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胃口不好、長得慢、便祕等問題多與脾虛有關 想要春、夏長得好 秋季是健脾好時機

都市快報訊 小怡(化名)今年5週歲,生得瘦小,個頭只有1.03米,體重31斤。跟同齡女孩子1.1米左右的平均身高比起來,小怡差了有將近10釐米,爸爸媽媽看著小小個的女兒直髮愁。

半個多月以前,小怡被父母帶到了浙江省中醫院兒科主任陳玉燕的診室。詢問孩子平時的生活習慣,陳主任得知小怡平時不好好吃飯,到了正餐的點,總是說吃不下、不想吃,可過了一段時間,小姑娘又開始喊餓,餅乾、薯片、蛋糕……小零食一樣接一樣。看了看小怡的舌頭,陳主任發現她的舌苔厚膩,臉色發黃,結合父母所說的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起來又有口氣的現象,陳主任判斷小怡存在食積、脾虛的問題。

明確問題所在,中藥調理加上外治穴位貼敷,兩週後,小怡的胃口有所恢復,願意吃正餐了,零食也比以前吃得少了。

脾為後天之本 孩子的生長髮育與脾密切相關

最近,陳玉燕主任感受到一個相對明顯的變化——門診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者少了,而生長髮育、消化系統、心理行為出現問題的患者比例相對增多。“因為疫情的關係,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等呼吸道疾病預防措施許多家長做得很好,呼吸道感染髮生明顯減少,而胃口不好、便秘、消化不良、生長緩慢等脾胃出現問題的患者原來就有,現在不僅有所增加,再加上原先高發的呼吸系統疾病相對變少,就顯得這一類問題更多見了。並且,在這些患兒中,大部分人的問題根源都出在脾虛上。”

為什麼孩子的生長髮育與脾密切相關?浙江省中醫院兒科李嵐副主任中醫師提到,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脾的強弱直接關係到其他臟器的強弱,關係到人整體的強弱。“‘脾主運化’,運化水谷,孩子有食慾進食,才能吸收營養;‘脾在體合肉,主四肢’,脾胃運化功能正常,為孩子提供生長所需氣血,才能使肌肉強健有力;‘脾在志為思’,脾胃健運,氣血充足,思維才能清晰、活躍。”

但同時,孩子的臟腑嬌嫩,脾胃之體成而未全、脾胃之氣全而未壯,因此,容易因為餵養不當、飲食不節等因素出現脾胃功能的異常。孩子脾胃功能相對薄弱狀態與快速生長髮育的需求不相適應,便容易出現脾虛。一旦出現脾虛,常表現為厭食、排便不規律、長期流口水、口臭、生長髮育遲緩等,嬰幼兒尤其容易有脾胃方面的症狀。

去年,浙江省中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王其莉曾接診過3歲6個月大的女童丹丹(化名)。據丹丹的父母說,從1歲多開始,女兒便經常反覆流口水。一開始,他們覺得挺正常,哪有孩子不流口水,可直到丹丹逐漸長大,上了幼兒園,別的小朋友都乾乾淨淨的,對比之下,才覺察出不對勁。

王其莉診斷後決定用穴位貼敷的外治方法為丹丹治療,在神闕、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上貼上健脾貼,每週兩次,每次貼上2-4個小時。治療兩週後,丹丹流口水的情況有所減少,一個月後症狀基本消失。王其莉囑咐家長注重給女兒進行飲食調養,建議第二年繼續用健脾貼健脾。

前不久,丹丹的父母又帶著女兒來報到了,據他們說,過去的一年裡,流口水的情況幾乎沒有再出現過,今年想再鞏固鞏固。

“病在脾,愈在秋”

秋季健脾,有助兒童健康成長

《黃帝內經》雲:“病在脾,愈在秋。”脾胃方面的毛病,秋天是最佳的調理季節。陳玉燕主任表示,俗話常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年春夏是孩子生長髮育的最佳時期,想要春、夏長得好,秋季的調理很重要,而秋季又恰好是調理脾胃的好時機。

9月22日,正值秋分,浙江省中醫院首屆“兒童健脾節”啟動,在昨天上午的啟動儀式上,兒科專家做了關於健脾的科普講座。關於孩子如何健脾,陳玉燕主任給出瞭如下建議:

1.飲食有節:飲食要做到規律,有節制,每餐七分飽,細嚼慢嚥,葷素搭配合理。切忌餵養過度,比如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容易上火,喜歡給孩子吃一些涼性的食物,其實並不合適,因為“脾喜溫”,涼性的食物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功能;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缺少“營養”,一味給孩子吃“肥甘味厚”之品,反而導致食積,不利於脾胃的運化。

2.藥膳調養:飲食對脾胃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家長可以適當做一些藥膳給孩子調養,藥膳食材一般都是選用藥食同源的藥材:如以大米小米為基礎,平常容易腹瀉的可加入茯苓、山藥、炒米仁等,有健脾化溼之效;平常容易便秘的可加入黑芝麻、核桃肉等,有養血潤腸之效;平常睡眠不好的可加入酸棗仁、蓮子肉等,有寧心安眠之效。

3.作息規律:按時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睡前避免使用電子產品,避免熬夜,培養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4.調整情緒:家長可以通過提高孩子察覺自身情緒變化的能力,引導孩子學習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

5.適當運動:每日進行適當運動,不宜過量,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另外,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如果需要中醫調理的,可選用中藥湯方內服調治、中藥膏方強脾防病、中醫食療日常養護等。對於服藥困難的兒童,還可採用小兒推拿、穴位貼敷等外治方法。”陳玉燕主任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