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邏輯心學修證註釋.《厚黑學》之我見(2019.1.11)

多年前,拜讀“厚黑教主”李宗吾所著的《厚黑學》時,曾寫過一篇讀後感。如今再次翻閱,發覺當年對《厚黑學》的思路雖然正確,但不足之處顯而易見,對超越“二元對立”的“諸道非道”沒有涉及。諸道非道,取自《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即用語言、文字描述的道,並不是真正的道,其含義與《金剛經》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同,而理解此種境界,必須有四禪八定的功夫,或者通過禪宗的頓悟方能體會。


在探討《厚黑學》時,之所以用佛道兩家的核心開篇,就在《厚黑學》所述的最高境界“厚而無形、黑而無色”,是對“二元對立”的一種表述方式。“無形無色”的對立面,是“有形有色”,而內心只要還有“有與無”的對立,就不可能到達真正意義的超越“二元對立”。道生萬物,“道”是超越二元對立的存在,只有明瞭“道”,明瞭超越“二元對立”,才能理解“無形無色”。

從“道”反推《厚黑學》,是為了使有緣者,容易搞懂“臉厚心黑”的來龍去脈,從而針對李宗吾避而不談的“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尋求突破點。無形無色,已經超出普通人對“善與惡”的認知,更不要說“諸道非道”的境界。其次,以四禪八定的漸悟方式,從修行境界去探討“善與惡”,通常會陷入“心外求法”的誤區,顯然不切合實際,因此,禪宗的頓悟,從當下一念,以思辨的方式推演“善與惡”,恰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善,是“道”之用,所以《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看不見、摸不著,老子觀天地自然法則之後,發現“水”是最接近“道”的存在,並且看得見、摸得著,易於普通人理解。因此,普通人想要修行入道,學習“水德”,是最快速的捷徑。從四禪八定的漸悟修行之中,此觀點可見一斑。如早期佛教戒律,只是遵從一句“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所以佛教戒律的核心精神,就是“善”,而老子用“水德”指明修行“善”的方式。

談起“水德”,思辨能力強的人,就會反思:“水,有淹田毀宅、滴水穿石的一面,此不為‘惡’嗎?”如站在普通人的立場,水患確實是災禍,但站在聖人的角度,“水”是以萬物立法度,以無我之心,無私服務地球上的所有眾生,並非只為人類,而災禍出現是因其天地的變化,隨之自然而然的行為,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就指明,天地與聖人,對萬物與百姓,無任何仁慈、私情可言。因此,北傳佛教,對特殊時期開緣“戒律”的第一條,就是“為救多數之人”,而“大開殺戒”的俗語,便產生於此。

在梳理清楚“聖人不仁”與“大開殺戒”後,才能對普通人認知的“善與惡”,進行全方位的解讀。首先,聖人處於“無我”的狀態,所以無私的對待眾生,而無私的外在表現是“水德”與“不仁”。其次,普通人會產生二元對立,認為學習“水德”是“善”,不學習“水德”是“惡”,並不理解“水德”是本自具足的,所以《道德經》總結一句:“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其次,“二元對立”一旦出現,“性善論”與“性惡論”的爭辯由此產生,因為“善與惡”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兩種論點,在現實生活之中隨處可見。

《厚黑學》把“性惡論”發揮到了極致,並以三種境界,用來劃分修習“臉厚心黑”之人:其一,厚如城牆,黑如煤炭;其二,厚而硬,黑而亮;其三,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書中所論,李宗吾僅看到第二種境界,對第三種境界避而不談,但明確指出此境界要在聖人之中尋找,所以,從《道德經》中的“聖人不仁”開始剖析,符合李宗吾對“臉厚心黑”的理解思路。

邏輯思辨,不僅是禪宗頓悟的關鍵,更是融會貫通“世間法”的關鍵。北傳佛教把智慧分為“根本智”與“後得智”,其中超越二元對立的頓悟為“根本智”,而對世間法的精通程度,就是後得智。運用“後得智”之人,對紅塵之中的普通人來講,呈現的外相,為《厚黑學》之中“臉厚心黑”的評定標準,是“性惡論”的體現。如為達成目的,第一種境界之人的思辨能力不足,歷緣對境時,臉皮雖厚但有被攻破的可能,心黑如煤炭但不被眾生所喜,而第二種境界之人,思辨能力強大,遇事前思後想,能獲得眾人支持,因此,臉皮厚且無法攻破,心黑且亮但被眾生所喜。當然,第三種境界之人已經接近“道”,此時即便“不仁”,也並非李宗吾認知的“性惡論”。

