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争论的中药毒副作用

近几年随着中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被指出存在肾毒性,肝毒性,等等之类的。这些话题被中医黑们揪住不放,成为他们攻击中医的武器。前几年关于中药马兜铃的事件,在知乎上可是吵得不可开交。那么这么多中药有毒性还能用吗?这个所谓的毒是我们理解的毒嘛?

被争论的中药毒副作用

中医的"毒"与西医的"毒"

中医讲毒性,多指某种特性,比如"热毒"、"火毒"。然后治疗上经常有清热解毒之类的话语。毒在中医里面太常见了。但是现在科学指的"毒"多指某种作用,有一种对人体有不好的作用,对于组织或者细胞具有损伤作用的物质叫做"毒"

本来嘛,常言道"是药三分毒"。没毒怎么能成为药?对中医黑来说,西药有毒吗?他们应该不想这个问题。他们脑子里装的都是西医即科学,即使有毒也是合理的。西药有毒吗?当然也有毒了。那为什么要吃西药?因为要治病嘛。那么,吃中药有点毒又有什么奇怪?

众所周知,中药主要使用的就是草木自然之属。如果自然之物没毒,那神农氏是怎么死的。传说,神农氏是日尝百草,被毒死的。但并不是百草皆可入药。当然,植物药也是有毒的,没毒怎么能治病呢。再接下来问,食物是不是就一定没有毒?难说。其实,很多食物都是有物的,而且这些毒是实实在在的毒物。如:马铃薯发芽就含有龙葵素,未成熟的番茄也含有龙葵碱,新鲜的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生芋头含有的皂甙也有毒,这些成份都是明确的毒药。

被争论的中药毒副作用

但是中药并不仅仅是一颗植物,它要成为药之前还有很多条件,采收的季节,炮制的方法。使用的剂量等等。我们不排除一些植物里面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是不能拿这个标准来批判中医中药吧。那不就是典型的双标嘛。

对于这样的问题,中医里面很多,马兜铃科的药用化学分析确实是有某种成分马兜铃酸,可能有引起肝损伤,我们中医辨证论治,马兜铃长期使用,治疗咳嗽是效果非常好,但是咳嗽一好转就不用马兜铃了,因为这些年风云不断,中医里面治咳嗽的药也很多,我就根本不用它,把它从中医药典里面去掉,也不影响中医辨证论治,这是一个。

第二,我们要反思,中医的药有些可能有副作用,或者可能有不恰当的用,或者有毒性,西药有几种药是没有毒性的?为什么不从药典里面去掉?治癌的药哪个药没有毒性?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治病,当医生要为病人负责,你用马兜铃就一定要用到安全的剂量之内,安全的时间之内,你用有毒的药,掌握安全剂量,使它有效又没有副作用。要说毒副作用,砒霜有毒,可以毒死人,可是你正确科学的用砒霜,可以治白血病,如果要因噎废食,我认为这不对,要是这样的话西药大部分都不可以用,哪怕常见的抗生素,肝毒性、肾毒性,为什么中医里要废除,西医却大量保留是正确的,中医就没有保证了。

被争论的中药毒副作用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并不是现在药物研究那么简单,把麻黄拿来研究一下,发现里面有一些成分可以治病,然后有人得了这个病就要用麻黄。但是现在很多院校出来的医生的确走上了这条路。因为现在中医药大学的课程安排都是按照西医的模式来的。中医学生的看病思维也跟西医一样了。很多中药也别明确了使用剂量,但是我们在看一些大家的临床处方的时候就会发现有附子用到50克的,人家没有把人毒事,而且还给病人解决了问题。这似乎跟现在的要求很矛盾。

被争论的中药毒副作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医人应该先充实自己。不管别人怎么诋毁,疗效是最有利的武器。要想跟别人辩论首先自己要自信,别人家举个例子自己不知道怎么应付。当下学医的目的,除了混口饭吃,我们也需要一些情怀来补充,因为中医这条路真的很难走,还很孤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