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特有的桃花情結,折盡三生,遇一世桃花

初春三月,氣溫陡生,春暖花開的季節。山坡上桃樹掛滿了花骨朵兒,含苞待放,枝頭已經一朵埃一朵開始開放,擠滿了整個樹枝。一陣微風吹過,桃花特有的香氣迎面佛來,隨風飄過的還有那麼幾朵花瓣。彷彿走進陶淵明“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中,又如進入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大林寺中。

中國人特有的桃花情結,折盡三生,遇一世桃花


中國人的桃花情結從開始就未停止,桃花在人們的心目中一向是美好的、長壽的、春天的象徵。在古今詩文詞曲中多有涉及,其中既有美麗的傳說,又有典雅的故事;既有絢麗的詩詞,也有平實的文句,無不顯示出中國人特有的桃花情結。在三千年來的古典詩詞中寫桃花的篇章不勝枚舉,僅一部《全唐詩》,其中以桃花為主題的詩作就有近兩百首,如果加上詩中牽扯到桃花的詩,那就更多了。

桃花生長習性本與梅類似,但其生長勢與發枝力皆較梅為強,然而花而不能持久,約自20齡起即始趨衰退。桃花早春開放、報到春天,又匆匆落紅,引起很多文人各自不同的感慨與心緒。如元縝《桃花》“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張旭《桃花溪》“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林黛玉的哀嘆“桃飄李飛”都各抒心中曲,各達意中情,各盡其妙。 正是桃花的短暫美麗而勾起人如此的一番情調。

中國人特有的桃花情結,折盡三生,遇一世桃花


大自然的桃花一年又一年,開了又落,落了又開,但是詩歌中的桃花,詞語中的桃花,漢語中的桃花卻一直盛開著,飛舞著,笑著,哭著。打從《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開始,桃花就從來沒有開敗過:

桃樹也許是散落在人間的仙枝,是哪曾經在西王母園中要等三千年才開花,再等三千年結果,還要等三千年才成熟的蟠桃的靈樹。她散落人間後必將自帶仙氣。《山海經》所記述的夸父逐日:“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一片桃樹林)。這一片五彩雲霞一樣的、鬱鬱蔥蔥的桃林,終年茂盛,人稱桃林塞,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的鮮桃為人們解渴,讓人們能夠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這正是中國人,尤其是漢代以後的詩人文人們偏愛桃花的重要原因,短暫的嬌豔的桃花和長生的夢想糾纏在一起,與道教文化交叉在一起,形成一道中國獨有的帶著仙風道骨的桃色風景。

中國人特有的桃花情結,折盡三生,遇一世桃花


桃花花期短而且又很常見,本來不該讓人有過多的留戀,然而桃花卻高潔、明豔的性格和風骨,必將演繹一切明明沒有安排卻又恰到好處的相遇,盛開的桃花外迷人,讓人戀戀不捨,再見已歷七世,當難免有一絲悲傷之氣。這種唯美使人喜悅有桃花相伴、悲傷時時候浮現桃花面、困擾時候有桃花解憂,三世相遇偏愛桃花,充滿了桃花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