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小時候看爺爺給人剃頭,總聽爺爺說“剃頭是門馬虎不得的技術活”,可如今,這門手藝卻因為追不上飛奔的城市節奏,正被新潮的美髮廳所代替。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因為不想淡忘,我們去尋訪了兩位常德的剃頭匠,或許通過他們,能帶你重回那段舊時光。

巷子裡的剃頭匠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今年七十多歲的趙師傅是巷子裡這家理髮店的主人。小店沒有裝修,一進體育路右拐就能看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從04年起,這家店開在這裡已經15個年頭了,屋內的陳設卻還保留著十幾年前的風格,時間好像在這裡靜止了似的。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桌子上擺滿了剃頭的工具,盡是些年輕人沒看過的新鮮玩意。最左邊“長條”形的叫蕩刀布,只有最傳統的剃頭匠還在用。

剃頭前刀在上面“蕩”兩下,刀就變得又快又利。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店裡最有年頭的是這副採耳的工具,旁邊是專門用來收納它的木盒子,看起來特別精緻。

趙爺爺笑著說“這東西的歲數可比我還要大喲,一百多年的老古董嘞!還是我三四十年前年做學徒的時候師傅傳給我的。”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今天店裡的生意不太好,一上午只來了兩個客人,都是來找趙師傅採耳。

趙師傅說“現在的年輕人都愛去環境好的理髮店囉,只有些老人不嫌棄,還願意來我這。”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趙師傅給人採耳的時候頭上還戴著探照燈。他的技術很好,一些客人為了剃個頭甚至能從十幾二十公里外的地方過來。

“這些客人都在我這裡剃習慣啦,所以再遠都要過來。”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每個剃頭匠都有自己獨特的手法,客人剃久了,“頭”就“認人”,換了師傅就不習慣。

慢慢的有了自己固定的客人,在剃頭的時候和這些熟客聊上幾句也成了他們繼續“剃”下去的理由。


朝陽路上的“釘子戶”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朝陽路的兩旁長滿了樹,即使是40度的夏天這裡也曬不到太陽。就在路口處,我們遇到了兩位一直在這裡理髮的陳爺爺。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72歲的陳爺爺就住在這條小巷子裡,退休後他就開始在路邊給人剃頭,今年已經是第21個年頭了。剃頭的價格也從以前的2塊慢慢變成10塊。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陳爺爺剃頭的工具很簡單,卻也現代化了很多,推子變成了電動的,但剃刀還是以前的老樣子沒變。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路邊的生意很好,一上午陳爺爺就沒閒著。推頭,修邊,打泡,刮臉,採耳,剪鼻毛···陳爺爺手法嫻熟,一整套流程下來十幾分鍾就能搞定,剃的又快又好。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其實老年人剃個頭哪需要理髮店那麼多花樣哦,我看這裡就蠻好啊,十塊錢一個,剃得又好又實惠。”剛剃完頭的楊爺爺嘴裡一直誇個不停的說。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巷子裡的另一位剃頭匠也姓陳,今年69歲,年紀小些,有老人帶著小孩來理髮的時候都會來他這裡。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小孩子愛動,我手快一些就不會傷到他們。”不一會兒功夫陳爺爺的攤子上又來了個要剃頭的小男孩。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忙著招待完這些客人,一上午的時間就過去了,好不容易閒下來,陳爺爺坐下抽起了煙。

雖然沒有門面,但他們每天都有固定的營業時間,上午七點到下午五點,中飯就老伴兒送,颳風下雨都不變。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也沒想過開個店,這樣就挺好,能給路過的老人行個方便,他們不習慣那種新式理髮店。趁我們還能動,賺點錢還能給子女減輕減輕負擔。”


時光變遷,老手藝正在經受考驗

城市裡的剃頭匠沒有複雜的工具,甚至沒有裝修,有的就直接擺在路邊,他們正在被一家家現代化的美髮店所替代,如今,只能在城市的角落裡尋覓到他們的身影。

大橋下,老城區裡······傳統的老手藝正在經受著考驗。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常德剃頭匠,講不出再見

這些匠人正在老去,可手藝卻無人傳承,只能隨著他們慢慢消失。只希望時光再慢些吧,讓他們消失的腳步能慢一些,再慢一些,也讓他們老一輩勤勞的生活方式能再留的久一點,再久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