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李叢:“書畫同源”之我見

畫家李叢:“書畫同源”之我見

《枝頭春意鬧》 國畫 68cm X 46cm 李叢(2017年作)

“書畫同源”之我見

文/李叢

關於“書畫同源”的說法古已有之,這幾乎是國畫界和書法界公認的常識問題,似乎在此無需累贅。據筆者多年來的考察,絕大多數人對“書法同源”的理解無非就是:書法功底越好,畫畫就會越好。這個說法雖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似乎不太經得起推敲。

畫家李叢:“書畫同源”之我見

《碩果》 國畫 68cm X 46cm 李叢(2015年作)

筆者認為,“書畫同源”絕對不是說書法好畫就一定好,而是指對書法與繪畫之間的調配能力,因為單純對書法而言,可能線條的質量和運用在審美上佔了相當大的比重,但繪畫就不一樣了,繪畫的組成條件和形式比書法相對要豐富得多、複雜得多,因此可能評判標準也就多得多。對畫家而言,書法好只是說明你擁有進口的鋼筋和水泥,但如何利用這些進口貨搭建成結構合理且美觀實用的建築物,還需過人的思想和高超的繪畫技巧。好比飽讀詩書的人寫字作畫可能有書卷氣,但也並非每個讀書人都能做到這一點,筆者就見過不少在國學和古典詩詞方面造詣頗深的學者對著各種極不入流的行畫嘖嘖嘖地讚不絕口,也時常遇到一些在書法方面功力頗深的行家,一畫到畫時先不說構圖、造型和色彩均不及格,就連對線條的提按頓挫這一本來應該算是強項的把控能力也似乎變得無影無蹤。由此可見隔行如隔山,應該說,書法和繪畫之間肯定有著某些千絲萬縷的聯繫,但這種聯繫的融合,還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否則兩者幾乎井水不犯河水,是無法統一到一個藝術層面上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光看其畫感覺不錯,但一題字就立刻掉了好幾個檔次,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書法高手壓根就不會畫畫。


畫家李叢:“書畫同源”之我見

《長壽》 國畫 68cm X 46cm 李叢(2017年作)

書法和繪畫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矛盾的根源,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詮釋:

首先,與訓練的目的和方法有關。舉個例子,你看那些練鐵砂掌的武林高手,磚頭石塊在他們手下簡直就是豆腐渣,能徒手劈磚斷石,當然是硬功夫,當然需要功力;但是你讓他們去跟人家搏鬥,也見不得就一定佔有多大的優勢,甚至很可能會處於敗北之地。原因很簡單,他們只專注如何把手掌練硬,只專注如何劈斷或劈碎死物,但畢竟磚頭也好,石塊也罷,都是死的,是不會動的,更不會思考的。而真正的格鬥高手是專注於訓練如何打人,如何將會動、會反擊甚至會思考的人打倒打敗,這個是需要集反應、速度、力量、技巧、體能以及經驗於一身的,因此,訓練的目的和方法,直接決定了訓練的效果。同理,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如果有一個人一輩子專攻鍾繇體小楷,或許他的小楷可以寫得出神入化,但你讓這個人去畫吳昌碩那類金石味很強的大寫意,恐怕照樣也畫不出那種筆力和氣魄。


畫家李叢:“書畫同源”之我見

《龍蛇蜿蜒》 國畫 68cm X 46cm 李叢(2019年作)

其次,由於繪畫在題材、造型、技法、形式上要比書法廣闊豐富得多,因此從某方面講,需要的綜合技能可能更多,畢竟專業寫書法的人,哪怕寫得再好,也不一定要學畫畫(也可能根本就不會畫畫),而畫國畫的人必須要學書法,當然,學過書法或者會寫書法,也未必就是書法家,這是另外一回事。畫友石廣生說得好:“畫畫也好,書法也好,就是駕馭毛筆的技巧,就如戰士熟悉武器一樣而已。但是畫畫是綜合的藝術,如同指揮打仗一樣,必須有綜合的技術和智慧,有全面的軍事知識,才能打勝仗”。大寫意畫家郭莽園也認為:“從書法的筆墨轉移到寫意畫的筆墨,也並非輕而易舉,很多人所謂的書法其實只是在寫字,提不到藝術層面,因為他無法將筆下的線條轉化成個性化的書法語言;有的人書法水平很好,但畫畫也不行,因為從書法語言變為繪畫語言需要過程。筆墨的組織、轉化,都是大寫意必須面對的關卡。為什麼畫大寫意的人那麼少,畫得好的人更少,就是這個原因。”


