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生龍活虎,一開會就慫?3招,讓你開會渴望坐前排,躍躍欲試

01職場中的差距,開會時就可能被拉開

職場中混得好與差的人,通常看他開會坐的位置就能區分出來。

公司裡的職員小王和小李是同一年入職的應屆畢業生,剛開始兩個人的業務能力不相上下,彼此的人際關係也處理得很好,但3年過後小王晉升為部門業務主管,而小李不但原地踏步,而且還差一點因在開會期間開小差被辭退。

相近的入職年齡、相似的任職經歷,相同的工作環境,3年過後卻出現了巨大的反差,除了外界因素,主要還是個人的主觀因素在起決定作用,而主觀因素反應在外,就是開會時的表現。

每次公司組織開會,小王總是習慣於帶好筆記本,提前10分鐘進入會場,並儘可能地坐到了會場的前排,每次會議結束,小王都能將開會內容記得準確而又完整,有時候部門經理記不準的地方,都要找到小王,確定一下,時間一長,小王給全公司的印象就是做事認真、踏實,辦事靠譜,不落項,讓人放心。

而小李則不同了,每次開會,總是踩著點兒來,有時甚至領導都入會了,他才姍姍來遲。入會後,專挑會場後側的犄角旮旯、不顯眼的地方入座,因為所選的“地勢”便利,小李便時不時地放鬆了個人的會場紀律,一會兒擺弄會兒手機,一會兒翻幾頁閒書,整個會議時間到他那裡卻成了休閒時光。

直到有一次被公司領導點名回答問題、且捱了批評,他才在一段時間內有所收斂。結果,沒到一年,小李的職場形象一落千丈,各級領導都不願意、也不敢將重要的任務交給一個開會走神、總往後靠、往後躲的消極員工,而小李也知道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些岌岌可危了,但後悔已經晚了。

平時生龍活虎,一開會就慫?3招,讓你開會渴望坐前排,躍躍欲試

一家社會學研究機構在10家公司做了這樣的測試,觀察公司員工在開會時,完全自主地選座入座的情況:結果有97%的人選擇了坐在後面,坐第一排的人只有3%,經過週期1年的持續跟蹤觀察發現,願意坐第一排的3%的人幾乎都是公司的中高層以上管理人員及工作出色的優秀員工,是公司的核心員工,而其餘的自主選擇後面的97%員工當中,又有近8.5%的員工,工作消極怠工,平時自我要求放鬆,自由散漫。

通過調研數據,我們發現往往坐後排的員工,不但位次靠後,工作狀態與績效也同樣低下,那麼這篇文章,我們就從開會往前坐還是往後坐這個現象,分析一下職場上混的好和混不好的人背後不同的心理特徵,以及咱們該如何去改變。

平時生龍活虎,一開會就慫?3招,讓你開會渴望坐前排,躍躍欲試

02開會總往後躲,暴露出你的心理特徵

處於職場當中的人員,尤其是行政辦公人員,每次在組織開會時,通常都會遇到一種現象,即,除非明確要求,或者會議前排擺放桌牌指定人員前排就座,否則,80%的人都不會往前坐。如果沒有專門人員進行會場坐次安排,前排很可能就是空著,給人感覺很尷尬。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開會總往後躲這一表面現象隱藏著4個深層次的心理特徵。

一是等級心理。一般來說,一個組織的關鍵人物或重要人物在到會時,總會選擇前排就坐。但有一些無足輕重的人,覺得自己也不是什麼老總,也不是什麼副總,也不是什麼總監、經理,喜歡在開會時自動選擇後排或角落入座。

他們會覺得坐在前排是搶風頭,甚至還會引起某些重要人物的反感:你是個什麼官還坐在前排?而選擇後排才會覺得符合自己的職位或身份。有句老掉牙的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總是持有這樣心理的員工,三年、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往往都與提職加薪無緣無份,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就沒有向更高、更好的發展方向發展,現實當中,又怎麼可能體現在實際行動當中去呢?

