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國籍卻沿用中國教育,並稱:如果中國經濟第一,我會改回國籍

現在英國的疫情也是比較嚴重的,前段時間1.5萬滯英小留學生因其年齡小,而引起了國人的擔憂。

在擔憂的同時,引發了我們的思考:為何小小年紀就出國留學,國外的教育真比國內好嗎?

我曾看過一個關於3個英籍華人教育孩子的紀錄片,我驚奇的發現她們雖然改國籍並定居在英國,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卻一直沿用中國教育。

改掉國籍卻沿用中國教育,並稱:如果中國經濟第一,我會改回國籍

第一個:擁有密密麻麻計劃表的6歲小男孩,名字叫馬修。

初次見到採訪者,馬修有點害羞。但他還是勇敢的面對眼前的採訪者和鏡頭,帶採訪者到學習的地方,在鏡頭前介紹他的計劃表。那張白紙上寫滿了他的日程,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可以清晰的看到他每天都要學英語,中文,公文式,數學,鋼琴……就算是週日他也不能休息,因為還有許多事要做,比如中文考試、英語單詞、園藝

在一次跳繩比賽中,馬修榮獲第一名。母親為了獎勵孩子,便買了一個汽車模型給他。

但是馬修卻對著鏡頭說:"自己並不想得第一,只想做第二,但是母親要求很嚴格,母親希望自己得第一。"

改掉國籍卻沿用中國教育,並稱:如果中國經濟第一,我會改回國籍

第二個:非常辛苦,只想睡覺的10歲小男孩,名字叫南森。

南森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在寫作業,據介紹南森每天寫作業的時間為4-5個小時,然後2個小時的練鋼琴時間。

為了讓孩子提高效率,有更多的時間練鋼琴,母親帶著南森去看朗朗的鋼琴演奏會。特地在結束後到後臺問朗朗每天練鋼琴的時長。朗朗表示在南森這個年齡,每天都練3小時。

南森回家的路上自己在算著時間,如果再多抽出時間來練習鋼琴的話,每天都要在11點以後才能夠上床睡覺。

南森的母親向採訪者透露,南森目前已經有了兩所學校的錄取通知,其中一所是著名的伊頓公學。

改掉國籍卻沿用中國教育,並稱:如果中國經濟第一,我會改回國籍

第三個:國內名牌大學碩士畢業生,嫁給國外的園丁

5歲小女孩朱麗葉的母親凱特來自臺灣,碩士學歷,父親是英國人,從事園丁的工作。

對於朱麗葉的教育上,凱特與其丈夫有不同的看法。

凱特覺得孩子一上學就要讓她上各種課程、最少要學一門樂器,她還希望孩子能成為牙醫。總之對女兒的學習,凱特有許多的計劃。

而凱特的丈夫則認為孩子最重要的是能夠快樂的成長,對於妻子的種種安排,他覺得過於嚴格了,並且他覺得並不需要為女兒從事什麼職業而擔心。

從這三個家庭的生活記錄,我們可以看出她們定居國外,但仍然採用中國式教育。三位媽媽有一個很像的地方:都沒有"快樂教育"這個概念,她們只是一昧的追求完美。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在中國很多家庭的教育觀念也是如此,家長都認為只有刻苦勤奮的孩子才能夠獲得成功。

改掉國籍卻沿用中國教育,並稱:如果中國經濟第一,我會改回國籍

就拿高中生來說,每天就是讀書,不能有絲毫的鬆懈。家長們為何不轉變一下觀念,她們無非就是想讓孩子高考能考個好的大學嗎?

可高考又不是隻有死讀書才能有好成績,現在美術高考、體育高考……這些高考途徑也是非常好的,可供選擇的專業將來就業形勢也是非常樂觀的。

有些聰明的家長就會讓孩子快樂成長,但這不是對孩子的學習不管不顧,而是科學的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喜歡畫畫,那就讓她深入學習,為將來的高考多鋪一條路,就不用那麼累了。

有些家長就會通過在線美術為孩子科學、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讓孩子快樂又有效的學習,而不是感到疲憊。"1對1"的教學形式能夠讓老師全心全意的只教一個孩子,家長也能比較放心。

最重要的是教師的專業、負責,能夠讓小孩子們受到啟蒙。俗話說得好:"術業有專攻",孩子的教育就該交給專業的人。

在家學習還有兩個好處,第一是家長能知道孩子上課是怎樣的一個狀態,幫助家長更瞭解孩子,從而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路;第二是能夠省下路上奔波的時間。

改掉國籍卻沿用中國教育,並稱:如果中國經濟第一,我會改回國籍

家長們別再用老套的教育觀念對孩子了,現在社會變了,這樣做是行不通的。如果過於苛刻的話,有可能適得其反,導致孩子以後叛逆,管不住。

像紀錄片中的馬修、南森、朱麗葉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他們確實能成功,但他們少了人生中重要的東西:快樂。

孩子們得學習,但他們也要休息,也需要放鬆。所以家長們應該科學教育,不要過於苛刻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