畫家李叢:“書畫同源”之我見

《荷塘倩影》 國畫 68cm X 46cm 李叢(2015年作)

這個道理好比有什麼身材、什麼氣質的人適合穿什麼樣的衣服,是有一定的講究的,換句話說,什麼風格什麼類型的畫該配什麼類型的字,並且該題多大、在什麼位置題,是必須有講究的。趙孟頫的字當然非常好,潘天壽的畫當然也非常好,但用趙的字題潘的畫,恐怕一點都不好看,因為兩者風格完全不協調。石魯肯定算不上真正意義的書法家,甚至他那種字在受過正統訓練的書法家看來必定屬於野狐禪,他是屬於才情大於功力的那類畫家,但是他的字散發出來的那種激情、個性和令人回味無窮的快感,恐怕又在不少專業書法家之上,更重要的是,他的字和他的畫十分匹配,兩者互補互利,相得益彰。此外,沙孟海的書法很有成就,卻似乎不會畫畫;林風眠幾乎不會書法,但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卻無法繞開他的名字,總之少了他,整個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就會顯得不夠完整。凡此種種,更加有力地證明了書法與繪畫之間的微妙聯繫以及彼此有著不可代替的特性。


畫家李叢:“書畫同源”之我見

《粒粒佳果勝明珠》 國畫 68cm X 46cm 李叢(2016年)

第三,如果想將書法的功力和優勢發揮到繪畫上,就必須理解書法和繪畫之間的從屬關係。比如像董其昌、徐渭和八大山人這類在書法和繪畫兩方面都有極高造詣的大師,他們在純粹的書法作品上的書寫,與在繪畫中落款題字的書寫其實是不太一樣的,因為他們既擅書法又擅繪畫,所以懂得如何處理書法與繪畫之間的協調性,更懂得根據畫面的需要來進行落款。如果僅僅想訓練線條的質量,並不見得一定要通過書法來訓練,比如山水畫中的多種皴法的應用,就足以讓你訓練出不同質感的線條來。但必須特別指出的是,針對性地訓練書法,的確能對繪畫的落款題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畫家李叢:“書畫同源”之我見

《無限秋思》 國畫 68cm X 46cm 李叢(2015年作)

行文至此,或許還有人會反駁說,吳昌碩四十歲後才開始學畫,卻能在繪畫史上成為一代宗師,是因為得益於他深厚的書法功底。這說法固然沒錯,但諸位千萬別忘了,吳昌碩雖然四十歲左右才開始學畫,但到他終年八十四歲時,也足足畫了四十多年了,四十年的歷練,足以成就一個人。另外,吳昌碩之所以能畫出如此雄強剛健的筆力,主要得益於他長期書寫石鼓文和從事篆刻金石研究的結果,假如吳昌碩當年訓練的是鍾繇小楷或者趙孟頫,他的繪畫絕對沒有此等境界和魄力。再者,吳昌碩詩書畫印四絕,他繪畫成就能如此之高,均得益於他諸多方面的修養和造詣,決不僅僅是書法功力而已。吳昌碩之所以如此成功,還得益於他個人的悟性和天賦,當今世上書法功夫好的人大有人在,有非常好的書法功底再去轉攻繪畫的人同樣大有人在,詩書畫印皆佳的人雖然相對少了點,但也同樣不乏其人,然而,試問這些人當中又有幾人能與吳昌碩抗衡乃至超越呢?故此,只能說吳昌碩的繪畫成就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書法方面的功力,但他能如此成功也僅僅是個特例,這就是天賦異稟,假如換成另一個人,恐怕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總結:只有將書法的風格、筆法、章法乃至書寫內容和氣質與畫面相互協調、相得益彰,這樣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書畫同源”。


畫家李叢:“書畫同源”之我見

李叢,廣東澄海樟林人,職業畫家,擅長國畫公雞,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及聯展,著有各類文學作品約兩百萬字。現為《藝術中國》駐廣州工作站站長。部分畫作及文章發表於雜誌及報刊,媒體和電視臺對其有過專題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