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渠先生和他的“關學”

在寶雞市眉縣橫渠街道上有一座張載祠,它的前身是崇壽院,張載在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後,一直在比興館設教。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將崇壽院改名為橫渠書院。

去年10月份,我搭乘公交車來到距縣城26公里的橫渠鎮,參觀張載祠。遠遠的就看見310國道北有一座宋式建築、兼有明清特色的院落,這便是我仰慕已久的張載祠,這裡也是橫渠書院所在地。

張載(1020—1077),字子厚,號橫渠,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關學”創始人。長期在眉縣橫渠書院講學,世稱“橫渠先生”。

走進張載祠院內,兩排古柏,樹木茂盛,威嚴參天。聽說最大的一顆已有千年樹齡,給人以威嚴莊重的感覺。走廊兩邊的石屏上篆刻有先生的兩篇代表作《東銘》和《西銘》。再往裡走,分列有四個古色古香的展覽室,記錄著張載的生平事蹟和貢獻。在東院正中央,樹立了一尊高大的張載塑像,坐北朝南,傲然矗立在天地之間,塑像背後的三面石碑上有歷代文人墨客歌頌張載的詩文。

橫渠先生和他的“關學”

張載祠現有建築山門、講學堂、正蒙殿、書院樓、橫渠講堂、碑亭等。康熙御賜的“學性達天”牌匾成為橫渠書院的鎮館之寶。正蒙殿外有張載親手栽植的松柏,稱“張橫渠手植柏”,高9.3米,樹枝盤若蛟龍,綠枝直指蒼穹,雖飽經戰亂,但依然巋然不倒,生機盎然,這棵古柏現已被國家林業局列為“中華名樹”。

橫渠先生和他的“關學”

張載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他刻苦攻讀《中庸》、《詩》、《書》、《易》、《禮》、《樂》及《春秋》,特別是對《易經》的研究很有獨到之處,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學識體系。張載潛心學問,著書立學,跟隨他學習的人很多,逐漸形成了以他為領袖的“關中學派”,即“關學”。他提出了“太虛即氣”的宇宙本體論;“物兩體”的辯證觀等。

張載的名言“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表現了儒者的胸襟和抱負,被後代不少仁人志士奉為座右銘。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把“橫渠四句”作為他著書立學的宗旨。

張載一生坎坷志存高遠,執著立言創立“關學”,是北宋理學創立者之一,也是“關學”宗師,他為後世留下的會“尊禮貴德”的人文價值、“橫渠四句”的太平理念、“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影響深遠,時至今日仍發揮其獨有的積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