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可以訓練的

寫作這件事可以說是困擾了許多人,有次我去看病時,醫生的女兒剛好在寫作文,小女孩大概是讀三、四年級的年紀。她坐在桌前半個小時了,什麼都寫不出來,小女孩說,“媽媽,我可不可以看作文選參考一下?”醫生說,“不行,這上面要求寫著,不能抄襲,你要自己寫。”小女孩快哭了,很委屈的說,“我就是寫不出來嘛。”


這讓我想起了,我小學的時候也是這樣,每次都是看作文選,沒看是寫不出來的。到了高中還是一樣沒長進,每兩週一次的課堂作文,我是能逃則逃,這八十分鐘太難熬了,寫不完還會被老師約談,有時候乾脆就不寫了。


作文寫不出,其實還是積累不夠,沒有可寫的東西。葉聖陶先生在《怎樣寫作》這本書中提到,寫作難不難決定在動筆以前的準備功夫怎麼樣。準備功夫夠了,無所謂難;一點準備也沒有,或者準備不到位,寫的時候樣樣都從頭開始,當然就難了。《怎樣寫作》這本書,介紹了關於寫作的經驗與技巧,對想要學習寫作的人來說很有幫助。


寫作是可以訓練的


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


很多人以為閱讀和寫作是兩碼事,其實不然,寫作是基於閱讀的。李澤厚說,“讀書要博、廣、多,寫文章卻要專、細、深。”沒有大量的知識輸入,寫文章的時候就不能下筆如有神,專、細、深就更別提了。但是閱讀不能馬馬虎虎,《怎樣寫作》這本書裡提到,不好的閱讀習慣會影響到表達,也就是寫作能力不容易提高,所以閱讀一定要認真對待。


二、寫作要求誠


你是否有過,拿著筆盯著本子,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的時候,勉強自己去寫偶爾也是有的,但這種情況寫出來的東西,往往自己也會覺得很沒有水準。抑或受了別人的文章影響,無意間去模仿,寫下來的跟別人的沒有兩樣。這樣寫出來的文字既沒有經過自己思考,也不是自己的感受,這樣的寫作並非真的必要。


寫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寫出來的文字必定是跟生活實際狀況相關聯的,每個人的思想和情感又各不相同。主觀的情思和客觀的事實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作者賦予自己筆下文字的意義當然不可能完全一致。


我們想表達的,所寫出來的,自有它的根源,這根源來自我們的思考、見解,是區別開自己與他人作品的地方。因此,寫作要誠實的寫出自己的話來。


寫作是可以訓練的


三、寫作前的準備工夫


所有的社會實踐全都是寫文章的準備工夫


《怎樣寫作》這本書中,提出了以下三個準備工夫:


1、養成精密觀察跟仔細認識的習慣


季羨林先生說,“蒐集資料最常見的辦法是使用卡片,把自己認為有用的資料抄在上面,然後分門別類,加以排比。”既然寫作來源於生活,那在生活中就要留心記錄,現在我們用手機記錄也很方便。這樣隨手記錄下覺得有用的資料,再加以組織,把材料具體化,材料不空浮,文章才具有說服力。


2、養成推理下判斷都有條有理的習慣


這裡的推理判斷議論文中使用的更多。書中說,“議論的路徑就是思想的路徑,而判斷就是既已證定的假設。”當我們想發表自己的看法時,要能夠說出得到這個看法的依據和路徑來,須得有理有據,真實可證,推理正確,才能作為我們論述的依據。


而得到判斷的路徑,就是歸納和演繹兩個方法。歸納法是通過分析許多的事實,從中得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演繹法是根據一個人已共喻的依據,由已知的部分推知出未知的部分。這兩個方法有時要一起使用,才能得出判斷。


3、養成正確的語言習慣


正確的語言是,說出來的正是想要說的,不走樣,不違背語言的規律。


語言不走樣,就是寫下來的文字跟內心所想是一致的;不違背語言的規律,就是一切按照約定俗成的辦。語言正確無誤,才能傳達給讀者。平時對詞彙要認清它的意義,對語法的結構要正確掌握,下筆寫的時候才不會含糊其詞,句子才通順。


這些準備工夫要在生活中慢慢養成習慣,久而久之,寫文章就能自然了。


寫作是可以訓練的


四、熟能生巧


在基礎上下了工夫,逐漸發展開去,卻就成了藝術跟文學。舍此之外,沒有什麼捷徑。


《木炭習作和短小文字》這一章節中,用畫畫來舉例,學美術的人最不感興味的就是木炭習作。但木炭習作不僅要畫的像,還可以訓練線條,使手腕漸漸熟練起來。我的一個學油畫的朋友,他對畫畫熱愛的程度令我佩服,除了吃飯睡覺,基本上是待在畫室。他跟我說過,“誰在剛畫的時候都會面臨能力不足的問題,多畫些就好。”

寫作也是一樣的道理,沒有誰一開始就能寫的很完美,文學的木炭習作就是短小文字,多寫多練,磨刀不誤砍柴工,到了純熟的時候,寫作就不難了。


約翰·麥克菲說,“

真正能教會你寫作的,是寫作本身。如果你有志於此,就動筆去寫,並完成它。寫這篇文章會讓你意識到一些東西、收穫一些經驗,然後你開始下一篇,這樣,你就又進步了一些。寫作最好的老師,還是寫作。”把寫作當成吃飯、睡覺一樣的生活常事去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