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與自己和碎

活在當下,與自己和解

■ 陳魯民

人年輕時總喜歡與自己較勁,跟自已過不去,逼著自己幹這個,幹哪個,想想看,這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年輕就有無限的可能,精力充沛,生機勃勃,不知天高地厚,還有大把時間可以揮霍。

逼自己一下,就會發現自己的潛能;與自己較勁,就可能使自己提升;跟自己過不去,就是在逼自己更優秀。

舉凡那些事業成功的傑出人物,大都是自己把自己通出來的。

杜工部逼著自己“語不驚人死不休”,逼出個千古詩聖;李清照逼著自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逼出個婉約派女魁首;齊白石遮著自己每日作畫, “不教一日閒過”,逼出了個國畫大師;周恩來逼著自己“為中華能起而讀書",逼出一個大政治家……

然而,對大多數人而言,到了一定年齡後,就要學會一件事:與自已和解,不要再逼自己,再與自己較勁,再和自己過不去。

因為,歷經歲月洗禮、飽經論桑的你,閱人無數,經事萬千,該試的你都試過了,該折騰的都折騰過了,對自己有多大能耐、能吃兒碗乾飯已瞭然於胸,早已不應再做存秋大夢。

學會與自己和碎


事實證明,不論怎樣努力奮鬥,或限於才華,或面於性格,或受制於能力,有些事情你就是幹不來,有些工作你就是不在行,有些職位你就是不勝任。

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勉強自己,逼著自己拿血肉之軀去撞牆,去“跳起來摘果子";更不要再盼望會出現奇蹟, “天上掉餡餅”。

你應該知道王寶釧的繡球不會砸向你,周公瑾的機遇不會輪到你,要準備接受“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結局。

當然,這個“一定年齡”,也是因人而異。

對多數人來說,人到中年萬事休,多已心力交瘁, “見慣秋月春風”,更無非分之想,那就要及早與自己和解,放下名韁利鎖,看淡身外之物,忘卻雞蟲得失,給自己鬆綁解套,老實本分地幹好自己能幹、該乾的活兒,不再逼自己去做勉為其難的事。

學會與自己和碎


若再灑脫一點,還可學學陶淵明,不逼自己為五斗米折腰,寧可丟了官印,卸了官袍,通跡山林,耕讀自娛,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快哉悠哉。

也有人不知老之將至,一輩子都不肯與自己和解,終生都在逼自己“壯懷激烈”,永遠保持“更上層樓”的態勢。

從曹孟德的“老驥伏楊,志在千里”,到辛棄疾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從陸放翁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成輪臺”,到顧炎武“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他們依舊慷慨激昂,氣衝斗牛,其實早已心有餘而力不足,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自我激勵。自然,那也是一種人生選擇、一種別樣活法,人各有志,自得其樂就好。

與自己和解,有時可能會不無痛苦。

似乎放棄了一輩子的追求,降低了自己的人生標準,爭強好勝了大半生,突然變慫了,不求上進了,混然眾人了。其實不然,你只不過丟掉了不可能的虛幻,接受了活生生的現實;放棄了玫瑰色的夢想,腳踩在堅實的黃土地;認可了真實的自己,同時也換回了早就該享受的輕鬆與愉悅。

與自己和解,並非自甘平庸,而是自知之明的表現。

達觀而論,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即便是奮鬥終生,用盡洪荒之力,當將軍也成不了霍去病,做學問幹不過錢鍾書,蓋房子爭不過王健林,學游泳超不過博同慧、那就別難為自己,逼著自己去幹不可能完成的事。

反之,勇於與自己解。承認自己能力不足,原諒自己才具平平,理解自己天賦有限,因而愛惜自己的寶貴身體,珍視生命的每一分鐘,做一個平平常常又期路實地的人,或許會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快樂。

學會與自己和碎


作者簡介

學會與自己和碎


學會與自己和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