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刚?汉朝农民原来不穷?听大学教授在书中讲历史

大学里最幸福的回忆,大概归于听讲座和蹭各个传说中的大师的课了。

台上的先生口若悬河妙语如珠,台下的我们热泪盈眶真心觉得没听够,多年以后回忆起那个画面,仍然心潮澎湃。而读这本《五万年中国简史》,让我仿佛又重新坐到了大学的讲堂。

《五万年中国简史》这本书,我觉得也可以取名为“大学教授讲历史”。清华国学研究院特聘教授姚大力,百家讲坛名师于赓哲,启功弟子李山等教授级别的大佬组成了强大的作者阵容,讲起自己研究领域的内容也是张口就来。

对,就是张口就来,其实书中的内容刚开始是在喜马拉雅上讲给大家听的,所以整本书的文风偏口语化,不过这倒削弱了历史学术研究的枯燥感,更能一气呵成地读下去。下面就拿南京大学武黎嵩副教授讲的秦汉史展开来说,来让大家感受一下阅读学术性和趣味性兼具的历史读物,到底是一种什么体会。

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刚?汉朝农民原来不穷?听大学教授在书中讲历史

汉武帝与匈奴的抗衡之道:汉武帝为什么能这么刚?

汉武帝是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官三代”,他的爷爷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通过近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给他留下了大笔的财富。这给他后来的大施拳脚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让汉武帝有了充足的底气。借用司马迁的话来讲,就是“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更何况汉武帝还一心想要大有作为。于是在元光二年,汉武帝一改防守为进攻,主动设局和匈奴对战,史称“马邑之围”。

与此同时,汉武帝不但走的不是稳妥路线,识人用人也不拘一格,非常有魄力。比如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中就谈到一个叫颜驷的老爷爷,他因为运气的原因,从年轻就开始当官,一直到头发都白了还是个小官员,直到被汉武帝无意间发现,才被调去做会稽都尉。

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刚?汉朝农民原来不穷?听大学教授在书中讲历史

这样的爱才惜才,自然更有可能挖到宝贝,卫青和霍去病就是汉武帝识到的实力千里马。卫青是汉武帝老婆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从某种程度来说,汉武帝还是有点举贤不避亲的。不过除了这一点,武老师还指出我们所不熟知的,关于卫青和霍去病的另一重身份,即出身都不算高贵的血性青年。卫青做过马奴,霍去病是卫青捡回家的,这或许能让我们重新看待汉武帝对他们的破格重用。

不管怎么说,汉武帝还是选对人了,卫青的步步为营,霍去病的闪电突击,让汉武帝与匈奴抗衡的话题,在经历3次打基础的河南之战、漠南之战和河西之战,以及最后决定性的漠北之战后,胜利收尾。

当然,这轻描淡写的背后其实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研究,单就打赢漠北之战,汉朝就耗费了11万匹马,粮草和人力的消耗也不在少数。想来如果没有之前鼎盛的经济基础,怕是很难负担得起。

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刚?汉朝农民原来不穷?听大学教授在书中讲历史

回到汉朝当农民:汉朝的农民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穷。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大概是我们心中古代农民的形象了。但武黎嵩老师却告诉我们,放心,汉朝的农民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穷。

为了更细节化地向我们展示汉朝农民的生活,武老师想了7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前有水井后植桑。这可不是口说无凭,而是出土文物举证的实际情况。

2003年,人们在河南发现内黄三杨村遗址。这是个因黄河泛滥而被全部覆盖于河床之下的村落,所幸的是,村民大概已安全撤离,所以考古未在此发现人的遗骸。

这个特殊的遗址可以说是原样还原了汉代农民的生活环境。那是怎样一个光景呢?武老师在遗址的照片中看到,每家每户都有院落,门口有井,房顶有瓦,宅前有篱笆门,宅院后面种植着几排桑树。可以看出,汉代典型的农村生活,已经基本和孟子心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乡村蓝图一样景气了。

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刚?汉朝农民原来不穷?听大学教授在书中讲历史

在出土文物《居延汉简》中也提到,居延一带的人,有500亩土地的,也有50亩地的。居延的位置大概在河西走廊附近,是当时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以此估摸,当时农民的土地还是充足的。汉代相关历史文献甚至把拥有130亩土地的人家归为贫寒,这真的是让明清“家有十几亩地”的有钱农民羡慕嫉妒恨了。

而当时一户人家要吃多少粮呢?《汉书·赵充国传》有个细节,说的是10281个成年男子需要27363斛的粮食,算下来,一个成年男子每月的口粮大概是2.66斛。如果一户人家5口人,女子和孩子要吃得少一些,那大概一个月要消耗11.4斛。换算成现在的斤,大概1斛也就是40斤的粮食,可见100亩的田还是能满足需求的。

总的来说,汉代农民虽说不至于富得流油,但也算是勤勉殷实,只要踏实肯种地,养活一家老小完全不在话下。当然,这种安定富足的生活是以没有遇到战争和动荡为前提的,比如之前提到的汉武帝征战匈奴,可能就会打破这种和谐的局面。

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刚?汉朝农民原来不穷?听大学教授在书中讲历史

当然,以我这种非专业的眼光,未必能准确地评价出这本书的好坏。但对一个站在门口,想进一步了解历史的求知者,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毕竟经由大师的点拨,那些未曾所闻之事,未曾思考的点,未曾注意的方向,都会逐渐清晰而明朗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