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慮》:掙脫社會的捆綁,嘗試做真正的自己

生活中,很多人都想知道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是“我”是怎樣一個人呢?是個成功者還是失敗者?不管是一帆風順、步步高昇,還是舉步維艱、江河日下,都會為此而感到困惑:我該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如何提高我在別人心目中的的地位?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潛藏著對自己身份都存在著難言的焦慮,這就是身份的焦慮。

《身份的焦慮》:掙脫社會的捆綁,嘗試做真正的自己

《身份的焦慮》是融哲學智慧於日常生活的又一部力作,根據該書改編的同名紀錄片在英國播出後好評如潮。

作者阿蘭·德波頓,典型英倫才子型作家,著有小說《愛情筆記》、《愛上浪漫》、《親吻與訴說》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哲學的慰藉》、《旅行的藝術》。

接下來,就讓我們隨著作者的腳步,一起揭開身份焦慮神秘的面紗。

01 什麼是身份焦慮

身份的焦慮就是我們對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擔憂。不論我們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都會出現這一感受。

《身份的焦慮》:掙脫社會的捆綁,嘗試做真正的自己

在平常的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總愛拿自己的成就和被我們認為是同一層面的人進行比較,例如在查考試成績時,總想和自己的好友一比高下;在公司上調獎金時,也愛和同事比較一番。

人是一種視野狹窄的社會性動物,喜歡把比較的視野侷限在自己可及的範圍,不希望自己比他人差,所以我們同一層面的人的成就比我們高時,我們就會為了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擔心。

《身份的焦慮》:掙脫社會的捆綁,嘗試做真正的自己

為什麼身份的問題會令我們寢食難安呢?原因很是簡單,身份的高低決定了人情冷暖:當我們位高權重時,他人都是笑臉相迎;一旦我們虎落平陽,卻沒有人能雪中送炭。所以從古至今,人們都生怕失去身份地位。

因此,唯有外界對我們表示尊敬才能幫助我們獲得對自己的良好感覺。

02 為什麼會出現身份焦慮

在現代社會,身份的焦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因為每個人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儘管如此,人們仍在追逐財富的路途上義無反顧、馬不停蹄,而很少有人會停下來思考我們為什麼會感到焦慮?

一、愛的需求

《身份的焦慮》:掙脫社會的捆綁,嘗試做真正的自己

我們追逐顯耀的身份和上層的地位,表面上是出於對金錢、名聲、影響的渴望,但根源在於對“愛”的渴求。這裡的“愛”不僅僅是從父母或愛人那裡得到的愛,還有從社會中他人的尊重和關注中得到的社會之愛。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讚美和支持,這就是我們想要從一切行為中得到的價值。

二、勢利傾向

一旦成年了,就意味著我們得在這滿是勢利鬼和冰冷的世間爭取一個位置,這些人的影響是使我們產生身份的焦慮的關鍵所在。

勢利者最明顯的特徵其實並非簡單的社會歧視,而是在社會地位和人的價值之間完全畫上等號。勢利者關注的只是他人的聲望和成就。一旦他相熟的人的聲望和成就有所改變,這些勢利者很可能聞風而動,重新排定他所謂親近的朋友,從而上演一出出悲喜劇。

三、過度期望

《身份的焦慮》:掙脫社會的捆綁,嘗試做真正的自己

威廉·詹姆斯,哈佛的心理學教授,他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這種因社會每一位成員產生無限期望而帶來的困擾。

他認為:“對於我們未曾想去嘗試的事情,就不可能用成敗來衡量;既無失敗,何來羞辱。人生在世,我們的自尊完全受制於時時督促我們的理想以及我們為理想所付諸的行動,取決於我們實際的現狀同我們對自身期待之間的比率。”

實際上,現代社會給人們的真實感受卻是使我們愈來愈感覺貧窮。我們所期待的遠超出我們祖先們的想象,但是我們付出的代價則是永遠揮之不去的焦慮——我們永遠都不能安於現狀,永遠都有尚未企及的夢想。

四、精英崇拜

在過去的等級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著相應的社會地位,例如地主、貧農、奴隸等,而且都有相應位置該做的事情。但即使是窮人也能擁有高尚的道德,得到人們的尊重,只是所在的社會地位不同而已。

但在現代的精英主義社會,由於每個人都有追逐成功和財富的平等機會,如果貧困潦倒,則意味著個人能力和品格遜色於他人。

03 如何解決“我是誰”的焦慮

治療身份的焦慮並沒有靈丹妙藥,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緩解身份的焦慮,讓我們能夠更加適應這個環境。

《身份的焦慮》:掙脫社會的捆綁,嘗試做真正的自己

根據哲學觀點,主流價值體系有時會會有失公正地讓一些人蒙羞,同樣,有時候也會有失公正地讓一些人贏得尊重——在一些不公正的情況下,哲學可以幫助我們確立一種信心,即就算我們沒有得到他人的溢美之詞,依然有資格贏得他人的愛戴。

哲學家們在他們各自獨立的研究中提出,我們應該遵循自己內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來自外部的讚揚或譴責。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我們在一個隨機形成的人群中看起來是什麼形象,而在於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形象。

理解這一層道理,並不可能奇蹟般地消除身份理想所導致的諸多憂慮。理解並不是總能防止問題的發生,但它在最小範圍內,能夠教會我們很多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知道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去面對問題,從而大幅度地降低受害的感覺、被動的感覺和困惑的感覺。

《身份的焦慮》:掙脫社會的捆綁,嘗試做真正的自己

基督教的倫理學家們長期以來都明白,要安撫焦慮者,最好的方式並不是像樂觀的心態教我們的那樣,告訴他一切事情都會好起來的——相反,我們應該告訴他一切事物最終都會變得非常糟糕,我們將會死去,每一個我們所愛的人都將去世,我們所有的成就,甚至連同我們的名字都將深埋於地下。

如果這樣的想法能夠安撫我們,那是因為在內心深處,我們本能地知道我們的痛苦與抱負之龐大密切相關。如果從1000年的角度來看待我們那些渺小的身份焦慮,我們非常難得認識到自己的微不足道,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

波西米亞可以無處不在:它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心靈態度。對於波西米亞人而言,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是能夠體悟世界,能夠以觀察者或者創作者的身份專注於感情的寶庫:藝術。

波西米亞人貶低群體和群體的傳統,從而強調個人以及個人脫離傳統的激情。不管波西米亞人的行為看起來多麼出格和怪異,他們運動的持久價值在於對資產階級的理想提出了一系列建議性的批判。

哲學、藝術、政治、基督教和波西米亞的目的並非廢除身份等級,他們只是嘗試創立一種新的身份等級,而這些等級建立在那些為大眾所忽略或者批判的價值標準的基礎之上。

結 語

身份的焦慮無處不在,也難以解決,但我們可以儘量去了解它、討論它。這就好比氣象衛星發來暴雨的報道,雖然不能阻止暴雨的發生,但能夠給我們提供信息,從而可以減輕我們在災難面前手足無措的感覺。

一旦我們對身份的焦慮有所瞭解,當我們再次面對對手的漠視和摯友的成功時,我們的反應就不會僅僅是痛苦和內疚了。

我們時常都活在別人的評價和比較中,照著別人的想法活著。在每個年齡段,我們都會有著不同的焦慮。偶爾想起來,什麼時候才能為自己活一次。

《身份的焦慮》:掙脫社會的捆綁,嘗試做真正的自己

通過哲學、藝術等方法使我們解決身份的焦慮,讓我們知道可以偶爾掙脫社會的捆綁,不用理會他人的評價,嘗試做真正的自己。

文/紫竹凌:多平臺簽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