江流域的小龍蝦、麻辣燙、兔頭、火鍋,臺北的蚵仔煎、滷肉飯、可樂餅,北方地區的各類燒烤……大江南北,各有各的風味。

吃宵夜這件小事

生滾粥 | 動圖:紀錄片《尋味順德》

有人嚮往街邊塑料桌椅簡單搭就的“宵夜江湖”,有人悄悄走進巷子盡頭的深夜食堂,也有人打開手機點個外賣,不一會兒夜宵就擺在家裡的桌上。

不管是否情願,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白日裡行色匆匆,只有當夜幕降臨,才能坐下來好好地享受面前的食物,而時間也彷彿慢了下來。

深夜裡的食物,似乎具有一種能撫慰心靈的力量。

所以我們都愛吃宵夜。

(本文作者:青山)

吃宵夜這件小事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聯繫【松蘭書社學士】說明,萬分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