二是折衷心理。自古以來,中庸之道一直是大多數國人身體力行的處世哲學,它要求人們無論做什麼,都不要鋒芒畢露,隨大流最安全。於是,開會時坐“群眾中間”就成了不少職場人士的最自然選擇。

此外,人們往往認為,坐得靠前,就是想引起別人,尤其是領導的注意。有些人甚至覺得,開會時坐前排,用意在於巴結、奉承領導。為了不讓同事誤解,許多人開會時也會選擇離領導遠一些。職場當中,遠離了領導,就意味著放棄了提升,凡事講求大概齊、差不多,以一種佛系的心態來對等職場,便很難再有出彩的表現了

平時生龍活虎,一開會就慫?3招,讓你開會渴望坐前排,躍躍欲試

三是偷懶心理。很多人在一起開會,如果坐在前面,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注意到。如果打個電話、玩玩手機、塗塗鴉、跟旁人耳語說笑一下,腦子開會小差,多不方便啊,還是坐在後面的好,這或許是許多職場人士往後排坐心照不宣的想法。

在這些人心裡,對於開會需要記錄的內容,會議結束後,如果遇到上級抽查,可以及時跟其他同事借用一下,或者自己再補記一下,如果沒有檢查之類的,那麼,筆記什麼的,則完全可以不用寫了,豈不是美事一樁。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你現在所偷下的每一筆懶,到時候都會成為自己成長進步難行的一段路,有時甚至還是要加倍奉還的

四是厭煩心理。在開會總往後坐的這類人當中,有不少人認為很多組織召開的會議,都是無病呻吟,沒有什麼用途。他們討厭開會,憎恨開會,他們認為開會就是浪費時間。平時工作非常忙,連喝水如廁的時間都沒有,哪裡還能看得上“開會行為”。於是,他們選擇坐在後排,作為一種對會議“無聲的抗議和蔑視”。而且,如果時機“成熟”的話,他們還會選擇溜之大吉、走為上策。

職場裡,會議也好,工作也罷,喜歡不喜歡都不是隨個人的主觀意願而轉移的,都需要認認真真地去完成如果遇到好處就上,碰到壞處就藏,那麼,最終的結論,只能說明自己越來越不成熟,僅此而已

以上,上述4 種心理因素基本上涵蓋了我們一些職場人開會總願往後坐的主要成因。而持有其中一種或幾種以上心理的我們,很難在職場當中掀起太大的波瀾,且長期來看,對我們的職業發展也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對於剛走出校園不久的職場新人,會議不僅是領導和同事考察你的場合,也是提升自己業務水平能力的平臺,因此開會不提前做好準備,不願意發言且永遠坐在後排,那麼,最終,很可能自己在職場也永遠坐在最後一排,即使一時間躲過了領導的目光,但卻躲不過公司上下長久的眼光

平時生龍活虎,一開會就慫?3招,讓你開會渴望坐前排,躍躍欲試

開會坐後面,這個現象雖然看上去不是什麼大事,但是,足以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和心理。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如果把會場比作升職場,一直坐在後面的人,想坐到主席臺上的機會將會變得更少。80%的人想做後面,這就說明了這80%的人,更上一層樓的機會減少了,機會留給了20%的人,二八現象就是這麼體現出來的。

有時你看著別人升職、加薪,心理酸溜溜地羨慕嫉妒恨,但是,如果你連開會都不願意往前坐,重要的事情領導會想交給你去做嗎?

03往前坐,越靠前,越幸運

我們前面講了往後坐的人心理特徵,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開會往前坐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

開會往前坐,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自信,體現了一個人的成熟,體現了一個人的責任心和上進心,體現了對工作的重視和認真。想改變自己的職業命運與從業境況,不如從開會坐前排開始。

會場即是職場,不要拒絕表現自己的機會,開會是所有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職場人士要明白:現在所在的坐位即是你日後的職位預兆。對此,建議把握3個效應:

一是跳出定位效應。定位效應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自己選定的角色位置不因其他因素而發生太大變化的現象,稱之為定位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曾對此作過一個試驗:在招集會議時先讓人們自由選擇位子,之後到室外休息片刻再進入室內入座,如此五至六次,發現大多數人都選擇了他們第一次坐過的位子。

有這樣一則例子,一家公司每次開會,老員工D則坐到會場末位,這是他常坐的老位置了。他負責人資行政後勤什麼的,一般沒什麼很多的事情,因而常坐在這裡。有時領導在上面講,他下面打瞌睡。這是老員工D的座位定位,也同時是他的職場定位​。

而員工A則徑直走到前面靠近領導的位置,他明白坐這裡,更容易引起領導的注意。因為來得早,業務已相當嫻熟了,很多新手都是在他的帶動下,業務由生到熟的,在公司也博得一些聲望。年富力強的A坐在這裡,大家已儼然他是“準領導”了,而這也是員工A的座位定位、職場定位。

半年後,果然A提拔做了銷售經理,而D因業績屢屢倒數而最終被公司辭退。由此,能夠看出,對個人的座位選擇,往往就是個人職場​前途的選擇,而要改變這一切,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將自己從後排的座位中跳出來,給自己一個心裡暗示​,我不想落後, 不坐後排。

