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究竟是講跳出舒適圈還是一本成功學?

《拆掉思維裡的牆》在2010年出版,距離現在(2020)已然十年。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究竟是講跳出舒適圈還是一本成功學?

《拆掉思維裡的牆》

1.是不是成功學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社會上成功學風氣盛行,到處都是“年入百萬”、“xx決定你的一生”、“讓你人生更xx”這樣的“成功學”書籍。這一類書籍契合著當時的“浮躁風氣”,收割著無數人的“暴富夢想”,一本書20~30的售價,可以稱得上是那個年代“價格最親民”的智商稅。

看一眼這本書的簡介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究竟是講跳出舒適圈還是一本成功學?

內容簡介

(簡介中提到了很多問題,十年後的今天來看,很多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可謂是逃不掉的時代焦慮)

一眼簡介讀完,相信很多人會覺得,嗯,有成功學那感覺了。

所以這本書是成功學嗎?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個人見解:這本書否定了“成功學”,但這本書又是意義上的”成功學“。

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這本書的幾個章節目錄

第四章節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究竟是講跳出舒適圈還是一本成功學?

第四章


第六章節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究竟是講跳出舒適圈還是一本成功學?

第六章


第九章節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究竟是講跳出舒適圈還是一本成功學?

第九章

雖然本書沒有明確說明看了就能解決你的問題,但是隻是單獨看看目錄,仔細品讀一下,還是能感覺到“成功學”那味兒衝著腦門兒就來了。作者想要避開談成功學,沒有說你看了就能“年入百萬”,但是仔細看看其中的例子你又會發現,和街頭上2塊錢一斤的成功學書籍又“師出同門”。

所以,我的粗糙邏輯就是

沒提“年入百萬”之類的口號 = 沒提“成功學“

內容上依然是教導你如何“成功” = 意義上的成功學

給我觀感就是,書的前半本有點乾貨,到了後半本吹水就多了起來。書中講不要迷信成功學,但是感覺這本書裡面舉的例子又給讓這本書變成了一本“職場成功學雞湯”。

所以,該書在成功學與非成功學之間反覆橫跳,是一本有成功學底色並摻雜些許乾貨的書籍。可以理解為成功學中的牛軋糖。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究竟是講跳出舒適圈還是一本成功學?

(牛軋糖)


2.簡單瞭解作者

瞭解一本書就是了解作者的思想和看法,作者的看法和思想也是來源於他個人的社會經歷和認知,所以我們先來看看作者。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究竟是講跳出舒適圈還是一本成功學?

作者

古典本人除了上述名頭之外,著有《拆掉思維裡的牆》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及《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用別人的評價來說,古典本人既有學術專家派的底子,又有實戰派的靈活。用古典本人的話講:就是善於整合、善於形象化表達。古典把艱澀難懂的理論通過遊戲、圖標、結構性展示等方式呈現出來,讓普羅大眾更能發現並認可職業生涯規劃的現實價值。

3.讀後感

看著《拆掉思維裡的牆》這個書名,很多人以為是一本講邏輯思維的書,是講要打破自己的思維疆界,敢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斷的去突破自己。如果有心人按照裡面的方法嘗試,放下所謂的驕傲,還是會有很大的改變。但這只是個別乾貨提到這一點,其他的不少章節還是陷入到“成功學之中”。(“成功學”這一個詞被黑了這麼多年,現在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味道”了,以至於我寫這段的時候,總感覺怪怪的。)

除了書中有幾章的例子有些以偏概全,斷章取義,觀點也有些牽強附會之外,這本書總體上,還是值得一讀的,俗話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所以不能要求一本書十全十美,是好是壞,自己讀過才知道,沒有一本完全爛書,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一個人都有自身的侷限性,年代的侷限性,對社會閱歷尚低的人來說是本啟迪思路的好書。對於社會人來講,太偏頗了,得不到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不過閒時簡單通讀一遍,藉助一些乾貨改變我們的認知,拆掉思維的牆。跨出自己的定向思維模式,有一些嘗試與突破也不是壞事。總而言之閱讀一本書,最好不要提前有太多的“期待”


簡單摘錄書中幾句話,供大家一覽十年前的“成功”智慧

1.人生需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需要有大體的規劃,但是又不能太明確,太明確的目標,會讓你對新出現的機會視而不見。因為這個世界變化太快。

2.現在這個世界,唯一不會改變的就是改變。

3.不要去等待,而要去行動。完美的開始,永遠都不會來到。一個壞的開始,總比沒有開始要好。只要開始,成功的概率就是50%,不開始,成功的概率就是0%。



分享到:


相關文章: