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豆瓣13年,我是你們所謂的文藝青年

  • 友情提示:本文共2600字,而且沒什麼配圖,閱讀可能吃力。

Saying:

豆瓣鵝組在10月6日被雪藏了。

這並不是什麼大事,大事是,豆瓣廣播也同時不能更新了。

仍然可以發送,但是無法顯示在首頁的信息流中,僅僅自己可見。

換言之,對於使用豆瓣的人而言,主頁的時間停止在2019年10月5日。

我的很多朋友都不能接受這一點,甚至有些出現了戒斷反應。

和我一樣,他們大多數人都用豆瓣十年以上,是豆瓣的深度用戶、依賴豆瓣,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所謂的文藝青年。

在我們最初使用豆瓣的年月裡,尚沒有微博、更沒有微信,Google還沒有退出中國,聽歌的還用Mp3——豆瓣一路堅持到今天,很厲害了。

當然,有一句老生常談,今天的豆瓣,早不是原先的豆瓣。

1、60萬+小組鑄就的“兩個豆瓣”

豆瓣成立於2005年,最初由阿北一個人運營,是為數不多沒有“模仿”外國網站的中國原創Web2.0網站。

互聯網觀察者將2012年視為豆瓣的分水嶺。那一年豆瓣的日均PV在1.6億。而如今豆瓣的日均PV在10億,小組是最活躍的部分。

在最初,小組更像是大學BBS。租房、寄明信片、討論旅遊路線…… 第一個被雪藏的小組是“南方週末”。2008-2009年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父母皆禍害”小組。小組成立於2008年1月18日,幾百名年輕人聚在一起控訴過分控制的父母,後來引起媒體關注,屢屢被報道、被批判。到2017年6月小組被雪藏之時,這個小組已經有12萬成員了。但人數雖多,這個組的喧囂之時已經過去了。

另一個很著名的組是“我們代表月亮消滅居心不良的樂手”,討論樂隊八卦。小組成立於2008年10月8日,最初的幾年這裡也是小圈子聚集地。當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朋友週末聽了場演出發了個狀態,週一就被人在這個小組裡嘲笑了,總體來說,當時都是一小小撮人,幾場演出下來,大概組員都能見個

七七八八吧。這個小組後來也被雪藏了,如今有22萬成員。拜《樂隊的夏天》所賜,不斷有人想進這個小組,只要在微博上發一句月亮組,就有5個以上人“求拉”。

2010年左右,我已經意識到,混小組的豆瓣用戶和使用書影音的豆瓣用戶可能面對的是兩個豆瓣。當時那位讓我意識到這種差別的朋友,他標記的書影音總共不到三位數,上豆瓣只為“我們愛講冷笑話”、“八卦來了”這幾個小組。

2010年成立的“八卦來了”在2018年被整改,成為炙手可熱的鵝組,如今是營銷號的必爭之地,一到重要時間節點總會被禁止發言。其他幾個吃瓜組也成為娛樂營銷的重鎮。

最近一年半因為工作,要經常去那些娛樂討論小組觀察動態。在一個討論最為激烈、戾氣最重的帖子下,我好奇關注了其中一個“刺頭”。沒過多久Ta發來私信:關注你的人好多啊,你為啥關注我呢?

我心說,還不是想做人類學觀察?但是後來發現,關注Ta沒有任何的意義。Ta不標記書影音,沒有廣播動態。我們使用的是徹徹底底的兩個豆瓣。

2、我和豆瓣的13年

我在2006年6月30日註冊的豆瓣,如今已經整整13年。最初一批的豆瓣友鄰都是系統推薦的興趣相同的用戶,現在他們中的一些人還活躍在這個網站上。我看著他們換工作、裝修、生孩子,感覺目睹了人生前行的軌跡。

我雖然沒能和晚晚一樣成為網紅,也沒能和木衛二一樣成為人人知曉的知名用戶。但在豆瓣上寫過影評、建立過小組,創立過活動,連載過專欄、參加過徵文比賽。在媒體實習的時候用豆郵聯繫過採訪對象,並且還成功了。

2009年夏天參加過兩次活動,一次是參加一個討論會,基本上在座所有人都拿豆瓣做例子,當時最紅火的小組是國貨小組。還有一次去豆瓣開會聊合作,順便提了豆列編輯中的一個不方便的地方:當時的豆列編輯只支持在豆列頁面添加條目地址,而不支持在書影音條目頁面一鍵添加。豆瓣的工作人員非常認真聽了我陳述問題,沒過多久,條目頁面就多了一個“添加到豆列”的按鈕。

後來我目睹過豆瓣的種種變化:

豆瓣九點關閉,幾年後博客時代徹底宣告結束;

豆瓣FM出現,經過一系列口味調試,成為最瞭解我音樂口味的產品;

豆瓣音樂人捧紅了一批獨立音樂人,邵夷貝、好妹妹都在其列;豆瓣閱讀成為了出版和寫作的平臺……

這些都是留存至今的成功產品。

試錯的經歷也不在少數:

阿爾法城開啟又關閉,已經被承認是一個失敗的嘗試;豆瓣足跡被阿北承認抄襲了窮遊的數據;

關停的豆瓣小站曾經是我認為還不錯的產品,但是要用豆幣(大概是這個名詞吧),我並不懂其中邏輯;

後來豆瓣東西的商業化能明顯看出商業化的嘗試,但也沒有太大聲響。

豆瓣也錯過了移動互聯網的最好時間,2012年,豆瓣把諸多功能分散在多個app裡,直到三年以後,才有了一個名叫“豆瓣”的app。在

微信和微博大行其道的時代,豆瓣的微信和微博運營也有蠻多槽點的。

能看到豆瓣仍在做各種努力:話題和熱門話題嘗試靠近知乎的問答和微博的熱搜,但運營得一直尷尬;豆瓣時間和豆瓣電影的Pro嘗試趕上知識付費的潮流,但是現在知識付費做得好的有幾家?

豆瓣曾經上線過一個“小事”功能,最後被摺疊,入口挪到了一個不顯眼的位置。互聯網觀察者們分析,這一功能因為和廣播/日記沒有形成信息流(動態)上的互聯互通,變成孤島。而我的分析則是,這個產品無法形成具有信息含量的產出,因而是雞肋。當然還有一點,能分享雞零狗碎事情的地方那麼多,我何必非要選豆瓣?

3、我喜歡的豆瓣

是的,我仍然喜歡豆瓣,將這裡作為一個稍有點情懷的棲息地。

一方面當然是習慣。習慣在閱讀和觀影之前查看評分,習慣在想不起某個演員名字的時候搜索作品,習慣在同城查找活動。如果說2006年剛發現這個網站的時候,這些功能還顯得粗糙,那麼經過十餘年的打磨和運營,它變成了一個完善的數據庫,難以被取代。

另一方面在豆瓣,你能真正遇到因趣味和作品而欣賞的人。他們分享自己讀過的書、看過的paper、做過的研究,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僅僅是立場)。在這裡不僅僅標記生活,記錄下吉光片羽,也能延伸出系統的閱讀和了解,這在其他SNS向的網站上是很難做到的,也並不是互聯網發展的大勢所趨。

原先在跟人約會前,我進行互聯網挖墳的第一站就是豆瓣。這樣很容易看到Ta的喜好,往深了說,甚至很容易看到Ta的修養,知道Ta是一個怎樣的人。

曾經是豆友後來變成了現實生活中朋友的人有很多,非常多。就在最近我還在餐廳吃飯偶遇了一位多年未見的朋友,我們在十幾年間彼此的唯一聯繫就是豆瓣上的動態。

這些我認識的、喜歡豆瓣、仍然使用豆瓣的深度用戶,有產品經理、有高校老師,也有廣告和金融從業者。他們都是文藝青年嗎?並不全是吧。

就像我的朋友57主編在《單讀》的刊首語中寫下的,很多人都會與“文藝青年”這個標籤鬥爭良久,最初是因為“文藝”,之後是因為“青年”。但我願意認為,他們不管是不是文藝,還是不是青年,他們都是有主見、有趣味的人。

就像很多年前看《月滿軒尼詩》,潔具行售貨員和電器行小老闆見面,因為偵探小說而擁有了共同話題,這是我心目中豆瓣的標準用戶,也是豆瓣用戶交流的模式。

微博:@水母

豆瓣:@jellyfish

轉載及工作請聯繫:jellyfishwang@gmail.com

請勿私自轉載

當然,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我用豆瓣13年,我是你們所謂的文藝青年
我用豆瓣13年,我是你們所謂的文藝青年

微信ID:jellyfishdia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