在現實社會中,各行各業的大成就者,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強大的邏輯思辨能力。他們在歷緣對境時,能通過一點蛛絲馬跡,推論到即將出現的結局,從而提前排兵佈陣,以應對即將發生的變化。如蝴蝶效應、多米諾骨牌效應等,完全是依靠決策者對事、物的分析能力,而這種思辨能力,是從世間獲得成功的重要訣竅。當然,術業有專攻,可能優秀的領導者,並不擅長物資管理、運籌帷幄、領兵作戰等,但對凝聚團隊與發展方向等的決策能力,肯定是超越常人的,而這些能力也是依靠思辨獲得。如《厚黑學》所述的眾多英雄人物,無一不是邏輯思辨能力過人,並非只懂臉厚心黑。

禪宗的“參話頭”,是訓練邏輯思辨的一種方法,使修行者在推演“善與惡、對與錯”的思辨之中頓悟見法。如參“唸佛是誰”這個話頭,是“參話頭”最常見的一種方法。修行者以“誰”為疑情,用“卡米諾骨牌”的推演方式,在“是非對錯”的思辨中逐步得到結論。即領悟“念頭支配身體,從而念出佛號;接而領悟念頭由心所生,但念頭與心,皆有“貪嗔痴”的習性反應;最終明瞭清除一切貪嗔痴等習性,方才見到“道”。這種推演方式,是本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經得起檢驗的。

“道生無,無生有,有生萬物。”在“道生萬物”的過程之中,道,是超越二元對立的狀態;無,是有二元對立的狀態;有,是二元對立顯現的狀態;萬物,二元對立極為明顯的狀態。以《厚黑學》裡面的觀點代入,第一種境界是“萬物”,第二種境界是“有”,第三種境界是“無”,而李宗吾對第三重境界尚且不能領悟,對“道”更無從談起。從第二種境界到第三種境界的過度,最方便之法是禪宗的頓悟,這也是當年六祖以一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獲得禪宗衣缽的緣起。

以“性善論”可以入“道”,以“性惡論”也可以入“道”,“神魔一念”由此而生。神與魔,歷緣對境時,當下產生的一念之中,“善與惡”是不相同的,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即強大的“靜觀”能力,可以在一念引發無數念時,從無數念頭之中,挑選出對當下合適的預判。比如一位成年人,頭腦的念頭遠比小孩子多,因此,成年人可以從小孩子的一言一行中,立馬判斷出小孩子的想法,接而對小孩子進行或善或惡的引導,最終達成自己的目標。普通人如同小孩子的境界,對境念頭少,成年人如同“神與魔”的境界,對境念頭多,而“神與魔”再朝前走一步,就可成為“與道合一”的得道者,此境界已經超越“神與魔”,即超越“二元對立”。

有人好奇,既然修“魔”可以入“道”,為何還要依“戒定慧”的次第,封閉慾望,束縛自己,苦行修道?為何不學習修“魔”者,縱情聲樂、享盡榮華?有關這個問題,普通人看到的只是表象。首先,拋開宗教界的“三世因果”,僅依靠“樂,是苦因”的觀點,就能理解追逐“世間樂受”者,不明“慾海無邊”的道理,而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必將墜入苦海。因此,修習《厚黑學》者,內心無一不是痛苦的,只不過痛苦的層級不同,爆發的時間不同。善,可以平息妄想、執著,降低慾望,不僅可以遠離“苦”受,更能加快入道的速度,一旦入道即進入宗教界的“天堂”,所以佛法的本質,是通過修行,今生遠離痛苦。

最後,此篇文章是以自己對“道”的體悟,從“道”反推《厚黑學》的三種境界,因此,加雜的個人論點較多,如有不足之處見諒。


執智 2019.01.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