二是強化曝光效應。心理學家費希納(Gustav Fechner)在1876年最早對曝光效應進行了研究。 而心理學家鐵欽納(Edward B. Titchener)認為人們看到熟悉事物的出現會感到“如沐春風”,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曝光效應所能帶來的好處。

所謂的曝光效應(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又稱多看效應、暴露效應、接觸效應等等,它是一種心理現象,指的是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會心理學又把這種效應叫做熟悉定律。

而這與往前坐還是往後坐有什麼關係呢​?顯然,往前坐會增加接觸的機會,往後則意味著自我放棄​。

打個比方,如果你中意某個女孩,經常在她身邊晃悠,或者乘機靠近她對你都是有好處的。如果你們兩個能一同上課,或者她上班的位置離你不遠,或者你經常能在健身房看到她,這些暴露都能幫助你提高在她心目中的好感。她第一次看到你的時候,或許只給你打50分,但在健身房多次看到你之後,她或許給你打80或90分。而你幾乎還沒采取任何追求行動呢。

而如果一味地往後躲,向後站,別說討好女孩,就是與女孩接觸的機會都沒有,怎麼可能會有後來的深入發展呢​。

再看一下,我們周邊的職場,那些願意坐在前排,認真傾聽會議的員工,會讓領導感受到你對會議的態度,你有更多與其眼神交流的機會,能夠獲得更多發言和混臉熟的時機。

而參加會議的真諦是啥?就是存在感,既然來了,就參與進來,沒有給領導存在感的人,可以說,今天這場會你就等於白來了。

上課時試著坐第一排,開會時試著坐前面,人多時,嘗試坐在更顯眼的地方,你會發現時間久了,變得不止是位置,還有高度

平時生龍活虎,一開會就慫?3招,讓你開會渴望坐前排,躍躍欲試

三是避開從眾效應。從眾就是指由於群體的引導或施加的壓力而使個人的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標榜自己有個性,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瞭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自己不太瞭解,沒有把握的事情,我們一般都會採取“隨大流”的做法。有時候處於無奈也會“隨大流”。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例子,講的是在計劃經濟年代,一個人在街上閒逛,忽見一長隊綿延如龍,趕緊站到隊後排隊,唯恐錯過什麼購買緊缺必需品的機會。等到隊伍拐過牆角,發現大家原來是排隊上廁所,才不禁啞然失笑,自覺貽笑大方,趕緊悄然退出隊伍。

回到開會當中,這裡也不排除有些參會人員,在進入會場後,本想往前坐來著,但看到大多數人都往後坐,自己也沒必要去​出那個風頭了。

往後坐儘管不排除存在著無意之舉,但倘若長時間地不能擺脫這一效應的束縛,久而久之,必然會在潛意識裡影響到個人的工作狀態,擇業標準。

日常求職,不少職場人也容易出現類似“擇一個崗位定終身”的問題。比如,求職者看到其他同事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崗位,索性不管專業對不對口,不管自己有無興趣,也採取飢不擇食的方法,隨便找了一項工作,並延續下去,很少願意輕易改變職業,從眾效應對求職者職業生涯的影響是無形的,也是巨大的。​

平時生龍活虎,一開會就慫?3招,讓你開會渴望坐前排,躍躍欲試

04結語

場中的機會永遠不是遇到的,而是爭取到的。不要像坐後排那樣,只是一味等伯樂來慧眼相識,盼劉備三番五次來邀請,沒有結果便開始自我放棄,正確的做法就是如果自己行,就要往前站,闡述你的競爭綱領,讓老闆看到你應有的職業態度,發揮出你極佳的工作狀態。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當中所言,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這一次,主要與大家共同分享了“職業態度”這一話題。首先,介紹了不同的坐位選擇,能夠看出不同的職業態度,接下來,講了“坐後排”所折射出的職業態度,最後,列舉了改善我們職業態度的3種做法:

是跳出“定位效應”,不要讓你的職位由你選擇的座位來決定,更不要使會場當中的“往後坐”與職場中的“向後轉”划起等號,果斷地跳出來,往前坐,你會發現其實前邊的風景如此美麗。

是強化“曝光效應”,如果想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重要的領導認識你、賞識你並重用你,就需要與之“混”個臉熟,為此,你就需要往前站、坐前排,這樣才會增加見面交流的機會,也就是增大了“曝光率”,也就意味著你離提職加薪可能會更近一些。

三是避開“從眾效應”,少數服從多數並非適用於每個場合,跟風往後坐就是一個例外,講真,倘若一名職場新人不明就裡跟著職場“老油條”往後坐,那他很可能會“輸”得很慘,要堅信,真理也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我不從眾,故我在。

願職場當中願坐後排的人,早日起身走向前排,改變座次,改善心境,提職加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