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該怎麼辦?一味指責不如多鼓勵,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文丨熊娃控(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在小的時候,對這個世界是充滿了興趣,他什麼事情都想去嘗試,腦袋裡充滿了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

可當孩子想要嘗試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就會發現自己的身體並不是那麼的聽他的話,於是家長們就會經常看到孩子出現摔倒的情況。雖然這不是孩子的本意,不過不同的父母對於孩子的這種情況,看法也是各不相同。

孩子摔倒該怎麼辦?一味指責不如多鼓勵,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大部分父母的幾種做法

第一種:視而不見

有的父母他們對於孩子摔倒這種事情,會自然的覺得這並不是什麼大事情,沒必要放在心上,所以他們看到孩子摔倒後,一般都會選擇視而不見。

第二種:鼓勵孩子站起來

有的父母會非常在意孩子的成長,對於孩子的每一件事他們都會放在心上,就像孩子跌倒在地上,這類父母會鼓勵孩子,引導孩子面對困難,克服困難。

孩子摔倒該怎麼辦?一味指責不如多鼓勵,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第三種:責備孩子

很多的父母其實都會選擇指責孩子,因為父母覺得孩子摔倒了如果哭的話,擔心孩子太脆弱,就想通過指責來讓孩子變得堅強。當孩子摔在地上了,這類父母可能就會說:“不準哭,站起來,這點皮肉之苦算什麼?”

可一味指責對於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1、孩子會變得壓抑

其實當孩子摔倒要哭的時候,他是因為感覺到了疼痛,這時孩子需要的是情緒的舒緩。父母的責備卻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硬生生的堵住了孩子的所有情緒。

孩子摔倒感到疼痛,這時孩子可能是難過的,也可能是恐懼的,他的負面情緒瞬間湧了上來。父母這時責備孩子的話,就會讓孩子覺得這些負面的情緒都是不對的,他就會強忍著淚水,不敢把情緒發洩出來。

孩子摔倒該怎麼辦?一味指責不如多鼓勵,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長期以往,孩子的內心會逐漸變得壓抑難受,

他會變得不懂怎麼去處理情緒,遇到事情了就是自己默默的承受,這樣的孩子他很更容易得抑鬱症,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和樂趣。

2、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容易放棄

責備孩子,不準孩子發洩負面的情緒,結果就是導致孩子變得特別害怕遇到挫折和困難。因為孩子的每次摔倒,都沒有人去幫助他應該怎麼去面對,怎麼去解決困難,得到的就只是父母的責備。

那麼最後導致的就是孩子在面對一些困難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退縮和放棄,他害怕負面情緒的產生,更加害怕不知道如何處理困難。

孩子摔倒該怎麼辦?一味指責不如多鼓勵,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與其指責孩子,其實不如嘗試多鼓勵孩子,鼓勵孩子能夠

1、讓孩子更加自信

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大膽的站起來,能夠讓孩子更加的有自信,敢於去克服這些困難。每個孩子的內心其實都是很脆弱的,都是需要父母的支持與肯定的。

2、和父母的關係更為融洽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關心與鼓勵了,這時如果父母能夠感同身受孩子的難處,鼓勵孩子,那麼孩子就會特別感激父母的愛,並且會更願意聽父母的話。

孩子摔倒該怎麼辦?一味指責不如多鼓勵,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當孩子摔倒,父母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1、利用遊戲模擬,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科恩博士是一個很懂得設計遊戲的人,在面對孩子摔倒這件事時,科恩博士就想到了“場景重現”。讓孩子重新演一次摔倒時所發生的場景,通過場景重現,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怎麼摔倒的。

這樣做的意義是為了讓孩子懂得如何去處理困難,當再次摔倒的時候,孩子就就不會感到特別的恐懼和難過,因為他知道這就是人生中的一次小挫折。

孩子摔倒該怎麼辦?一味指責不如多鼓勵,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2、讓孩子把情緒具象化

情緒其實是抽象的,正因為是抽象的,所以就算是大人也未必能夠很好的得知自己此時的感受。更別說小孩子了,他們在摔倒後,會湧現出很多的負面情緒,比如難過、傷心、痛苦和恐懼等,這些情緒都是抽象的,孩子很難去了解情緒。

這就需要父母把情緒具象化,幫助孩子理解情緒,比如和孩子玩情緒遊戲,父母可以假扮自己是恐懼人,然後表現出恐懼的表情,告訴孩子“我是恐懼,我要來找你洛”。然後也讓孩子假扮一種情緒,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對情緒有一個更加具體的瞭解。

孩子摔倒該怎麼辦?一味指責不如多鼓勵,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3、鼓勵孩子

父母要做的就是多鼓勵孩子,其實孩子摔倒了,他當時的情緒是恐懼的,畢竟他對這個世界是不瞭解的,父母的責備會導致孩子的內心受到傷害,鼓勵孩子的話,可以讓孩子信心倍增,更有力量去面對陌生的環境。

責備孩子,其實是帶有負面的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會影響到孩子,讓孩子也變得壓抑起來,所以父母要記住多鼓勵孩子,少責備他。

育兒難題找熊娃控,家庭教育從小抓,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熊娃控,幫你解決育兒大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